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嬌,陳蓉暉
(1.呂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山西呂梁,033100;2.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長春,130024)
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是農村學前教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價值。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農村學前適齡兒童逐漸減少,生源的不斷流失使農村地區出現了一大批“迷你型”的小規模幼兒園。小規模幼兒園又被稱為微小型幼兒園、小微(型)幼兒園、小型幼兒園,目前學界對其還未形成統一的界定,但已有研究更多是將班級數和幼兒數作為小規模幼兒園的劃分標準。[1-2]本研究基于已有觀點,將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界定為辦園規模在4個班以下、在園幼兒少于100人,有基本設施設備,能基本滿足保育教育需要,并已明確登記注冊的農村幼兒園。近年來,為了完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政府提倡“大村獨立辦園、小村聯合辦園”來適應城鎮化進程。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農村小規模幼兒園仍然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且在學前教育服務體系中占有一定比例。相比其他類型的幼兒園,小規模幼兒園具有“低投入、低收費、近區域、活機制”的優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的入園率,保障學前兒童的受教育權,實現教育公平,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價值。[3-4]
如果說硬件設施是幼兒園的骨架,那么教師便是幼兒園的靈魂,良好的師資隊伍是辦好幼兒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將教師隊伍作為五大評估內容之一,提出師德師風、人員配備、專業發展和激勵機制4項關鍵評估指標。[6]但由于“小”和“處在農村”等因素影響,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在師資建設方面的困境較為明顯,較難留住教師和吸引優秀教師。加強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需以關注教師職業生存狀態為前提。從現有研究來看,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呈明顯上升趨勢,但研究對象仍需豐富化。[7-8]鑒于此,本研究通過深入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職業生活的場域,對教師在從事職業活動中的客觀現實與主觀感受進行深入描繪,切實了解教師在工作中的實際需求,從而引發社會對這部分教師群體的關注,推動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擴展農村學前教育研究的范圍。
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兩大方法論,量的方法比較適合在宏觀層面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動態的描述和分析。[9]教師職業生存狀態這一研究問題反映的是教師在真實工作場域中的現象,涉及教師的主觀感受和個人體驗,具有內隱性,因此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取向中的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通過分層目的性抽樣,本研究共選取了5所不同辦園性質、類型的農村小規模幼兒園作為個案。考慮到農村小規模幼兒園規模小、教師人數少的特點,本研究以5所幼兒園中的全部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樣本較為全面,包含了不同年齡、教齡、學歷、專業的教師。此外,本研究還對幼兒園管理者、幼兒家長及附近的村民進行了訪談。通過走進5所農村小規模幼兒園,運用訪談法、觀察法和實物分析法收集大量有關教師職業生存狀態的資料信息,并采用NVivo 12質性研究分析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試圖揭示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職業生存的真實樣態,且在此基礎上進行意義的建構。
教師職業生存狀態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教師在職業場域內從事職業活動時生活的客觀現實及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僅包括教師群體所處的物質及精神環境,還包括教師的內心世界。[10-11]本研究對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主要涉及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內心感受和發展前景四個方面。
個體的生存離不開周圍的環境。本研究所指的工作環境主要指硬環境,即物質環境,是以硬件設施為基礎的環境,對教師的工作體驗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教師職業生存狀態的重要表現。具體而言,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環境主要包括園所環境、生活空間和教學條件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1.園所環境狹小陳舊
調研發現,當前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所處的園所環境亟須改善,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在園所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有所差異。一方面,公辦幼兒園多以“校帶園”模式進行運營,在這種模式下,幼兒園的辦園時間較長。然而,由于幼兒數量較少,教師資源相對匱乏,幼兒園難以得到及時的維護與修繕,因此園所環境顯得有些陳舊。觀察記錄顯示:“教室里彌漫著一股濃重的發霉氣息,室內通風狀況欠佳,采光嚴重不足,教室四周的墻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剝落。”在訪談中有教師提到:“每逢雨天,教室里便會出現漏雨的情況,破損的玻璃窗戶也遲遲未更換,冬天室內溫度很低。”進一步調研發現,這種現象與幼兒園經費不足有直接關聯,管理者對此也表示無奈:“幼兒園經費很少,主要用于保障教師的工資,很難投入園所環境建設。”另一方面,民辦幼兒園同樣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在園所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表現為空間狹小。為了節約成本,民辦幼兒園很少考慮園所的布置是否合理,有的幼兒園沒有修建專門的辦園場地,而是直接將民房簡單改造后使用,園內空間并不寬敞。
