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赟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則是制約共同富裕的關鍵因素。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助推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同時,三產融合有助于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因此,本文闡釋了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的模式,分析了家庭農場三產融合面臨的問題,建議從深化三產融合、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技術水平、強化家庭農場代際傳遞4個方面助推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從而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家庭農場;三產融合;融合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和農村內部差距。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有效帶動小農戶共同富裕。2023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400萬個,半數以上的家庭農場年經營收入在10萬~50萬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年凈利潤11.6萬元,促進了農戶增收,帶動了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http://
www.moa.gov.cn/xw/zwdt/202312/t20231219_6442997.htm)。
傳統家庭農場采取單一的種植、養殖經營模式,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的初級農產品,缺乏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導致農民收入偏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簡稱“三產融合”)作為一種創新的生產模式,能夠優化整合生產要素,延伸產業鏈條,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因此,家庭農場采用三產融合模式不僅符合現階段的生產實際,還能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1 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的模式分析
家庭農場三產融合是一種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市場服務業3個產業有機融合、交叉發展的模式,創新了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升級和農民收入增加。根據實踐經驗,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經營模式主要有4種:農業內部融合模式、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農業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和新技術應
用模式。
1.1 農業內部融合模式
農業產業內部產業整合型融合,采用農牧結合、農林結合、林牧結合、農漁結合等新型循環種養模式,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實現養殖、種植環保協同發展,保障農業生產優質高效,農民收入增加。例如北京市密云區凈田社家庭農場將林下養雞和有機蔬菜種植相結合,建立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有效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2 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
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模式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創新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造品牌效應,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節約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例如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甜蜜谷養蜂場家庭農場,在養蜂的基礎上,建設加工車間,研發特色蜂產品,打造自有品牌,建成了產、加、供、銷一體化的專業化、規模化蜂產業家庭農場。
1.3 農業功能拓展融合模式
在發展農業產業的基礎上,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將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交叉融合,形成“農業+”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多元業態,更新農業發展模式,構建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提高家庭農場收益[1]。以天津市寧河區柴火妞谷物種植家庭農場為例,建立“生態綠色種植+農業休閑旅游+
中小學生實踐基地”三位一體發展模式,通過植入“農業+旅游”“農業+教育”等功能,提升農田和農產品價值。
1.4 新技術融合模式
在推動家庭農場現代化發展中,利用數字農業技術、農業高新技術實現先進科技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2];引進機械化生產技術,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對農場進行標準化、自動化、科學化的管理;使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與農業信息深度融合,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拓寬銷售渠道。以山東省廣饒縣張守鳳家庭農場為例,配套農業物聯網、視頻信息采集等設施設備,智能管控生產流程,向山東省大數據平臺實時傳輸數據和圖像,運用大數據指導生產,通過淘寶等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打造智慧農場。
2 家庭農場三產融合面臨的問題
2.1 三產融合度低
目前,我國家庭農場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三產融合度低。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主要來源于早期的種養大戶和專業大戶,雖然具備豐富的種植、養殖經驗,但是受學歷、年齡、傳統生產觀念的束縛,很多經營主體重農業生產,輕第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經營模式以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為核心,缺乏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并且營銷渠道單一,品牌意識不強,導致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的附加值低。另一方面,農業具有旅游、文化、休閑、教育等多種功能,家庭農場對這些功能挖掘不夠,對農業生態、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鄉村民俗等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第三產業模式以傳統農家樂為主,經營規模偏小,基礎設施落后,缺少特色和創意,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經濟效益不高。
2.2 資金不足
