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艷
(河南廣播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3)
農業新聞是新聞體系中的重要構成,一般來說,接收農業新聞的人群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為主。近年來,農林專業的教師學生、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及農業企業從事者對于農業新聞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對于廣播電臺而言,做好農業新聞不僅是媒體的本職工作,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滿足廣大農民群體及相關從業者信息訴求的重要職責。當前,廣播電臺的農業新聞報道存在數量少、模式單一、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需要新聞從業者從內容、形式、傳播途徑等多個角度入手,創新傳播措施,不斷提升農業新聞報道的效果,為廣大受眾提供有時效、有價值的優質新聞內容。
農業新聞報道是新聞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類,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農業新聞的受眾越來越廣泛。因此,必須要提升農業新聞報道質量,為受眾提供準確、真實、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臺在農業新聞報道上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要增強農業新聞報道效果,首先必須了解當前農業新聞報道的現狀,從中總結問題,探尋解決和提升的方案。
農業新聞具有十分廣泛的受眾,除廣大農村居民以外,農業企業相關人員、農林業專業學生和農業科研人員等都是農業新聞的受眾。但是從農業新聞的報道現狀來看,報道數量相對不足,無法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
農業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新媒體的猛烈沖擊,削弱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在很長時間內,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一直是新聞傳播的主力,牢牢把握著輿論話語權。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異軍突起,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為猛烈的沖擊和挑戰,不僅對傳統媒體的工作模式和生產機制造成了影響,更沖擊著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使傳統媒體的聲音淹沒在海量的信息流中[1]。很多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適應力不足,直接影響了農業新聞報道的傳播效率,導致傳播效能下降。
第二,部分新聞報道沒有全面考慮受眾的真實需求。盡管農業新聞報道有部分受眾是農林專業的師生以及科研人員,但農民仍然是受眾的主體。這些年,一些種植大戶的學歷越來越高,但是還有部分種植戶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情況,在農業新聞獲取和接收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例如,他們中的很多人不適應新媒體傳播路徑,或者對文字類內容理解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新聞傳播效果。
農業新聞報道形式單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廣播電臺受到自身媒介載體的限制,只能通過聲音開展新聞報道,部分題材和內容無法有效展現,與新媒體的融合程度不足,未能有效拓展適應新媒體的報道路徑和方法。
第二,農業新聞報道宣傳意味濃厚,報道題材相對狹窄,很多廣播電臺的農業新聞報道以政策類內容為主,與受眾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感,難以與廣大的農民朋友產生較好的交互性[2]。
第三,新聞深度有所欠缺,部分廣播電臺在開展農業新聞報道時,會盡量選取典型案例,用先進人物和先進事例的方式講述“三農”故事,呈現鄉村振興的全新面貌,但是對于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問題和不足涉及較少,新聞內容缺乏導向性和深度性,很難充分吸引農民朋友的注意力。
廣播電臺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新聞創作理念,從多個層面提升農業新聞報道的質感,充分考慮農業新聞受眾的真實需求,創作出質量上乘、價值較高的優質新聞。
1.廣播電臺要積極探索新題材,拓展農業新聞的報道范圍
