黃克嶺
摘要:腹瀉是養羊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對于羊只生長和發育都有著不利影響。基于此,本文圍繞羊腹瀉疾病的中西獸醫治療方法進行研究,首先介紹羊腹瀉疾病類型,包括消化性、中毒性、蟲源性、菌源性等,然后提出相應的羊腹瀉疾病中西醫治療方法,以期保障羊只的健康生長,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關鍵詞:腹瀉疾病;中西醫;治療方法
羊腹瀉疾病是畜牧業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嚴重影響了羊的健康和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同時,單一的治療手段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會根據病羊的情況,采取中西醫的治療方法,以達到病情快速控制,其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的目的。
1 羊腹瀉疾病類型
1.1 消化性腹瀉
消化性腹瀉較為常見,主要與羊的飲食習慣和食物選擇有關。當羊一次性攝入過多的精飼料、豆科牧草或鮮嫩多汁的牧草時,消化系統無法完全分解和吸收,這就導致食物在胃腸道內滯留,刺激腸道蠕動,從而出現羊排出稀薄的糞便或出現腹瀉的癥狀。對于羔羊來說,其消化系統還在發育中,如果哺乳期間乳汁的濃度過高或者哺乳量過大,也容易出現腹瀉的癥狀。一般情況下,患有消化性腹瀉的羊,可以觀察到以下特征:(1)糞便呈現出稀軟的狀態,并且其中夾雜著一些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這些食物殘渣可能是因為羊的消化系統沒有充分地分解食物而留下的。(2)糞便通常帶有一種特殊的酸臭味,這是由于食物在胃腸道內發酵產生的。
1.2 中毒性腹瀉
中毒性腹瀉是羊腹瀉的一種常見類型。該類型腹瀉主要由于羊誤食了發霉變質的飼料、有毒的牧草或噴施農藥的莊稼等有毒物質所引起的。當這些有毒物質進入羊的胃腸道后,會刺激其胃腸道蠕動,導致羊出現腹瀉現象。一般中毒性腹瀉的癥狀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薄,顏色大多為黑色。此外,患病的羊還會出現嘔吐、口吐白沫、呼吸困難和眼球突出等癥狀。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嚴重的中毒性腹瀉甚至會導致羊只死亡[1]。
1.3 蟲源性腹瀉
蟲源性腹瀉是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瀉,但球蟲引起的腹瀉更為常見。球蟲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它們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繁殖迅速,尤其是在飼養密度過大、衛生條件不良的情況下,容易引發球蟲性腹瀉。這種腹瀉主要發生在2~4月齡的羔羊身上,而成年羊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患有球蟲性腹瀉的羊會出現劇烈的下痢癥狀,糞便呈現褐色或黑色,帶有黏液和惡臭味。同時,病羊會逐漸消瘦,食欲下降,精神狀態不佳,被毛變得雜亂無光澤。通過檢查病羊的糞便和腸黏膜,可以發現其中存在大量的蟲卵。
1.4 菌源性腹瀉
菌源性腹瀉是由細菌引起的一種常見腸道疾病,其中最為常見的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沙門菌等。這里主要以沙門菌腹瀉為例。沙門菌腹瀉在羔羊中尤為常見,一般羔羊出生后的前3 d是這種疾病的高發期,而這一時期的發病原因大多是由于羊水感染。而在出生后的15 d內,消化道感染則成為主要的發病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病羊和帶菌的母羊是這種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當羔羊受到感染后,會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其中最為明顯的癥狀是下痢,而且其糞便中會夾雜著黏液、組織碎片和血液,并散發出腥臭的氣味。除此之外,患病的羔羊還會出現高燒、食欲下降的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完全喪失食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羔羊會日漸消瘦,如果治療不及時,羊只可能在3周內死亡[2]。
1.5 神經性腹瀉
神經性腹瀉是一種在羔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特別是在7月齡左右的羔羊群體中。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病羊倒地不起、突然發病、腹痛、抽搐以及口吐白沫。此外,發病的羔羊體溫通常會升高到40℃。這些癥狀都是神經性腹瀉的典型表現。除了上述癥狀外,病羊還會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腹瀉癥狀。這是由于神經性腹瀉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從而引起水分和電解質的失衡。這種失衡會進一步加重腹瀉的癥狀。值得注意的是,當病羊在病死之前,它們往往會呈現出游泳狀態。這是因為神經性腹瀉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導致肌肉無法正常協調運動。因此,病羊會出現類似于游泳的動作。另外,神經性腹瀉的發病率比較高,這就給羔羊帶來較高的死亡威脅。
2 羊腹瀉疾病的中西醫治療方法
2.1 消化性腹瀉
2.1.1 中醫治療方法