2.教學條件不佳
幼兒園作為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其教學條件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教師的職業感受與教學質量。以教學條件中的教學設備為例,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普遍缺乏多媒體設備,多數教室僅配置了傳統黑板和舊式桌椅。部分民辦幼兒園雖然配置了電視設備,但多為非智能型,僅能用于播放動畫片,對實際教學幫助有限。在教學用具方面,玩、教具存在破損或數量不足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活動因此常常受限。此外,部分幼兒園的教師缺少必要的教學參考書,他們不得不依靠個人經驗和感覺來授課,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
3.生活空間簡陋
生活空間是教師工作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生活空間狹小,設施簡陋,較難給教師提供良好的情感體驗,也不利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順利開展。首先,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建造大多是典型的旱廁,如廁環境較差。對于公辦幼兒園來講,“校帶園”模式使其必須與小學共用廁所,但部分幼兒園離廁所有一段距離,這導致幼兒在緊急情況下無法及時趕到廁所,只能就近在空地上解決如廁問題。在此情況下,幼兒的大小便需要教師清理,這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不小負擔。其次,幼兒園空間較小,休息室較為擁擠,教師管理起來比較困難。最后,幼兒園缺乏直接供應熱水的設施,教師組織幼兒洗手、喝水、盥洗等基本生活的活動時都需要自己燒水。
研究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對了解教師的工作氛圍,即教師感受到的精神環境必不可少。具體而言,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工作氛圍包括教師自主權和人際關系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呈現的特點如下。
1.教師自主權受限
在生源不斷減少的壓力下,農村小規模民辦幼兒園教師在教學和其他事務上擁有的自主權較小。教師的講課內容和授課方式一般要經過園長的審核與批準。實際觀察中發現,管理者經常中途打斷教師的教學并對教師進行現場指導,這在無形中削弱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實行“校帶園”模式的幼兒園一般采取校長領導下的園長負責制,園長具有管理園所事務和參與決策的權利。[12]但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公辦幼兒的園長往往只是“空有虛名”,同時,學校更關注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幼兒園教師的關注度不夠。觀察發現,多數幼兒園的作息是按照小學時間安排的,上下課都需要聽鈴聲的指示。不少教師在訪談中表示,40分鐘的課堂對幼兒來說時間偏長,他們一般會在下課鈴聲響起前讓幼兒自由活動。但總體來看,教師在安排幼兒園一日生活作息方面所享有的自主權受到了限制。
2.非競爭性的人際關系
隨著生源的流失,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教師人數在逐步減少。人越少,意見統一變得更為容易,能有效促進教師隊伍的團結。因此,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內部的人際關系簡單明了。同時,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每個年齡段普遍只設一個班級,這種設置不僅使教師之間的競爭明顯減弱,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之間的友好相處。有教師表示:“人多競爭就激烈,關系處理起來就復雜。而現在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沒有競爭,老師之間的關系自然就變得更加親近。”這種非競爭性的相處方式與城市或大規模幼兒園中的激烈競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因此,揭示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不能忽視教師的內心感受。具體而言,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內心感受主要包括對工資福利的滿意度、工作壓力、工作熱情等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1.對工資福利的滿意度不高
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工資水平較低且存在無法按時發放的問題。根據新頒布的最低工資標準,調研地每月最低工資標準為1880元,但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每月工資總體低于或僅在最低工資標準處徘徊,教師普遍對工資不滿意。此外,部分幼兒園存在拖欠工資的情況。訪談發現,教師工資與幼兒人數息息相關,幼兒園管理者對此也很苦惱,他們表示:“生源少了,幼兒園所收費用較難支付教師工資。”
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可享受的福利待遇偏低。隨著生源不斷減少,資金匱乏的問題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教師的福利待遇受到較大影響。有教師在訪談時表示:“福利大不如從前,連保障基本的工資都比較難了。”可見,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與幼兒園的發展息息相關。
2.工作壓力大
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體量小,但工作壓力并不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作量大。首先,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基于幼兒人數不斷減少、師資力量緊缺的現實情況,部分農村小規模幼兒園采取混齡教學模式,這對教師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雖然國家大力整治幼兒園小學化問題,但調研發現,部分幼兒園迫于生源流失的現實壓力,還是會提前教授小學知識來迎合家長的需求,這進一步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其次,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普遍實行“包班制”,教師不僅要挑起教學的重擔,還要承擔保育員的工作。最后,農村小規模幼兒園雖然幼兒數量較少,但是作為一個單位,仍需承擔與其他幼兒園同樣的工作和社會職責,在教師人數有限的情況下,每名教師的工作量都會有所增加。有教師表示:“有教師離職后,他的工作量會平均分攤給現有教師,工作量并沒有隨著幼兒人數的減少而減少,反而增加了。”
