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光玉
摘要:水利灌區工程所發揮的主要作用是均衡配置區域范圍內可利用的水資源,避免干旱季節導致缺水問題,為灌區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充足水源。由于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各個行業領域用水量不斷增加,加之渠系建筑物存在輸水滲漏問題,嚴重降低灌溉用水效率,所以,水利灌區節水工作是重點,可以通過實施現代化節水改造工程實現。從現在較為常用的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情況來看,主要對象是配套設施、泵站以及渠道襯砌等,本文針對水利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管理策略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水利灌區;節水配套工程;改造;自動化信息技術;施工管理策略
水利罐區避免水資源浪費的有效方法是實施節水配套改造,強化灌區管理工作,提高節水效率,塑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但是,從當前這項工作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導致灌區節水效果不夠理想。這就需要對灌區實施升級改造,強化改造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以充分發揮灌區價值,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 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的目標
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項目實施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節水效率,保證配套設施的完善性,通過科學管理以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1.1 提高節水效率
灌區制定并不斷完善節水制度,做好節水理念宣傳工作,對周圍居民傳播農田節水灌溉技術并現場指導,全面普及渠道管道化改造技術,使得水資源供應服務質量提高。與此同時,灌區還要合理應用灌溉水利用系數,以實現改造目標。
所謂的灌溉水利用系數(ηω),就是灌入田間的有效水量與引入渠首水量之間的比例,工作人員據此明確滲漏損失以及水量損失。比如,白天進行農業灌溉,夜間排放水,由于引水過量或者配水不合理,就會導致各種問題,包括渠尾泄水、渠道跑水以及深層次滲漏等等。為了避免水資源浪費,就要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通過渠道襯砌將滲漏導致的水量損失降低,同時對水資源強化管理工作,合理規劃用水。
1.2 保證配套設施的完善
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過程中,提高工程布局的合理性,保證灌區灌排管理工作到位,工程組織管理、用水管理以及經營管理更加完備,使得水源灌溉工程、輸配水工程、排水設施以及配套設施更加齊全且使用過程中具有耐久性,確保灌排水工程設施配套率,即已有配套設施在總配套設施中的占有率較高,超過90%。
1.3 管理科學
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制度的支撐,所以,要將符合工程實際的現代管理制度制定出來,運行先進管理機制,控制總量的同時還要實施定額管理,保證管理科學化,保證水價與水費計收嚴格按照制度執行,提高透明度,基于維護以及工程管理經費都要落實到位。灌區管理工作中,要嚴格按照標準實施科學化管理,做到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1.4 保護生態環境
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是高效利用水資源,避免浪費現象,以維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具體的工作中,要以農業生產和居民環境質量作為主要方向,布置灌排設施的同時,保證與周圍自然環境有較高的協調性,將灌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得農村環境有所改善,氣候環境良好,不僅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而且還可以塑造良好的景觀效應,為開發旅游項目創造良好條件。
2 當前灌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2.1 骨干渠道襯砌
骨干渠道中有襯砌不到位的現象,田間渠道出現明顯破損卻沒有及時修補,配套設施不全,即便實施節水改造,但是不夠完全,水資源質量無法保證,有嚴重的污染現象,造成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出現嚴重浪費問題。
2.2 經費使用與籌措
部分灌區經濟上采用自收自支方式,所獲得經濟收益為單位所有,可以自主支配,同時,單位也要承擔支出費用,即便有結余也不需要上交,出現缺口則需要自主承擔。當灌區運營情況不佳,導致經費不足,就會遇到各種困難,諸如設施技術維護不當,不能實施有效的運行管理,沒有能力對抗自然災害,甚至由于決策失誤導致設施故障問題,嚴重影響灌區農田灌溉[1]。
2.3 技術管理隊伍建設