在中醫治療中,消化性腹瀉被視為脾胃虛弱或濕熱內蘊的表現。為治療這種病癥,中醫采用了多種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草藥療法和飲食調整。例如,可以使用甘草30 g、陳皮50 g、厚樸50 g、蒼術80 g,將這些草藥研磨成細粉,然后,用開水沖泡這些草藥粉,待其冷卻到適宜的溫度后,給患病的羊灌服。正常情況下,對于一只病羊來說,其服用劑量應在30~60 g以內,每日1次,連續服用3~5 d,以此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消除體內的濕氣,并增強脾胃的功能。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另一種草藥配方來治療消化性腹瀉。使用8 g山楂、8 g雞內金、10 g麥芽、15 g木香、15 g玉片、15 g枳殼、20 g半夏、20 g生姜,同樣將這些草藥研磨成粉。然后,用開水沖泡并冷卻后給病羊灌服。每天1次,連續使用3 d。該方可以有效促進病羊腸胃蠕動消化,消除病羊脹氣,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除了草藥療法,飲食調整也是治療消化性腹瀉的關鍵。為了減少體內濕熱的產生,建議養殖戶改變飼養方式和飼料種類,選擇更適合羊的飼料,以保持羊的健康。
2.1.2 西醫治療方法
在現代獸醫學中,對于羊的消化性腹瀉,西醫治療方法主要依賴于藥物治療和其他支持性治療。一般注射藥液會使用抗病毒藥物和支持性治療,通過靜脈注射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鈉注射液、0.9%碳酸氫鈉,補充電解質和水分,防止病羊脫水。除了注射治療,口服藥物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為了幫助病羊恢復腸道功能和平衡腸道菌群,獸醫可能會建議服用藥物,將適當的炭片、整腸生、乳酸菌片、益生菌或多酶片等與飼料進行混合。這樣,病羊在攝取食物的同時,也能夠攝取這些有益的藥物,從而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群的增長,進一步緩解腹瀉的癥狀。
2.2 中毒性腹瀉
2.2.1 中醫治療方法
在中醫方面,中毒性腹瀉的治療主要采用中草藥的方法,以清熱解毒、健脾止瀉、潤腸通便為目的。其中,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是三黃解毒湯。這種湯藥的主要成分包括黃連、黃芩和黃柏,這3種草藥都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的效果。黃連能夠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具有清熱燥濕、利咽解毒的作用;黃柏則能清熱燥濕、涼血止血。其三者結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清熱解毒的組合。除了上述3種主要藥材,三黃解毒湯中還加入了甘草、茯苓、澤瀉、山梔、連翹等藥材。甘草有和中、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茯苓能利尿滲濕、健脾安神;澤瀉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的作用;山梔能夠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連翹則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這些藥材共同作用,使得三黃解毒湯具有了清熱解毒、健脾止瀉、潤腸通便的效果。在制作三黃解毒湯時,首先將上述藥材放入
1 500 mL的水中,經過長時間的煎煮,最終得到500 mL的濃縮湯藥。病羊一般需要連服3 d,1次/d。病羊通過服用三黃解毒湯,能夠有效改善腸道功能,大便正常排出,且三黃解毒湯還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秘的癥狀[3]。
2.2.2 西醫治療方法
在西醫方面,中毒性腹瀉的治療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和對癥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使用一些藥物來改善病情。例如,可以使用苯甲酸鈉咖啡因、維生素C、硫酸鎂和葡萄糖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快速進入血液,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幫助身體快速排出毒素。此外,這些藥物還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減輕病羊的痛苦。對于重癥的病羊,可以在早上和晚上各進行1次這樣的治療,以加快恢復的速度。除此之外,在羊只癥狀較輕的情況下,可以投服適量的解毒藥品。例如,針對達子香和山蔥中毒,每只病羊需要服用50~100 g的綠豆面,并配合肌內注射阿托品。同時,還可靜脈注射5%葡萄糖溶液、50 mL維生素C注射液、160萬單位的青霉素、200萬單位的鏈霉素、2~4 mL地塞米松、用250~500 mL0.9%氯化鈉稀釋的20~80 mL復方甘草單銨溶液。此外,若病羊出現心力衰竭的癥狀,需要通過肌內注射的方法,注入一定劑量的強心劑。
2.3 蟲源性腹瀉
2.3.1 中醫治療方法
在中醫學中,對于蟲源性腹瀉的治療有著獨特的方法和草藥配方。首先,需要準備柴胡20 g、升麻20 g和陳皮20 g,當歸和炙甘草各30 g,炒白術60 g和黨參60 g,以及炙黃芪75 g。其次,將這些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之后加入適量的開水進行沖調,待其溫度適中后,灌入病羊體內。每次的劑量為50 g,連續服用3 d。這種中藥方具有補中益氣和升陽舉陷的功效,能夠有效幫助病羊加速康復。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草藥時要注意藥物的品質和用量,以免出現不良反應或藥物中毒等情況。
2.3.2 西醫治療方法
在西醫中,針對羊蟲源性腹瀉的治療則更為具體和科學。首先,治療時需要明確導致腹瀉的蟲卵種類,然后根據不同的種類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來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獸醫師會建議病羊先口服左旋咪唑、阿苯達唑或丙硫苯咪唑等藥物,然后按照病羊每1 kg體重5 mg的劑量來進行服用。在服藥7~10 d后,病羊需要進行皮下注射依維菌素,按照每1 kg體重0.2 mg的劑量使用,或者也可以選擇注射多為菌素。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藥物的效果,病羊在空腹時服用驅蟲藥效果較好。對于由球蟲病引發的腹瀉,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此時,可以使用氨丙啉進行治療,按照每1 kg體重20~50 mg的劑量口服,連續用藥5 d。此外,磺胺二甲嘧啶也是一個有效的選擇,按照每1 kg體重150 mg的劑量服用,同樣連用5 d[4]。