二是幼兒安全教育工作壓力大。幼兒好奇好動、安全意識薄弱且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全日制幼兒園每班要配備2名教師、1名保育員或配備3名專任教師。[13]但實際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師資缺乏,基本都是“包班制”。有教師表示:“最擔心的是幼兒的安全問題,有時忙不過來,就會把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貼身帶著,走哪兒帶哪兒。”可見,幼兒安全問題給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
三是專業適應困難。幼兒園貫徹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除了要保證幼兒的安全與健康,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在于教學和班級管理。訪談得知,教師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壓力,特別是在班級管理方面,有的教師是靠“吼”來管理。在教學方面,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專業背景而感到困惑和苦惱。有教師表示:“我是外行,只會帶著孩子死記硬背。”這種情況也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四是來自家長的壓力。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較多,教師面對的不少家長是幼兒的祖輩。這部分家長對幼兒的教育往往依賴個人經驗,對幼兒園教育的理解程度及對教師的看法都可能影響家園共育工作的開展。此外,還有部分家長是非常年輕的父母,他們對教師的專業性缺乏正確認識,在他們眼里,能教會孩子寫字和算數的就是好教師。而教師為了生存,有時在教學上不得不迎合這部分家長的需求。
五是害怕失去工作。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與其他類型的幼兒園教師相比,在工作壓力方面最獨特也最不容忽視的一點在于隨時可能被動失業,特別是對于大多數非在編教師而言,對未來的迷茫加劇了他們在工作中的壓力。目前,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發展后勁不足,隨時失業的風險讓教師心弦緊繃,一刻也不得松懈。
3.工作熱情漸漸退卻
在農村小規模幼兒園中,部分年長的教師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精力日漸不足,加上園所激勵機制不完善,他們的上進心逐漸消退。盡管年輕教師獲得了不少鍛煉的機會,但由于缺乏老教師的指導與帶領,他們在工作中會遭遇一些困境。同時,年長教師不夠積極的工作態度也會無形中影響年輕教師。
生存指向生成的存在,即人的生存是面向未來的,具有無限種可能的生存,探究人的生存狀態,既要研究現存的,也要關注變化著的、可能的狀態。[14]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同樣包括一種“動勢”,即需要關注一種“生態式”的生存、發展環境。[15]具體而言,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發展前景主要包括自我提升、園所發展前景和職業聲望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1.自我提升受限
工作的意義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維持生命存在的層面,也應該表現“我”的存在,注重個體在職業中的自我提升。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發展平臺較小,較難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外出培訓和學習機會,為數不多的學習機會也往往因為某些客觀原因被教師無奈放棄。有管理者在訪談中提到:“考慮到教師參加培訓后班里幼兒沒人管,我們一般不安排教師外出培訓。”同時,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教師數量較少,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學習較難開展,因此學習氛圍不夠濃厚。此外,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教師特別是非在編教師的職稱晉升通道有限,這不僅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也會阻礙教師的職業發展。從教師自身角度而言,他們在專業成長上的期望和要求較低,有的教師表示:“自己的學歷并不高,也不太可能有很好的發展的。”這種心態導致他們在職業發展上缺乏規劃,進一步限制了自我提升的空間。
2.園所發展前景不明朗
由于生源的不斷流失,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的規模在逐漸萎縮,發展前景并不明朗。部分農村小規模公辦幼兒園是“校帶園”模式,其生存狀況與小學的發展緊密相關。而當地頒布的教育行動方案則要求整合撤并薄弱學校,推動全縣小學或學生集中到鎮以上。這一要求雖然沒有涉及幼兒園,但是隨著小學的合并,那些附設于村小的農村小規模幼兒園便會受到影響,可能面臨生源的再次流失,教師則可能面臨失業風險。農村小規模民辦幼兒園也同樣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危機,影響到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
3.職業聲望不高
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聲望不高。在家長和周邊村民眼中,幼兒園教師往往被賦予了“保姆”角色,他們對教師專業性的認識不全面。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幼兒園,人們對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工作的誤解更深。有家長表示:“因為幼兒人數少,教師對待教學就比較應付。”這種外界的聲音會使教師在工作中產生一種無奈感和失落感,進而產生職業認同危機。同時,由于較難吸引優秀教師,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在招聘教師時逐漸放低門檻,這也導致教師被人貼上了“不專業”的標簽。
基于調研結果,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影響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職業生存狀態的因素,并提出了若干改善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職業生存狀態的建議。
1.園所生存發展狀況影響教師的職業穩定性