灌區管理人員結構不當。灌區管理人員結構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專業知識結構,另一個是年齡結構。管理人員雖然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但是,隨著技術升級以及設備更新,其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沒有及時更新,導致工作中專業能力有限,加之水處理工程項目管理滯后,不能有效實施水利數據采集等方面的工作。在實施管理的時候,灌區技術力量較弱,對于灌區節水改造工程非常不利,不利于灌區更好的發展。此外,人員結構老化,人員職業素質與其承擔的工作不匹配。尤其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水利工程,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與城市的距離遠,往來交通不便,應屆畢業大學生與年輕的專業技術人員不愿意到基層工作,造成人員補充不足,導致“斷層”現象。
2.4 灌區計量設施
灌區計量設施有諸多優勢:達到精確灌溉效果,灌區計量設施通過水量計量設備、水位傳感器等設備,能夠對每一個區域的灌溉量精準測量,實時監測土壤含水量,避免灌溉過度或者灌溉不足,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智能化管理,灌區計量設施結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遠程監督控制并實施智能化管理,為科學灌溉提供有力支持,管理人員使用智能手機APP或者電腦端實時查看灌區內的各項數據,保證管理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促進可持續發展,灌區計量設施的應用有助于節約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同時,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部分灌區計量設施不夠先進,即便應用信息技術設備,但是由于維護不當,導致其功能無法充分發揮,不能真正意義地實現灌區計量信息化。
2.5 水質監測
水質監測機制不夠健全。我國一些地區對灌區水質監測沒有高度重視,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水污染監測體系。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水污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傳統的水污染監測系統的使用無法滿足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各地區沒有針對性的實施政策,如果系統不能健康運行,沒有統一和明確的標準來監測灌區水質、原始樣品、空白測試、樣品,也沒有標簽回收等領域的具體實施規則,也沒有制定質量控制結果數據檢驗標準的明確要求,這可能導致監測數據不準確,并妨礙監測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行灌區水質監測過程中,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至關重要,這也是水環境進一步治理的重要基礎,但目前評估灌區水質監測結果缺乏真實準確性。一些工作人員沒有根據客觀監測結果輸入數據,而是納入了主觀想法,導致數據不準確。
3 水利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管理策略
水利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有效實施,旨在進一步完善水利設施,更好地發揮其各項功能,促使灌區水資源有效調節,周圍農田具備抵抗干旱以及洪澇的能力,農村產業結構快速轉變,農業經濟結構經過調整之后優化,趨于合理性。通過有效實施各項水利工程措施,保護水土資源的同時提高利用率,生產能力提升,人口環境容量也相應地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增加,為安居樂業提供保障。這項改造工程切實發揮作用,在于其能夠提高渠道以及溝道防洪標準,使灌區運營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經濟建設成果,為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證,對社會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此,水利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應用信息技術實施用水量監測以及灌區管理
為了將節水工作落實,要大力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灌區周圍農業用水需求開展管理工作,應用信息技術系統的時候也要不斷擴大范圍,實現科技管理、信息化管理,使得水利管理能力提高[2]。
水利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中,用水檢測設備應用先進信息技術,灌區管理自動化,推進灌區現代化運營。比如,灌區取水口處安裝在線監測系統,覆蓋工業領域、居民生活區以及服務業,對于取水情況全過程監測,以圖像監控或者視頻監控方式計量,同時,在分水口安裝在線計量設施,提高計量的準確率。
進行用水量檢測以及灌區管理工作中應用信息技術,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模式,而是充分發揮傳統檢測技術優勢,結合使用信息技術,實現自動化操作,甚至做到智能化檢測。開展灌區管理工作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在線實施管理,所產生的信息實現共享,即便管理人員不在現場,也可以實施遠程管理,應用遙感技術指揮現場,及時發現問題并有效處理,以推進灌區快速發展。
3.2 強化培訓,提高技術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