2.4 菌源性腹瀉
2.4.1 中醫治療方法
在中醫的傳統理論中,羊沙門氏菌腹瀉被視為體內濕熱和脾胃失調的結果。通常,中醫會根據羊的具體癥狀、體質和病因來選擇適當的中草藥進行調配,以清熱解毒、健脾和胃,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常用的藥方有健胃散,其中包括甘草、檳榔、山楂和陳皮等成分。這些草藥被研磨成粉末后,用開水沖調,待其溫度適中后,直接灌入羊的口中。通常,這種草藥湯劑需要連續使用3~5 d,每天1次,以確保療效。或者使用5 g干姜、6 g甘草、10 g茯苓、10 g訶子肉、12 g白芍、12 g白頭翁、12 g黃連、12 g山萸肉、15 g白術、20 g生山藥,加水熬制成大約300 mL的湯藥,每次需要給病羊服用10 mL,每日2次。
2.4.2 西醫治療方法
在西醫的治療方法中,當羊受到沙門菌感染并出現腹瀉癥狀時,西醫的首選藥物通常是土霉素和新霉素。這2種抗生素對沙門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對于年幼的羔羊,建議按照每1 kg體重10 mg的劑量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式為口服,確保藥物能夠迅速進入羊的消化系統,發揮其抗菌作用。而對于成年羊,由于其體重較大,所以推薦的劑量是每1 kg體重20 mg。但為避免口服可能帶來的不便,通常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早晚各注射1次,確保藥物在體內持續發揮作用。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對于那些腸道菌群失衡導致的下痢癥狀,西醫還會配合使用微生態制劑,幫助病羊恢復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緩解腹瀉癥狀。此外,恩諾沙星和環丙沙星等藥物也是治療此類腹瀉的有效選擇,它們可以有效地抑制沙門菌的生長,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5]。
2.5 神經性腹瀉
2.5.1 中醫治療方法
對于發生神經性腹瀉的羔羊,可以使用以下中藥進行治療:30 g甘草、枳殼70 g、80 g訶子、秦皮和黃璧100 g、烏梅80 g、板藍根15 g、黃連和半夏50 g、白頭翁120 g,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每只病羊需要34 g左右的劑量,進行開水沖調灌服。對于日齡在10 d以內的羔羊,由于其體質較弱,消化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因此,建議每天灌服5~10 mL的藥液。這樣可以保證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夠被羔羊充分吸收,同時也避免因藥液量過大而對羔羊的消化系統造成負擔。對于10日齡以上的羔羊,由于其體質較強,消化系統也較為健全,因此,可以將藥液量提升到10~15 mL。這樣可以保證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夠充分作用于羔羊的消化系統,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5.2 西醫治療方法
當病羊被診斷為患有神經性腹瀉時,通常需要選擇一種特定的治療方法來進行治療。首先,通過經血腦屏障進行輸液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預防感染的發生。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將藥物輸送到病羊的大腦中,從而幫助其恢復健康。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僅僅依靠輸液治療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選擇采用降低顱內壓的方式來對病羊進行治療。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減輕病羊的頭痛和其他相關癥狀,從而提高其身體抵抗能力。除了輸液治療和降低顱內壓外,還有其他一些治療方法可以考慮。例如,可以使用抗生素來控制感染并減少炎癥反應。同時,還可以使用抗炎藥物來減輕病羊的疼痛和不適感。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定期進行體檢、血液檢查,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最佳的治療效果。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羊腹瀉疾病治療中,中西醫的治療方法具有不同的優勢。養殖場應充分認識到針對性治療的重要性,及時確定病情類型與原因,并采取對應有效的治療方法,從而提高治愈率,減少疾病的復發率,切實保障羊只的健康,進一步推動養羊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強.中西獸醫治療羊腹瀉疾病的治療方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1):144-146.
[2] 李花梅.中西獸醫治療羊腹瀉疾病[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7):125-126.
[3] 樊紅英.中西獸醫治療羊腹瀉疾病[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11):38-39.
[4] 巴合塔爾古麗·伊力亞斯.中西醫治療羊腹瀉病[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7):33-34.
[5] 張永政.中西獸醫結合治療羊腹瀉疾病[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