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雯雯
摘要: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我國對糧食產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水稻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種植歷史,是人們的主要口糧。在農業建設過程中,推廣農業技術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因此,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技術體系,為水稻種植業提供支持。本文將結合實際,詳細探討水稻栽培技術以及相關的農業技術推廣對策,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水稻;栽培;農業技術推廣
對于農業技術的發展而言,對農戶的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十分關鍵,要在實踐中優化現有的知識架構,以期在推廣先進技術的同時,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支持。在栽培水稻過程中,農戶應以本地農業農村部門提出的管理模式作為參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案。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為農戶提供水稻種植培訓,使其能夠掌握技術要點,最大程度提升經濟效益。
1 水稻栽培技術
1.1 選擇優質品種
賓陽縣位于我國南部地區,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總面積超過2 000 km2。賓陽縣的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4,位于低緯度地區,高溫多雨,夏季白天長,冬季則恰好相反,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照強度充足,大部分地區較為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 500 mm,因此適合大規模種植水稻。桂林香稻、柳州香米、桂林優質稻、南寧香米、柳州優質稻等品種都是較為適宜的選擇。上述品種具有氣候適應能力強、產量高、品質穩定的優勢,還可以避免過度浪費水資源,經濟效益良好。在農業種植過程中,農戶應根據本地實際條件進行科學選擇,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在選擇優質水稻品種過程中,切忌盲目追崇外來品種,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影響產量和品質。農戶要在充分考慮過往種植經驗的基礎上,對環境、氣候條件、土壤肥力進行綜合比較,通過科學方式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水稻品種,促進水稻種植質量的提升。
在選種工作完畢后,還需要對水稻種子進行預處理。處理種子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其發芽率,具體操作如下:將水稻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一段時間,確保其均勻平鋪,并使用工具進行攪動,攪動時切忌動作幅度過大而導致水稻種子的外殼被破壞。在晾曬2~3 d后,水稻種子內含的淀粉會有一部分被轉化為蔗糖,能夠加快生長發育速度。農戶還可以將水稻種子放入溫水或者殺毒藥劑之中,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之后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最大程度上規避病蟲害威脅。
1.2 選擇種植地塊
在栽培水稻過程中,對種植地塊進行合理選擇十分重要。具體而言,農戶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選擇方案,確保土壤肥力與其他條件滿足水稻生長需求,將綠色、環保理念落實到水稻種植之中。在選擇種植地塊過程中,應盡量遠離化學工廠,避免水稻被廢水、有毒物質所影響,同時還要靠近取水方便的河流,確保水源供給充足。在完成上述工作后,還需要進行整地,及時清理土壤中殘存的雜草和石塊,避免水稻幼苗被搶奪養分和水分,對正常生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之后便可以翻耕土地,改變其原有結構,促進透氣性以及疏松程度的提升,為水稻幼苗的生長發育提供保障。在深耕工作完畢后,將土壤壓實,提升其平整性,為后續的灌溉以及施肥工作做好準備。為了提升土壤中營養成分的含量,需要對秸稈還田技術加以利用。在翻曬過程中,不僅能優化土壤內部結構,還可以提升內部溫度,對水稻種子的根系發育十分有利[1]。
1.3 播種
在選種、選地工作結束后,便可以正式進行播種。在播種水稻種子過程中,農戶需要在室外溫度達到一定溫度時開展工作,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可以選擇覆蓋地膜技術。通常情況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盡早提前播種。在正式播種過程中,還可以在苗床上撒上適量的草炭土或者腐熟農家有機肥,促進水稻種子出苗率的提升,助力其生長發育,并提高土壤的肥力。在播種工作完畢后,使用無紡布將種子覆蓋上,在種子出苗之前可以起到保溫和保濕的作用,還能夠提升其抗寒、抗病蟲害能力,一舉兩得。如果剛好遇到氣候較為干旱的情況,可以選擇地膜與大棚覆蓋相結合的方式。如果氣候足夠濕潤,只用大棚覆蓋即可保障水分充足,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種子存活率?,F如今,傳統的水稻育苗技術和拋秧盤育苗技術最為常見,適用范圍也最廣。傳統方法可能會導致種子大量腐爛。相較于傳統育苗法,拋秧盤育苗技術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不高、人力消耗小等特點,并且符合無公害綠色種植理念,確保穩定、高產,受到廣大農戶的青睞,適用于廣西地區。
