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盛梅

券商總部與分支機構、不同條線之間,員工的薪資變化個體感受不盡相同。圖/視覺中國
因“百萬年薪”而一度站在風口浪尖的券商行業,正在“褪去光環”。
隨著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漸次披露完畢,券商公司的薪酬水平也展露眼前。不絕于耳的行業“降薪”傳言,正在財報中得到顯現。
過去,有券商員工在社交平臺“凡爾賽”式吐槽繳稅太多,甚至有券商發文要求員工“規范奢侈品使用”。而隨著行業監管政策完善、證券行業市場景氣度變化,如今的券商對于薪資收入謹慎低調,甚至避而不談。
其背后,變化的不僅是員工的薪資水平,還有券商行業的生存環境。百萬年薪,可能不再那么容易了。
2023年,券商年薪“人均百萬”沒了。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人均薪酬前十的券商公司發現,中信證券2023年的人均薪酬為79.73萬元,中金公司、申萬宏源、國泰君安、中泰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人均薪酬均在60萬~70萬元區間內;廣發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則在50萬~60萬元之間。
縱向比較而言,降薪成為了主基調。據Wind數據,2023年券商人均薪酬前十名中,有半數券商人均薪酬下降。這次下降還是建立在2022年動輒兩成降幅之上的。
頭部券商的薪資縮水要更明顯。中金公司人均薪酬從2022年的78.63萬元降至2023年的69.72萬元,減少了8.91萬元,而與2020年的114.98萬元相比,更是減少了45.26萬元,降幅接近40%。
相較于2022年,中原證券、華林證券的人均薪酬也都減少10%以上。此外,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兩年人均薪酬累計降超20萬元。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中泰證券的人均薪酬從2022年的42.66萬元增加至2023年的62.83萬元,漲幅超過40%;國海證券的人均薪酬也從2022年的31.13萬元增長22.13%,至2023年的38.02萬元。
但這都不是真的“漲薪”。中泰證券在年報中稱,“應付職工薪酬期末余額增長主要系本期合并萬家基金所致”。國海證券則是由于2023年員工人數減少近400人,下滑近10%。
員工薪資水平的下降,與券商行業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2023年,行業多數券商人均薪酬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指導下的主動“降本增效”、 市場變化下的被動業績下滑和競爭加劇下的薪酬體系調整。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145家證券公司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059.02億元,同比上升2.77%;實現凈利潤1378.33億元,同比下降3.14%。
2023年,A股整體呈現震蕩走勢和結構性行情,證券行業整體承壓。2023年,滬深兩市全年成交額為212.2萬億元,同比減少5.5%。對比之下,滬深兩市2021年全年總計成交257.21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員陳莉從行業調整的角度分析:“經過2019年到2021年資本市場的上漲行情,A股新上市企業數量持續大增,券商已有過一輪員工擴張。如今在運營成本上承壓,因此控制成本費用抵御營收下滑的壓力順理成章。”
降薪勢頭更為明顯的,其實是券商行業的高管人員。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上市的46家券商中,管理層報酬總額同比降低的達到了32家。
部分券商的高管年度薪酬總額不足千萬元。2023年,西南證券、信達證券、紅塔證券高管年度薪酬總額分別為694.47萬元、927.95萬元、828.65萬元。
4月11日,有市場消息稱“基金、券商限薪已經開始,上限300萬元”。雖然后續并無實證,但從2023年年報上看,高管最高薪的確下探了不少。
以中金公司為例,2020年其曾有7名高管薪酬超過千萬元,最高者高達1930.7萬元。而2022年中金公司高管最高薪酬降至396.50萬元,2023年高管最高薪再度下降至262.70萬元。
田利輝指出,在業績下滑的情況下,高管作為公司管理層的代表,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因此薪酬的降低也在情理之中?!啊吖苄匠瓴坏贸^300萬元的傳聞背后,監管層主要考慮促進收入公平,響應社會對金融行業薪酬公平性的期待?!?/p>