水利灌區節水配套工程現代化改造,引入新技術和新設備,旨在優化灌區管理工作,同時,對工作人員職業素質有很高要求。所有灌區工作人員要適應新的工程環境,就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即學習專業知識,各種現代化儀器設備都能夠熟練操作。灌區要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做好培訓工作,除了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性培訓之外,還要為他們設置技術交流平臺,針對國內外先進技術以及工作中的問題進行溝通、解決。
所有工作人員接受培訓之后,要求嚴格按照行業從業標準技術操作,并對從業人員的工作情況實施階段性考核,考核結果作為績效衡量指標,與獎金掛鉤,同時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條件[3]。
灌區新引進的人才,管理人員要對其專業水平予以考察,鼓勵在職人員進修深造,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同時,還要認真考察灌區基層水利服務單位運營情況,針對從業人員崗位工作內容實施專業培訓,使其掌握專業知識并具備一定技術操作水平的同時,還要傳授灌區水利政策,對基層管理人員團隊結構不斷調整,使其專業能力增強,能夠承擔起現代化灌區管理職責。
3.3 多渠道獲得資金以增加投入
灌區續建配套以及節水改造工程施工中,要增加資金投入量,投資力度,就要多渠道獲得資金。灌區要享受國家優惠政策,諸如“一事一議”政策,就是灌區周圍村莊的村民委員會針對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開展宣傳活動,讓村民認識到這是對自身有益的工程,采用辦一件事開一次會的方式,經過民主程序,由村民自愿出資;“民辦公助”政策,國家或者政府部門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充分發揮民間力量推進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通過融入多元化社會資金,鼓勵其他符合條件的單位以多種融資方式投入到灌區建設中。具體的實施中,要嚴格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展開工作,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資金融入渠道,讓更多的受益群體參與建設灌區節水改造工程中[4]。
3.4 土壤墑情監測系統數字化
灌區典型監測田塊安裝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傳感器是土壤墑情監測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用于測量土壤的濕度、溫度、鹽度等參數。傳感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感器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小型化和快速響應,長期實施土壤墑情跟蹤監測,對于土壤的各項參數準確掌握,而且提高工作效率。土壤墑情監測系統運行的過程中,能夠對數據信息定期采集,灌區墑情的動態變化情況實時掌握。通過運行墑情自動監測裝置,應用土壤水分測定儀就可以對多種類型的土壤體積含水率準確測量。整個系統的運行實現全數字化,能夠測量土壤干密度,分析土壤物理特性,對水資源充分利用以及促進農業生產起到重要的作用。
3.5 健全水質監測質量管理機制
水質監測質量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要健全水質監測質量管理機制,實施實驗室質量控制制度,要求所有操作人員的各項操作規范化、精細化,使得水質監測有較高的準確性,且極具可信度[5]。比如,精心水質監測過程中,標準曲線設定完畢之后,要控制在濃度限以內,實驗過程中開展平行實驗。采用規范的監測方法,以獲得準確的采樣結果。樣品經過檢驗之后,所獲得的結果體現于報告中,向上級主管部門及時反饋,以此為依據指導工程施工。
4 結語
通過研究明確,灌區節水配套工程改造的目標是推進當地農業進一步發展,保證糧食安全,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重要措施。灌區實施節水配套改造,灌區實際灌溉水量增加,更加接近計劃灌溉水量,作物有充足的水資源,生長條件得以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更加合理,當地的糧食產量增加,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灌區節水配套工程改造之后,灌溉水充分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用水量增加,對生態平衡以及自然生態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聰,宋鑫智,李宗紅.潘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經驗探討[J].山東水利,2021(12):30-31.
[2] 陳龍.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干渠設計與優化[J].陜西水利,2021(12):78-79+82.
[3] 侯恩德.青龍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效益分析[J].地下水,2021,43(5):119-121.
[4] 孫小銘.四川省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成效及現代化建設思考[J].中國水利,2021(17):46-48.
[5] 周寶佳,代瓊.重慶市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21,41(1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