1.4 苗期管理
在水稻播種完畢后,需要對其進行苗期管理,時刻關注水肥情況,促進水稻生長發育速度的提升,為后續的產量和品質提供保障。在農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水稻栽培理念。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推廣機械流水線耕作模式,以此控制播種密度和人工成本,最大程度上提升經濟效益,推動本地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在水稻播種過程中,可以使用高速插秧機,縮短插秧完成后秧苗的緩歇時間,極大加快了耕作進程。根據南寧地區的氣候可知,最為適宜的水稻播種時間為三月中下旬。
相較于傳統水稻栽培技術,也可采用個體種植方式,即精量稀播,將每顆水稻種子單獨播種在土壤中,避免因脫粒和落粒而種子分布不均勻的問題。精量稀播法具有投入成本低、節約水資源、育種成功率高等優點。具體操作如下:首先,選擇合適的地塊作為苗床,運作平整后,通過專業設備將腐爛在泥土里的有機質充分混合在一起,以此提升育苗工作的效果,并放置小塊的薄膜,可以起到保溫以及避免水分流失的作用。其次,處理好挑選的水稻種子。浸泡可以播種的種子,激發其萌芽激素,并減少種子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將增苗劑與種子混合在一起,便于后續的施肥管理工作。最后,農戶需要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放置在育苗床上,每顆間距不超過2 cm,按照同一方向擺放。定期在田間進行巡視,在播種后需要及時澆水,避免出現水土流失問題。與此同時,農戶還要遮蓋陰涼處,確保育苗溫度恒定,避免溫差過大。在種子發芽后,定期噴灑生長調節劑以及有機化肥,有助于水稻種子的茁壯成長。
1.5 施肥管理
在對水稻進行施肥管理時,主要使用無公害農家有機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基肥階段。主要以銨態氮肥為主,可以加快秸稈的腐爛和分解。還可以選擇使用復合型化肥,但是由于其濃度過高,可能會燒死水稻幼苗,因此在使用前可以與濃度為17%的碳酸氫銨混合在一起,降低其濃度,使用起來更加安全。第二,分蘗肥階段。施加此肥時需要分期,通常在插秧工作完畢后3 d進行,可以與化學除草藥劑混合在一起使用,促進施肥效果的提升。第二次施肥要選在水稻秧苗插入后的10~15 d,應搭配高濃度的尿素混合使用。第三,葉面肥階段。這種肥料可以有效地彌補秧苗根部所需養分的缺失,保障其生長發育,使水稻根系變得更具生命力。到了生長后期,需要進行人為干涉,促進葉片光合作用的增強,避免水稻出現早衰問題,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的產量以及品質[2]。
1.6 病蟲害防治
在播種水稻過程中,應選擇抗病能力最強的品種。在孕穗期,水稻極易感染病害,導致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甚至造成減產、絕產。夏季溫度較高,溫差較大,且降雨量多,這在客觀上加速了害蟲的繁殖。為了給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提供保障,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廣綠色防治技術,降低使用化學農藥的頻率,結合南寧地區天氣情況提前準備好病蟲害防治措施。針對常見的病蟲害應進行綜合性防治,發揮出抗病水稻品種的優勢,并科學用藥。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水稻檢疫制度,以此切斷細菌性條斑病、稻干結線蟲病等病害的傳播途徑。農戶需要及時無害化處理帶病個體、田邊雜草,使得害蟲無處藏身越冬。推廣優質水稻品種是優化糧食結構和布局的重中之重,應選擇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的水稻品種,增強免疫能力,同時要嚴格遵循食用優質化、用途多樣化和品種專用化的高標準要求。其次,在布局本地的水稻產業過程中,需要盡量克服品種單一化問題,堅持以中熟品種為主,早熟和遲熟的品種為輔,對種子做好消毒工作,可以選擇使用保健育秧技術,線菌清浸種消毒。此外,病蟲害暴發以后,可以采用化學防治方法,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盡量縮小用藥范圍和頻率,提倡兼治和挑治,包括于移栽前一周第一次噴藥,對秧田的病蟲基數加以控制,避免病蟲害大面積擴散。最后,還需具體分析目前發展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并在實踐之中不斷進行改良。水稻種植過程中,切勿將田埂上的禾本科雜草去除,會導致害蟲的天敵失去生存空間。除此之外,還可以將芝麻、大豆等植物種植在田埂上,使蜘蛛、寄生蜂等天敵的繁殖速度加快。通過對病蟲害進行科學、合理的防治,徹底將害蟲威脅扼殺于萌芽之中。
2 農業技術推廣措施
2.1 加大農業機械的推廣力度
在農業技術發展過程中,推廣農業機械有助于完善產業結構,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F階段,我國的基層農業機械化普及率正處于不斷攀升階段,但是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際地形特點、農業分布基本情況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農業機械推廣方案,為本地農戶提供全方位的農業機械技術指導,與之齊心協力,共同推動本地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
