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陽 彭 然
作為中國水域面積最大的省會城市,武漢水域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四分之一[1]。長江與漢水交匯在武漢市中央,除了長江和漢水,境內江河縱橫,港渠交織,所以武漢也被稱為“百湖之市”。隨著如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水資源已成為當下聚焦的熱點。但城市目前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水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素。
武漢河段最高水位多出現于每年的7、8 月份,汛期如再遭遇上游水庫大流量集中泄洪,防洪任務更為艱巨。長江武漢段兩岸地勢總體較為平坦,總體高程自上游向下游逐漸降低。其中高點位置兩岸對稱,形成左右岸控制節點,促使河道平面形態總體穩定。但低點多位于城市集中發展區,且低于武漢市平均洪水位[2],因此城中更易受洪澇災害影響,再者由于快速城鎮化發展時大量圍湖造田,將沼澤、濕地等天然水環境改成建設用地,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所以武漢市城中雨洪調節能力整體較弱。
武漢市位于長江漢水交匯處,作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臨江地區人口密度大、工業聚集,開發利用程度高,是整個城市賴以發展的中心,岸線則更是具備農業灌溉、工業發展和觀賞休閑等多種復合型功能。伴隨20世紀30 年代的2 次大洪水,武漢政府開始大量的修筑防洪堤壩,構建了武漢地區新的防洪體系。但廣泛修筑的堤壩也將漢口、漢陽大量的自然湖泊與長江、漢江隔絕,使生態系統受損,造成岸線空間修復效果不穩定等限制城市濱江區發展的問題。
武漢城市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長江與漢水中的大量沉積物將云夢澤湖面不斷分割、縮小,形成眾多支流,陸地逐漸擴大,為城市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3]。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因為水系發達已然成為楚國輸送銅料的必經之地。東漢時期,兩江交匯的地理位置讓武漢成為兵家爭奪要點。由于水環境在軍事防御中的作用,夏口城與魯山城均由此而建。隋唐時期,武漢雙城對峙格局確立,后來唐朝戰亂之時,武漢憑借水運之便對周邊進行補給,促進城市的水運商業貿易,水環境促進武漢與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
從宋朝開始,武漢沿河濱江區域以及沙洲上產生了商業市集,對武漢市的城市形態造成了重大影響。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奠定了如今三鎮格局。與此同時,以沿河堤壩為街巷的格局進行發展,水環境成為整個城市肌理的重要形成因素。
2.2.1 武漢三鎮因水而建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在黃鵠山建城,此城便是今武漢市武昌區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座城即夏口城。夏口城是武昌的第一座城,具有很好的軍事防御作用。東漢時期修筑的郤月城即為如今漢陽的雛形,便具有港城一體的特點。漢陽城垣偏小,以河堤發展為街巷,形成山環水繞的古樸風韻。在武漢三鎮中,漢口建立最晚。早期漢口只是一個沿漢水發展的小鎮,后由于明朝漢水改道,漢口由沿漢水發展朝沿長江發展推進,漢口的街道設置與水域有著密切的關聯,街道與水域基本都是平行或者垂直的關系,并且城區形態也受到了河流的一定影響,明顯呈現帶狀。
除武漢三鎮外,許多建筑也與水頗有淵源,更具文化內涵,例如龍王廟、古琴臺以及靈泉寺等。舊時漢口有座龍王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受漢水改道影響,該地段河面狹窄,十分險要,因此人們修筑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每逢漲水時節,人們便紛紛前往龍王廟燒香祈福,求“龍王爺”保佑。此廟在公元1929 年修筑道路時被拆除,在隨后的公元1931 年,長江水位直線上升,漢口洪水泛濫,當時是武漢警備司令夏斗寅負責防汛工作。夏斗寅不組織人力物力保堤抗洪,單純相信龍王爺的傳說,面向江心三跪九拜,以此方式保佑武漢三鎮,致使城市未能得到應有的防護。當水位逐漸升高,多處堤防相繼決堤,由此引發公元1931 年特大洪災。由此可見,龍王廟與武漢水環境有著較深的淵源。公元2005 年,武漢市恢復重建龍王廟,如今已變成龍王廟公園。據記載,禹王廟是為紀念大禹治水于南宋紹興年間建立。歷代屢毀屢建,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二年重建,有三大開間正殿一座,紅柱青瓦。古琴臺位于漢陽龜山,是后人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而建,堂前的方形石臺相傳為伯牙撫琴遺址。靈泉寺建于唐代天寶年間,由于寺右側有泉名為靈泉而得名,現寺已廢毀,今寺基仍存。
