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峰

近日,湖北省隨州市殯葬改革因向居民“強制”推廣公墓受到輿論關注。
今年1月,《隨州日報》發布《政策問答》,表示從2024年3月20日零時起,在該市隨縣、廣水市、曾都區行政區域內,除國家法律法規明確的10個少數民族外,所有的遺體都必須火化,而且必須進公墓安葬或骨灰寄存,包括3月20日零時以前已經去世,但還沒有安葬的逝者遺體。
此事在隨州當地民眾中引發了爭議。有支持者認為,“喪者進公墓,少了棺木費、抬棺費,總體開支在減少”;但也有村民表示,政策過于急切且“一刀切”,“在制定這項殯葬改革政策前,按理要有一個充分了解民意的過程,如問卷調查和新政的宣傳引導等。這么做是對群眾的尊重,也有利于政策推廣。但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
另外被輿論熱議的,是隨州市要求骨灰100%進公墓,這些公墓是指隨州各縣(市、區)近三年來共投資2.7億元建成的縣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不承包給私人經營。公墓的定價政策引發一部分居民的不滿。
隨州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農村公墓收取的相關費用是經過村民代表開會集體討論后,村里自主決定的,并非民政部門在定價。
湖北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負責推進婚俗和殯葬改革相關工作,該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湖北省民政廳已成立調查組,于5月6日前往隨州開展調查,目前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隨州此次殯葬改革的執行有一定難度。
隨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市轄1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曾都區、隨縣、廣水市)。截至2023年末,隨州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00.37萬人,城鎮化率為59.12%。
曾都區一位村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了一些受傳統觀念影響特別深的老人,當地的農村人并不排斥火化,但很多人有落葉歸根的傳統。他稱,與曾都區、廣水市交界的孝感安陸市,現在還允許農民將骨灰葬在自家山上,而隨州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推行“一刀切”的殯葬改革,有些不現實。
新政實施后,在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已有4位過世者安葬在了公墓。村黨支部書記郭金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幾千年來的殯葬文化根深蒂固,這些改革挑戰了傳統的殯葬形式,一時不好改變。這次殯葬改革難度太大,有的老百姓不支持、不理解。”
他們安排了村里紅白理事會的人去辦白事的農戶家全程值守。“一是督促他們節儉辦喪事兒,此外也是為了確保完成‘三個100%的殯葬改革目標。”郭金洲說。
“三個100%”是《政策問答》中提出的目標:殯葬設施建設覆蓋率100%、遺體火化率100%、骨灰進公墓安葬率100%。
今年4月底,上述曾都區村民的親戚去世了。他同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辦白事期間,村委會安排了一個人幾乎24小時全程值守,火化時也跟著去,將逝者骨灰安葬在公墓時,此人還拍照發給村委會報備。
有當地村民還向媒體表示:“市里下了通告,全市村干部24小時嚴格值守,可以說是強制執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隨州此次殯葬改革的措施,很多老人去世后無法和配偶合葬。這也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
《政策問答》稱,夫妻雙方一方去世已土葬,并為另一方預留了墓位,另一方在2024年3月20日零時之后去世的,不能與之前土葬的一方合葬,遺體必須火化,骨灰必須進公墓安葬。“否則,會引起攀比,造成全域火葬政策難以保證公平執行。”
隨州市一位村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前些年,爺爺去世后,葬在了自家的山上。聽到新政后,他的奶奶不太能理解。“夫妻合葬是傳統,我們不反對火化,但為什么不能照顧下喪偶老人的感受?為什么不能讓他們合葬?這樣既能體現政策的溫情,也能降低推廣阻力。”這位村民稱。
從隨州的火化率來看,隨州推動殯葬改革有其背后的原因。
《政策問答》提到:該市喪葬舊俗影響深遠,私自土葬、散埋亂葬、骨灰裝棺再葬現象十分普遍,土葬用地趨于緊張,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祭祀山火時有發生,喪事活動講排場、比闊氣的現象給群眾造成極大負擔。“全市原有火葬區火化率只有40%左右,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談到殯葬改革前當地逝者家屬的經濟負擔,隨州廣水市余店鎮民政辦工作人員莊濤(化名)說,過去余店鎮居民去世后土葬時,葬禮非常隆重,很多農戶甚至要花大幾萬元。當地媒體算了一筆經濟賬:土葬改火葬,不請勾機、不買棺材、少買香煙等,每起喪事可減輕負擔1.5萬元以上;在縣(市、區)殯儀館辦理喪事,不請戲班子、不請吹喇叭、不放鞭炮等,還要再節省1.5萬元左右。
《政策問答》中還曾明確隨州推進此次殯葬改革與省委巡視時點出的問題有關:2020年十一屆省委第七輪巡視反饋,隨州市存在殯葬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殯葬服務公益性不強、殯葬改革推進緩慢、殯葬執法力量薄弱、火葬區調整劃分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與省內市州的差距越來越大。
上述巡視意見反饋后,隨州市制定了“三步走”來推進殯葬改革。
第一步,2021年省政府將隨州市全域劃定為火葬區,市“兩辦”印發《關于推進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第二步,將2022年、2023年定為“殯葬設施建設年”,全部建成縣、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第三步,從2024年3月20日零時起,全市全域實施遺體火化政策,骨灰全部安葬到公墓。