家庭農場在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建設生產基地,購置機械設備,完善基礎設施,資金需求較大,但自有資金積累有限,存在資金缺口。在進行外源融資時,由于傳統觀念和金融素養的約束,部分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傾向于尋求基于親緣、地緣等社會網絡關系的民間借貸。這種借貸方式一般期限短,金額較小,借貸程序不規范,存在較大風險,難以滿足家庭農場發展的長期資金需求。家庭農場進行外源融資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金融機構進行融資。但是,大多數家庭農場由于經營規模偏小,有效抵押物不足,經營信息獲取困難等原因,難以通過銀行獲得足夠的資金。此外,貸款手續復雜,貸款利息較高也制約了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貸款意愿。因此,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較為突出。
2.3 技術水平落后
技術創新打破了農業產業內部,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之間的壁壘;是農村三產融合的關鍵性因素。然而,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在新興技術應用方面存在困難。許多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缺乏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機械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管理模式粗放,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都較低。薄弱的農業基礎束縛了家庭農場經營主體主動參與三產融合的積極性。此外,很多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在農產品的運輸、存儲、精深加工、品牌營銷、供應鏈服務等方面缺乏充足的技術支撐,導致產業鏈條延伸不足,全產業鏈收益能力較低。
2.4 代際傳承困難
家庭農場的顯著特征是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三產融合發展需要家庭長期投入資本、設備、勞動力、技術等資源,投資額大,投資周期長,回報收益緩慢。然而,我國家庭農場主老齡化問題嚴重,以上海市為例,2019年家庭農場主平均年齡為51歲。因此,家庭農場的代際傳承影響三產融合發展的可持續性。一方面,農場規模、收益情況等因素影響農場主子女繼承家庭農場的意愿[3]。若家庭農場生產規模較小,產生的經濟收益較低,更不足以吸引子女繼承家庭農場,子女傾向于選擇外出務工或從事非農產業經營,導致家庭農場“后繼無人”,三產融合發展中斷。另一方面,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對經營者的理念、能力、素質要求較高,不僅要懂農業,還要懂經營管理。因此,家庭農場主子女無論是欠缺農業技術,還是不善于策劃、市場營銷等,都難以持續經營家庭農場。
3 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的優化路徑
3.1 深化三產融合
一是提高家庭農場經營主體三產融合發展的意識,樹立家庭農場三產融合先進典型,推廣家庭農場通過三產融合發展提升經濟收益的經驗,激發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的內在驅動力。二是完善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的扶持政策,破解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中的土地、政策約束問題。加強三產融合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家庭農場積極參與三產融合,提供財政資金支持,惠農性補貼向三產融合發展的家庭農場傾斜,減免稅收,健全土地流轉政策,為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拓展農業功能,做實一產,做精二產,做活三產。使用現代化的設備進行農業集約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建立標準化的生產車間,規模化量產,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延伸產業鏈條,增加家庭農場收益。打造綠色、生態的家庭農場,將農業和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文旅產業、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新興業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4]。
3.2 拓寬融資渠道
為滿足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中的資金需求,政府、金融機構與家庭農場三元主體之間需要形成合力,拓寬家庭農場融資渠道。政府要落實財政獎補政策,對家庭農場三產融合建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對示范性家庭農場進行獎勵;推動農村土地、房屋、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解決家庭農場貸款融資中有效抵押物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引導社會資本穩妥有序投入農村農業領域,設立投資基金,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金融機構要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通過講解和實操的方式向家庭農場經營主體普及金融知識和金融工具。商業銀行要完善家庭農場信用評級機制,創新風險管理體系,向信用較好、抵押物充足的家庭農場發放低息貸款;農業融資擔保機構要增加擔保產品供給,通過農擔增信幫助家庭農場獲得金融信貸支持;保險機構應推出定制化的保險產品服務家庭農場,降低家庭農場三產融合發展中面臨的風險。家庭農場要更新經營理念,實行企業化管理,規范財務管理,編制財務報表,增加家庭農場的信貸可得性。
3.3 提高技術水平
家庭農場要以數字科技賦能農業三產融合發展:把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計算機技術等數字科技應用于現代農業領域,采用無人機精準播種、施肥機變量施肥、智慧灌溉、機器人采摘等智慧農業生產方式;以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代替化學農藥,改良土壤,發展有機農業;將農業生產與工業、旅游、互聯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智慧旅游、農村電商等新形態;同時,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公司,由第三方的科技農業公司為家庭農場提供智慧農業設備,家庭農場通過共享租賃的模式降低設備投入。
3.4 強化家庭農場代際傳遞
家庭農場代際傳遞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通過三產融合提高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收入,吸引子代“繼承父業”;通過政策優惠、養老補助、農民職稱評定等方式,解除子代在醫療、養老、教育方面的后顧之憂,提高子代對家庭農場主職業的認同度和自豪感;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教學、交流研討、實地考察等形式教育培訓有意愿繼承家庭農場的子代,使其具備管理家庭農場的能力。另一方面,整合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充分發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新型農業服務公司、農業專家的作用,為家庭農場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政策咨詢、技術指導、財務管理、農產品銷售、金融保險等服務。
參考文獻
[1] 張林,溫濤,劉淵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理論機理與實證判定[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5):42-56+191-192.
[2] 耿紅莉.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發展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2):28-30.
[3] 陳金蘭,朱建軍,胡繼連.農場主希望“子承父業”嗎?[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2):146-155.
[4] 朱其勇.做大做強“武夷”品牌綠色產業贏得未來[J].福建質量技術監督,2017(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