除此之外,政府相關部門應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嚴格遵循上級部門下達的工作精神,詳細梳理并分析出全新的發展路線和政策扶持條款,合理分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實現現存農用機械設備體系的動態平衡。還應加大對符合當地耕地條件的機械設備的推廣力度,使得農民充分認識到基層農業機械化對經濟效益的意義??梢越M織專業人員回收原有的能耗高、使用壽命短、環境污染大的農業機械,并且進行統一無害化處理,全部置換成全新的節能、環保設備,以此促進本地基層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在農業技術宣傳和推廣中,不僅要在線下進行宣傳,還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在線上開展推廣工作,融合信息技術??梢栽O立專門的農業網站,建立公眾號,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讓種植戶全方位了解水稻優質生產技術和栽培要點。此外,各部門要派遣專人負責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要在鄉鎮地區建立咨詢點,為種植戶免費講解技術和政策,從而促進水稻栽培技術發展。
2.2 為農戶提供種植技術服務
一方面,應將農戶作為服務主體,本地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推廣種植技術的媒介,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民的經濟效益。在推廣農業種植技術過程中,涉及的利益環節錯綜復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普及推廣農業技術時,需調節好各方的情緒,使其親身體驗農業技術推廣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隨著近年來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開展推廣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已經轉變為政府部門,通過引進全新農業技術、創建技術示范試點以及組織召開農業技術推廣展覽會等,最終實現了加速傳播農業新技術的發展目標,成功消除了農民的抵觸心理,且在偏遠地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推廣效果[3]。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民農業經營自主權的不斷提升,繼續改革并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十分重要,有助于吸收國內外優秀的實踐經驗,并通過個體進行大范圍傳播。傳統的農業技術傳播機制通常以政府行政干預為主,現如今轉變成了經濟調節和市場推廣行為,將農業技術推廣以及溝通農民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還應選擇更加符合未來發展需求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充分了解農戶的意見和建議,以此全面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技術研發水準、技術推廣體系以及農業生產實踐能力的差距,確保農業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經濟效益[4]。
2.3 建設農業技術推廣團隊
政府相關部門需制定出合理的農業技術人才選拔標準,只有滿足當代農業發展需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能將人才的決定性作用最大化發揮出來,確保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在進行農業技術實踐時,政府相關部門需加大對本地技術骨干的培養力度,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從農民之中尋找具有農業天賦的技術人員,使其成為推動農業技術發展的主力。除此之外,還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與考核制度,不斷提升技術人員的農業知識儲備,對優秀學員進行物質獎勵,激發其學習積極性,使技術人員能夠在日后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組織人員召開農業技術交流研討大會,以提升其專業能力為目的,及時轉變舊的思想觀念,推動農業技術革命[5]。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大力引進先進的栽培技術,能夠為水稻的產量以及品質提供保障,因此政府部門需發揮出應有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根據本地實際條件選擇最為合適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并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將全新的生產模式引入到水稻種植之中。與此同時,水稻具有適應能力強的優點,適合大規模種植,但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受到病蟲害、水肥管理的影響,需要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沐永久.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及農業技術推廣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5):133-135.
[2] 廖明創.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及農業技術推廣措施[J].河北農機,2023(7):40-42.
[3] 楊林艷.淺析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2):231-232.
[4] 王登亮.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農家參謀,2021(20):36-37.
[5] 李石金.優化栽培模式對水稻產量及資源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4,36(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