農業新聞是一個很大的范圍,但是很多媒體把視線聚焦在政策層面。其實,廣播電臺可以將政策方針內容當作是農業新聞報道的方向指引和基調校準,在政策方針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將文件中的文字內容轉換為農民朋友能聽懂、能理解的直白語言。此外,還可以以政策方針為思路,選取貼合文件內容的典型案例,用真人真事的方式宣傳報道,增強農民朋友對方針政策的接受度[3]。除了大方向,廣播電臺還可以從農業產業的發展趨勢中尋找方向,立足于本地有代表性的農業種植業資源現狀,邀請專家學者給農業發展把脈,探究農業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未來方向,給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優質信息。比如,我國已經連續多年發布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這些文件對當年的農業重點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筆者采訪了多位涉農專家進行專門解讀,傳播效果較好。
2.編輯記者要提升新聞深度,強化農業新聞的內在價值
農業新聞報道的深度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升專業性,二是注重問題刻畫。在提升報道專業性方面,廣播電臺要充分發揮自身在輿論導向方面的作用,在報道中融入科學的農業發展觀念,運用媒體的力量推動現代化農業轉型,讓農民了解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產業知識,強化農業實踐,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新聞記者要聚焦當前在鄉村振興中仍然存在的問題,例如勞動力短缺、農產品滯銷等,發揮媒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呼吁社會各界加強對農業問題的重視,并且積極推動解決[4]。另外,在報道典型人物、典型事跡時,不僅要描繪其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努力和收獲,也要點出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過程,增加報道的生動性和真實性,也給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3.編輯記者要不斷挖掘新視角,寫出獨具新意的優秀作品
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新聞視角是內容的重要構成,不同視角能夠給受眾帶來截然不同的認知感受。編輯記者要深入分析新聞選題和素材的特征,合理選擇新鮮視角,從而給受眾獨特的信息體驗。
首先,記者可以從受訪者的第一視角進行報道。以人物視角進行報道能夠給受眾以較強的沉浸感和共鳴感,在這一類報道中,要注意細節的刻畫和人物心理的描寫,從而提升報道的真實感。
其次,記者可以從事件記錄的視角進行報道。事件刻畫最忌諱寫成流水賬,記者在撰稿時,可以以人物行為動線或時間線為主要線索,突出事件的臨場感和緊迫感,增強報道效果。
最后,記者可以從專業探訪的角度報道。記者可以以自身視角或專業人士的視角進行農業科普類報道,將最新的農業知識串聯到報道之中,深入描繪技術攻堅、產業發展等過程,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5]。
針對農業新聞報道形式較為單一的問題,廣播電臺及其從業者要發揚創新精神,深入思考受眾喜歡的新聞形式,做好探索和嘗試,轉變新聞同質化現象,創作出農民朋友喜聞樂見的優質新聞。
1.廣播電臺要深入分析受眾的需求,了解受眾喜愛的新聞形式
在分析農民的信息訴求時,廣播電臺可以采用數據分析的手段,分析各種類型的農業新聞的收聽率、點擊率和關注度,從而了解農民的新聞需求和偏好,制作有針對性的優質新聞報道。例如,很多農民對當前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十分關注,想要了解價格波動趨勢等信息,對此,廣播電臺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來分析和預測,還可以開辟相關的新聞欄目,定期整合和分析數據,用簡潔直白的語言分析市場情況,傳遞最新動態。還有一些農民朋友對故事型新聞很有興趣,編輯記者可以選擇恰當的新聞素材,將其編制成精彩的“三農”故事,用廣播劇等方式演繹出來。
2.廣播電臺要加強新媒體運營,開展融媒化新聞報道
隨著網絡的普及,當前很多農民開始積極“觸網”,運用新媒體平臺了解農業新聞。對此,廣播電臺在運營新媒體客戶端時,要充分結合各大平臺自身的特征和特點,制作差異化的新聞內容。相較于電臺只能通過聲音傳遞信息,新媒體端對媒介載體的適應性更強。廣播電臺可以生產短音頻節目,將重點新聞內容制作成十幾秒到幾分鐘的短篇幅內容,還可以配上圖片素材,提升新聞的欣賞性。同時,可以開辟一些三農專欄,有針對性地向受眾推送。
新技術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各大媒體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從內容創作和傳播渠道等角度入手,運用技術手段轉變現有的工作模式和生產機制。廣播電臺的農業新聞報道需要在堅守輿論陣地的同時,積極拓展內容產業的范圍,從生產機制、傳播模式等多個方面打通媒介融合發展的新渠道。