2.2.2 武漢三鎮空間形態演變與對比
武昌是三鎮中歷史最悠久的,由于武昌多年受到河流沖刷,沿長江南岸地區地勢較為平坦,自然成為造城筑基的優秀選址。作為大區域的中心城市,武昌在唐宋時就已形成了長街。在晚清時期,長街鋪上了十里青石街面,與長街相連的橫街小巷也得到了擴展。由于官府限定民房修建不得高于總督府,所以市區里以平房居多,最高只有兩層。只有積玉橋建了一棟“三層樓”,且 “三層樓”作為地名相沿至今。與武昌相比,漢陽同樣地勢平坦,但是漢陽城區內湖泊與山脈較武昌更為分散,導致用地面積比較緊張,城內建設用地因此較為零散。不過漢陽兩江交匯的地理優勢讓它在近代成為武漢的工業重鎮。晚清時在漢陽鐵門關附近的長江邊上興建起近代碼頭,建立了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鋼藥廠等構成的大片新型工業區,從而奠定了武漢近代工業基地。
公元1889 年武漢開始興辦工業、重視教育,武昌與漢陽打破城垣,沿江出現了明顯的工業帶。武漢由傳統的以農業為基礎的商貿市鎮向工業城市轉變[4]。如圖1a 所示,至公元1929年積玉橋與沙湖之間的土地已開發建設,如圖1b 所示,武昌城市空間在北、東、南等方向上伸展,其中向東邊發展的道路由于湖泊的阻隔,其形態呈現放射狀。
武昌與漢陽是有規劃的從城堡發展起來的,而漢口則主要是因為流動人口以及水運交通等影響所形成的沿兩江發展的城市形態。后來,由于人口不斷增長,漢口繼續擴展,所以漢口的城市形態與武昌和漢陽也有較為明顯的差別。
漢口是典型的因水而興、順水發展的城市。漢口地處內地中心,位居長江與漢水交匯處,長江、漢水連接著許多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網,在全國商業貿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漢口很快成為長江沿線城鎮商業販運的中轉站。漢口鎮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發展潛力,常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后來統治者為了保護漢口當地的發展,開始修筑城墻,城墻擴大了城市的用地空間,在后來城市形式的各個階段也發揮著不同作用[5]。
漢口最初的城區以漢正街為軸心,街巷較為狹窄,然而街面的商鋪卻別具特色。沿街的商號多為二層樓的磚房,墻面由紅磚或青磚砌成,門柱、樓板和頂架則為木結構。還有許多寺廟、會館及簡陋的民居、棚屋等,在漢正街的背后則是由里巷組成的民居。
漢口作為沿江發展的城市,與水的關系十分密切。首先,水運的便利與漢口開埠讓漢口沿著漢水與長江不斷擴張。明清時期漢口有3 次大的堤防修建,公元1635 年袁公堤修筑,使漢口免除了后湖水患。公元1864 年建漢口堡,使堡內洼地逐漸變為居民區,漢口城區不斷擴大,城區中心也由沿漢水分布向沿長江分布變化[6]。后來公元1905 年張之洞在后湖修建了張公堤,使漢口由原來的內陸密集型發展轉變為外延性擴張,為漢口后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水上千年的交流鑄造了如今的江城,武漢兩江交匯,湖泊眾多,因此傳承古城水系,保護良好的水環境是必非常重要。在現代化城市發展與城市水系建設之中,也必須要秉持這種城水和諧的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持續長久的保護城市中原本保存較好的水系環境,留住城市本身的水系特性,保留歷史韻味。另一方面,如果城市需要開發大型的水系工程或者水域規劃,也需要按照城市水系原本的自身特性,力求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水生態系統,在保護水環境的同時滿足城市功能的需求。城市水系具有許多作用,例如城市初期的交通作用以及農業灌溉、給水排水、旅游景觀等。因此城市水系的興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城市的整體是否興旺。在享受水域帶來的便利與效益時,也要注重對水患等不利因素的預防,譬如在防洪排澇方面,城市水網和堤壩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要給城市足夠的彈性空間來預防強降水等自然因素,塑造一個良好的城市環境,保障健康的城市水系,促進城市文明與經濟的發展。