隨著生源的不斷減少,農村小規模幼兒園隨時面臨關門的現實狀況,使身處其中的教師對未來的發展十分迷茫。調研發現,雖然當地的合并政策并沒有觸及學前教育階段,但“校帶園”意味著小學的合并會間接影響幼兒園的發展,這無形中加劇了教師群體的職業危機感。從現有政策來看,當地似乎并未關注并采取積極的措施保護這類幼兒園,因此,這些教師仍面臨失業的風險。這也勢必影響他們工作的穩定與長遠發展。
2.園所管理制度缺失導致教師職業歸屬感不強
幼兒園的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幼兒園若未能建構民主的管理制度,教師就只能依賴管理者的命令開展工作。另外,若缺乏有效的激勵與考核制度,或現有評價制度未能發揮作用,教師就容易逐漸喪失積極性,很難建立起強烈的職業歸屬感。幼兒園管理制度還包括人事管理類的制度。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在選聘教師方面尚未設定明確的標準和流程,這導致教師難以自我定位為一名真正的“幼兒園教育工作者”。與此同時,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的指導,加之缺乏專業背景,他們對于自身職業認知不清晰,較難形成職業歸屬感。
3.角色職能的復雜性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教師在工作中需要扮演多種角色,對于這些角色的調控不當可能會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師資缺乏,教師不僅需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完成繁重的保育任務。其中,部分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還要開展混齡班教學,在這種高強度、高壓力而又瑣碎的工作狀態下,教師容易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進而產生職業倦怠。
4.教師自身的專業性影響教師的職業勝任力
教師的專業性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部分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是“外行人”,他們對工作職責和任務的了解不全面,在從事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在家園共育方面,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面對家長對自身工作的懷疑和誤解,難以靈活地說服家長,在工作中較難得到家長的信服,職業勝任力不足。
1.提高政府重視度,關注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及教師群體
針對幼兒人數少的實際情況,政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實際需要的教育經費,優化經費發放方式:一是核算幼兒園作為一個單位與其他幼兒園同樣承擔的費用;二是從班級層面核算教師正常組織教育活動所產生的費用,如對教學參考書、多媒體設備等的需求并不會隨著幼兒人數的減少而改變;三是核算幼兒正常的學習所產生的費用,如玩具材料的使用支出。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群體的關注。一方面,政府應及時了解這部分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面臨的難題,制定專門的幫扶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探索非在編教師統一管理的模式,保障其待遇及合法權益。對為農村學前教育事業默默付出,目前仍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代課教師,可結合本地區的財政情況,適當給予他們以安慰或從教榮譽優待。[16]此外,政府應該重視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專業師資短缺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職業吸引力。
2.激發園所活力,營造良好的職業生存環境
農村小規模幼兒園在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中,既要體現民主性又要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在園所管理中,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不應該以犧牲制度的推行為代價。要在保留農村小規模幼兒園獨有的園所文化特色,鼓勵教師互幫互助的基礎上,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通過評價激勵促使教師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關系,調動教師工作的熱情。幼兒園還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選聘制度方面,樹立內涵式發展理念,盡可能地提高教師的準入門檻。在培訓學習方面,針對園所平臺小、學習氛圍不濃的情況,建立園所教研制度或跨園教研組織,保障教師的專業發展。
3.注重自我發展,主動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應深刻理解自身職業的特性,并培養自我調適能力。在踏入這一崗位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崗位職責,同時學會接受并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教師應積極克服因教學環境艱苦和生源流失導致的職業倦怠,而非敷衍塞責。在專業提升方面,教師不能僅僅依賴外部的培訓,更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自主學習。只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教師才能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種種挑戰,靈活應對就業前景的不明朗。
近年來,已有學者開始關注農村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本研究在國家大力倡導教師隊伍建設的背景下,聚焦于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群體,從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內心感受和發展前景方面出發,對他們職業生存現實樣態進行描述。從調研結果看,園所生存發展影響教師的職業穩定性,園所管理制度的缺失導致教師職業歸屬感不強,角色職能的復雜性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教師自身的專業性則影響教師的職業勝任力。要改善農村小規模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需要政府、幼兒園和教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