(視頻截圖)隨州廣播電視臺關于隨州市全面實施火化政策的報道。
2023年8月22日,隨州市殯葬設施建設暨全域火葬工作推進會召開,該市一位副市長提出,要加快各級公益性公墓建設進度,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建成并投入使用,確保深化殯葬改革實行全域火葬工作達到預期目標。
2023年12月,曾都區人民政府、廣水市人民政府、隨縣人民政府先后發布實施全域火葬的《通告》,其中均提到“凡違反本通告規定的,依法依規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24年1月,隨州市許多市民都收到了市里統一發送的短信,稱3月就要開始執行殯葬改革。
盡管這項火葬、進公墓同時推進的政策被認為過于“激進”、引發很多居民不滿,但一些基層干部并不認為新政有何問題。莊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政的相關規定很正常,只是村民要有一個理解和接受的過程。“殯葬改革是新生事物,難免遇到一些居民的抵觸和不理解。”
不過,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黃景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推進殯葬改革不能不考慮民俗和信仰。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合葬是我國一種傳統,不應人為強行禁止。當地可以充分考慮一些喪偶老人的心理,給政策預留出彈性空間,讓這類老人可以不受新政影響。他用自己的調研經歷總結說,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推行火葬后,并沒有規定逝者必須進公墓。

2024年1月底,春節前夕,一些隨州廣水市民在半夜收到的殯葬改革信息。
而從法律角度來說,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加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在我國法律層面上,沒有強制要求骨灰必須進公墓。
隨著政策的推進,一些居民想出了應對辦法,他們將骨灰寄存在殯儀館,暫時不買公墓,期待政策能出現變化。
廣水居民王女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政策實施后,她的父親是村里第四位離世的,老人家遺體火化后骨灰寄存在殯儀館,希望今后可以取回來入祖墳不進公墓。“現在,我們那邊有些人(家里有白事后),都把親人骨灰寄存在殯儀館,期待今后政策放寬后進祖墳。”王女士稱。
在此次隨州殯葬改革中,公墓的建設過程與定價政策備受關注。
《隨州日報》發布的一則視頻報道稱,近三年該市各縣(市、區)共投資2.7億元,建成了縣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不承包給私人經營。
該市規定,公墓只收取一定的成本費用,包括兩項,即公墓建設成本費和一次性收取20年管理維護費,兩項費用需一次性繳清。初步核算,村級公益性公墓單穴一般不超過3000元,鎮級公益性公墓單穴一般不超過4000元,縣級公益性公墓單穴一般不超過10000元。20年后不再收取公墓建設成本費用,若需收取管理維護費,再按國家政策和村民自治政策執行。
上述管理維護包括骨灰封葬、綠化養護、衛生保潔、排水維修等。
廣水市馬坪鎮民政辦、余店鎮民政辦等的多位基層民政干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隨州市每個村的公墓由各村自主找施工方建設,財政上給予10萬元補助。“建設的時候,我們作為民政部門要對其進行監督、驗收等。”莊濤表示。
他說,對每個村子而言,10萬元的財政補助差不多夠用。他以余店鎮為例說,該鎮每個村至少要做50個墓穴,建設的時候在鎮里做招投標,如果費用超出10萬元,多出的部分由村里自籌資金解決。
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鎮民政部門對公墓提出的指導價為單人墓2000元、雙人墓2600元,但具體價格還是要由村里開會來決定。
郭金洲也給出了相似的說法。他說,對公墓價格,隨州并沒有對下轄縣(市、區)做硬性要求。據其了解,曾都區洛陽鎮建成的公墓中,單人墓為1800元,雙人墓為2000元。
據他所知,定價是經過開會討論的。2023年,曾都區民政局的干部曾到鎮上開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部分村民代表(主要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參會。洛陽鎮開會時有一二百人參加,最后經過共同商討,定了這個價位。
不過,他也表示,此次確實沒有向公眾公布該定價的計算過程。
隨州市一位村民就表示,不久前,他的一位親戚去世后,這位親戚的兒子去看公墓,發現墓穴做得非常簡陋,“兩三千元的價格雖然不算貴,但應該告訴我們為什么是這個價”。
黃景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地方政府推行殯葬改革,應循序漸進,不能讓居民在不情愿的狀態下出資購買公墓,“把經濟問題與喪葬問題糾結在一起,把問題復雜化,這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他認為,相比于推行火化政策,推行100%進公墓的難度可能更大。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針對該事件中的相關問題,近日,湖北省民政廳已成立了調查組,進駐隨州,對此展開調查工作。
劉加良進一步說,隨州此次推行殯葬改革,公墓建設涉及金額較大。民政部門在調查過程中,應警惕腐敗問題,可以聯合住建、公安部門,對招投標、施工方資質、資金支出等做相應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