1.采用新技術推動內容生產流程再造
廣播電臺要加快構建融媒體中心和全新的內容生產機制,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搭建新聞素材庫和內容生產平臺,提升內容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廣播電臺不僅要做好電臺端的經營,也要積極開通新媒體端、社交媒體端的官方賬號,實現新聞內容的多端化運營。編輯記者要著力提升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積極運用先進技術開展新聞采編和創作工作。以新聞采編為例,隨著廣播電臺融媒體進程的推進,記者不僅需要采編電臺節目所需的新聞素材,還需要為新媒體端的運營提供素材,這意味著記者必須掌握攝像和攝影技能,獲取圖片、視頻等豐富資料,還要掌握移動直播技能,搭建農業新聞報道的實時平臺。最近每年的“三夏”(夏收、夏種、夏管)“三秋”(秋收、秋種、秋管)報道中,筆者所在的單位在錄音報道時,也進行了視頻拍攝報道,盡量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傳播豐富內容。
2.在算法技術的支撐下實現內容精準分發和傳播
當前,廣播電臺在運營新媒體端時,通常會將節目內容篩選和上傳,滿足不同平臺受眾的需求。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則與電臺端不同,往往受到算法機制的影響。算法技術會根據每個用戶的行為記錄開展個性化推薦,用戶越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該話題內容的推送就會越頻繁。對此,運營編輯要加強利用算法技術,生產符合該平臺傳播規則的內容給平臺受眾,從而增強用戶黏性,滿足受眾差異化的信息需求。
要做好農業新聞報道,不僅要寫得出色,更要傳播得遠,輻射到廣泛的農民群體,展現廣播電臺的影響力和服務能力。
1.廣播電臺要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積蓄傳播勢能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臺要結合農業新聞電臺端的傳播訴求,繼續深耕傳統媒體平臺,同時也要順應時代要求,開發新的傳播平臺,打造以廣播電臺為核心的傳播矩陣,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種種優勢。一方面,廣播電臺要利用好農村廣播站的設施優勢,保留和宣揚農村新聞廣播傳播的特色;另一方面,廣播電臺要借助技術優勢,搭建融媒體服務平臺,向受眾推送精準的新聞資訊。
2.廣播電臺要充分考慮大眾的心理特征,精準對接需求
隨著融媒體進程的推進,在傳播矩陣的推動下,農業新聞廣播報道體系日益成熟。要進一步加強傳播效能,廣播電臺要以大眾的信息需求為導向,實現新聞報道與信息需求雙向對接,增強與農民朋友雙向互動,與各大新媒體平臺、社交平臺建立新型合作關系,縮短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不斷提升受眾的信息體驗的同時,增強受眾黏性,推動二次傳播[6]。
相比較而言,農業新聞的受眾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媒介素養比較弱,這在無形中拉大了農村人群與城鎮人群的數字鴻溝,受眾群體的信息差距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趨勢。作為主流媒體之一,廣播電臺必須承擔起消解農民數字鴻溝的責任,提升輿論導向能力,從媒介信息的角度推動鄉村振興。
一方面,廣播電臺要加強對農村受眾的重視,拓展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建設水平已經很高,大部分農民用上了智能手機,通了網絡,很多農民開始通過公眾號、短視頻等渠道接收信息、關注新聞。對此,廣播電臺要深入分析農民的信息渠道,調整運營重心,做好新媒體端的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工作,增強農民的信息化和數字化體驗,學習并逐步習慣運用廣播電臺和新媒體平臺接收農業新聞。
另一方面,廣播電臺要承擔起媒介傳播責任和輿論導向責任,增強媒介信息的客觀性,充分考慮農民群體的理解力、接受力和媒介素養,在語言上盡量通俗易懂,多用口語,降低理解門檻。在新聞內容上,更多地串聯農業知識、農業技術和政策講解,提升新聞價值性,肩負起普及知識、提升農民媒介素養的重任。在報道農業新聞時,要秉持人文主義精神,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保護,積極為農民朋友發聲,踐行主流媒體的社會公共責任。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新聞的需求越來越大,作為主流媒體,廣播電臺有責任不斷提升農業新聞報道質量,滿足農民和相關從業者的信息需求。對此,廣播電臺要不斷提升內容選題范圍,拓展其深度和價值,創新新聞形式,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等優勢,強化廣播電臺輿論導向和信息服務效能,爭取為受眾創作出優質、豐富的農業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