武漢有著上千年的城市水文化和豐富的城市治水經驗。詩仙李白賦予了武漢“江城”的美名,因此每個城市都要時刻注重自身城市歷史水文化的挖掘以及文化內涵的弘揚。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一方面要挖掘與水有關的歷史典故,與水有關的歷史人物,與水有關的文化古跡等,通過考古以及歷史文獻資料的查閱,借助現代城市的建設修繕能力,對一些歷史上的重要水系進行修護與恢復,弘揚城市珍貴的水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要抓住整個城市的水文化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在整個城市水系規劃中融入城市的特色底蘊,與城市建設相融合,更好的弘揚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在2021―2030 年的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武漢市致力于打造世界濱水文化名城,但濱江區水環境歷史欠賬較多,造成濱江區水城關系疏遠,而岸線空間作為水陸聯系過渡空間,更應探索基于水城融合的濱江區水環境修復新思路,拉進水城關系,推動濱江地區成為武漢市對外形象展示的名片。
傳統的城市水系主要具備了交通運輸、防洪排澇、給水排水等日常功能,隨著如今社會的發展,可持續理念的弘揚,生態環境功能占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成為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和標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水系的一些功能側重發生了變化,濱江景點、綠化道的發展也成為了城市建設熱點。濱江區作為城市濱水區的類型之一,具有濱水區相似的空間組成,包括一定范圍的水域、岸線和距離不等的后方陸域空間,具有相似的社會和自然生態交融的空間屬性,承擔城市防洪排澇、微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支持及文化休閑活動等生態系統復合性服務功能。武漢市如今建成的漢口、漢陽、武昌、南岸嘴等江灘公園,對濱江空間起到了一定的整治及美化效果,但人工化、同質化明顯,空間生態效益不足。而岸線空間作為水陸聯系的過渡空間,如今承載著行洪調節、水源涵養、生境載體等維護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自然生態功能及休閑游憩、港口開發、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社會服務功能。在岸線空間有限及其關聯用地復雜的情況下,應注重協調修復其具備的水生態維護與社會服務功能,即提高其功能的復合性發揮。因此城市水環境的建設是要緊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整的,在維持一個長期健康的水環境基礎上,還要挖掘現代城市的水系新功能,才能更好的促進當代城市發展。
武漢三鎮的發展與水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漢口從最初的沼澤地,到后來由于漢水改道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再到今天的繁榮,可見水環境為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武昌與漢陽雖然在城區形態與規模上受到了水域環境的限制,但同時也借助水環境飛速發展。由此可見,水環境和城市的整個空間布局、物質資源、發展規模等方面都密不可分。一方面,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讓整個城市更加開放,更具有發展潛力。富饒的水資源也可以為城市帶來更多商業價值與經濟效益,有利于整個城市未來的規劃與發展;另一方面,水域面積過大可能會限制整個城市的規模大小以及規劃分區,水域如果過于分散也可能對城市發展帶來阻礙。從古代的逐水而居,到如今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水環境始終都在城市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只有協調好與水環境的關系,促進河流內部生態環境穩態和城市建成區域發展的協同遞進,才能為人類構建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城市帶來更加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