陳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相較于普通券商打工人,券商高管的降薪行為受到監管環境和行業薪酬制度調整的影響較大,這背后實際上是對整個行業的大整頓。
2022年8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企業高管及重要崗位員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總額的35%,績效薪酬的40%以上應當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對《中國新聞周刊》解讀,財政部對金融行業的“限薪”其實借鑒了國有企業的薪酬要求。
早在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組織任命的國有企業負責人年薪一般不超過百萬,而國企員工的工資薪酬也是受工資總額限制。
“金融行業的高管限薪和國資委要求企業負責人類似,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三部分構成,任期激勵收入就是年度績效薪酬延期支付?!敝茺惿硎?。
值得注意的是,在薪酬遞延的情況下,2023年薪酬中體現的獎金大多來自于新一輪的降薪之前。也就是說,券商行業降薪潮帶來的后續影響或將持續。
陳莉判斷,中期來看,券商企業會陸續跟隨國有金融企業施行相關薪酬考核標準,薪酬制度調整還會持續;長期來看,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高于OECD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平均比重4.8%的水平。因此包括券商在內的金融企業的薪酬和利潤還存在向下調整的空間。
金融行業的高薪已經眾人皆知,而券商又是金融行業的“薪資高地”。無論是繳稅太多的“吐槽”,還是年輕員工百萬年薪的無意“凡爾賽”,都給這一職業蒙上一層魅影。
而隨著近兩年資本市場行情表現不盡人意,股民的情緒變化更為明顯: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關鍵“看門人”,在投資效益不佳的時候,又憑什么心安理得地拿著高薪?
某券商內部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考慮到券商員工群體規模不小,總部與分支機構、不同條線之間員工的薪資變化個體感受不盡相同。并不是所有券商打工人都能拿到令人艷羨的人均年薪,很多人也都是“被平均”的那一個。
田利輝指出,券商的薪酬通常與其業績緊密掛鉤。如果投行業務、經紀業務、資管業務等市場表現不佳,導致整體業績下滑,那么薪酬水平也會相應調降。
尤其在2023年8月證監會開啟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之后,以股票承銷收入為主的券商營收遭遇挫折。2023年,A股IPO企業數量以及發行規模均有所下降,全市場合計有313家企業完成IPO,同比下降26.87%;發行規模為3565.39億元,同比下降39.26%。
其中投行業務板塊是承受壓力的第一線。上述券商內部人士透露,由于投行薪酬與所做項目高度掛鉤,當市場不景氣時,收入自然隨之大幅下滑,“不僅底薪有所調整,項目很少的情況下獎金也大幅度縮水,優化與調崗也更頻繁了”。
另一券商內部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公司連續三年的利潤節節攀升,員工的年終獎卻在三年間持續縮水。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公司對相關風險管理崗位的要求已經從“盡職免責”,悄然變成了“盡職少責”。
陳莉認為券商作為實體企業融資的“中介”,不應該只想著如何從中“撈油水”,而是應該將高質量、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扶上馬”。
“近期國常會講話及證監會發聲均強調了A股市場要以投資者為本、投融資動態平衡,這也進一步凸顯了監管部門對證券市場和券商企業服務投資者和實體經濟的考量,因此才有了IPO收緊,券商創收下降以及相關薪酬制度的調整?!标惱蛘f道。
近期針對券商的密集罰單,也彰顯出監管決心。據不完全統計,今年4月以來,已有至少22家券商被監管部門采取了行政監管舉措。
回歸到行業發展的角度,告別高薪的背后也有深意。
“降薪并不一定意味著行業的衰落或發展放緩。相反地,這可能是行業自我調整、優化薪酬結構、提高競爭力的一種表現?!碧锢x指出,限制高管薪酬可以引導券商更加注重長期穩健的經營和風險管理,而不是過度追求短期利益,這有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