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虎 李明 李子龍 項旭 田慧 李惠珠 馬龍杰 方笑麗 陳力唐冉
1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合肥 230031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臨床上較常見的慢性疾病,病變部位可累及乙狀結腸甚至結腸中更多的腸管,嚴重時可發生癌變。近年來,其發病率逐漸增高,且具有較高復發率。該病的成因和機制復雜。從西醫的角度來看,此病與環境暴露、飲食偏好、氧化應激反應和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有密切關系[1]。中醫則認為,潰瘍性結腸炎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失度、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等因素有關。中醫治療以調補氣血陰陽為原則。因為中醫具有從全局把握病情變化及根據不同證型采取針對性治療方案的根本思想,所以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療效顯著,復發率低。現將中醫和西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中醫藥的內外治法對此疾病的治療具有獨特優勢和良好效果。中醫內治法可根據分型不同進行辨證論治,中醫外治法可克服口服藥物的不足,而且具有簡便安全、作用持久、藥物利用程度高等優點。
1.1.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應歸屬于“腸澼”“久痢”“泄瀉”等,主要位于大腸,與其他臟器亦有聯系;病性多屬素體本虛而感受外來之邪;病理因素以血瘀、濕邪、毒邪為主;病理機制則是素體脾胃虛弱,脾主運化,脾虛則脾運化失常,導致津液代謝障礙、聚濕成痰,加之外感和內傷,導致濕熱壅滯腸道,氣機阻滯,損傷腸絡,血敗肉腐、內潰成瘍而致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
1.2.辨證論治 臨床上多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七個證型[2],治療通常以清利濕邪、調理寒熱為原則,因其病機較為復雜,根據證型又結合以健脾、調肝、補腎之法。臨床可采用分期治療:活動期多治其標,以清利大腸之濕熱為要,輔以健脾止瀉之品;緩解期多治其根本,本是脾腎兩虛或兼夾氣滯、血瘀,多以補益脾腎為主,佐活血行氣、清利濕熱之品。
1.2.1.大腸濕熱證 大腸濕熱證以清熱利濕、活血行氣為治則,多以芍藥湯加味治療。許曉男[3]將大腸濕熱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口服抗炎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腸愈寧湯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胡迪[4]的研究中,試驗組在西藥基礎上口服清腸止痢湯,結果表明兩組措施均具有一定效果,而試驗組在促進腸黏膜愈合、改善患者不適癥狀等方面優于對照組。張林曦等[5]等的研究中,治療組在西藥基礎上口服中藥實炎方,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1.2.2.脾虛濕阻證 脾虛濕阻證以補脾止瀉為治則,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之[6]。李增懿[7]的研究中,試驗組予以桃苓愈瘍湯,對照組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結果表明試驗組臨床綜合療效優于對照組。
1.2.3.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的治療往往要做到兩者兼顧。黃惠紅等[8]的研究中,對照組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服固腸丸,結果顯示,固腸丸能緩解患者癥狀,改善炎癥、提高療效和患者生存質量,且無明顯安全性問題。
1.2.4.肝郁脾虛證 肝郁脾虛證以疏肝行氣為治則,以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減治之[9]。蘭斕[10]的研究中,研究組使用四君子湯聯合痛瀉要方化裁治療,對比組予以抗炎藥,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
1.2.5.瘀阻腸絡證 瘀血內結者常選用相關中藥活血化瘀、清通腸絡[11]。宋清武等[12]采用活血化瘀、清通腸絡之法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良好。
1.2.6.寒熱錯雜證 寒熱錯雜證臨床常根據其具體寒熱部位分型治療。韓亞平等[13]的研究中,對照組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觀察組口服烏梅丸治療,均連續治療8周,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1.2.7.熱毒熾盛證 熱毒熾盛證臨床上多以清除熱邪和毒邪為準則,多采用白頭翁湯加減治療。代汝偉等[14]的研究中,對照組予以灌腸聯合抗炎藥治療,治療組則加用白頭翁湯化裁治療,治療后,治療組大便隱血、腹痛、里急后重的癥狀均顯著改善。
2.1.針刺 針刺技術通過疏通經絡,進而補足正氣,調和陰陽。針灸在中醫治病中應用非常普遍。通過針灸能起到疏通機體經絡、調節機體血液循環、激發機體新陳代謝的作用,同時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防病治病。疏通經絡在針灸中起著主要和直接的作用,大家都說百病之痛在于“痛而不通,不通則痛”,故疏通氣血為治療之要訣。針灸還可以調和氣血、協調陰陽,在陰陽和諧統一的情況下,正常的生長發育以及各項生理活動都能有序進行。研究認為,針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主要通過調整神經內分泌網絡、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活性等來緩解腸道炎癥反應、促進腸黏膜屏障功能恢復、改善腸道菌群紊亂[15]。高凱杰[16]采用芪術三黃湯聯合針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現其更有利于恢復患者腸道屏障,改善患者腸道功能,進而取得更好的療效。
2.2.艾灸 中醫艾灸療法以艾葉為灸材,引燃產生熱,激發體表穴位或者特定區域,以溫熱刺激的方式調理機體失調的生理功能而達到治療效果。艾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幫助排除身體瘀血。艾灸能夠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發生。同時,艾灸還可以通過溫熱來減輕多種疼痛癥狀,比如頭痛和肌肉酸痛。孫楠[17]辨證取穴行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效果顯著,可見艾灸療法能夠固本培元,疏通經脈,改善患者癥狀。
2.3.灌腸 灌腸作為臨床上治療腸道疾病的一種手段,其通過藥物直達受損黏膜的方式可有效使病灶部位藥液濃度最大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某些藥物被腸道黏膜吸收,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此外,灌腸還能調整腸道中的菌群,從而刺激有益菌的增長,抑制有害菌的擴散,確保腸道的健康狀況。此外,這也有助于優化腸道環境,提高腸道吸收能力,增強機體抵抗力。武瑩[18]以白頭翁湯化裁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白細胞介素-10(IL-10)、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β(TNF-β)水平等均低于對照組。
2.4.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屬于一種綜合手段,其以線代針,將羊腸線埋于特定穴位,使刺激作用和能量通過經絡傳輸,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在穴位埋線后,腸線在體內會經歷軟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過程,這會對穴位產生很長時間的生理、物理和化學刺激,這種刺激會產生一種緩慢、柔和、持久的良性效應,長期發揮疏通經絡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效果。采用穴位埋線的方法,每隔25 d可進行1次治療,這樣可以減少患者的就診次數,避免長時間和每天針灸帶來的困擾和疼痛。由于埋線不損傷血管和神經組織,也不會引起局部感染等并發癥,所以穴位埋線作為一種持久、微創的針灸治療方法,特別適合于患有各種慢性和頑固性疾病的患者。楊茜和譚文婧[19]的研究中,治療組采用“老十針”穴位埋線治療,對照組口服抗炎藥物,結果發現,治療組潰瘍面愈合較快,療效優于對照組。
西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針對病情做不同處理。對于部分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應考慮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對于不需要手術的患者,可采用藥物治療,包括抗炎抗菌藥、免疫抑制劑等。此外,臨床上也常采用一般治療手段,包括對癥治療、營養支持治療等,可以有效防治并發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此類藥物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使用頻率最高,為首選藥,以抗炎作用為主,用于輕中型患者,或經糖皮質激素維持治療后已緩解的重型患者。但是,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
激素依賴或激素治療效果不佳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選用免疫抑制劑,具體用藥可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擇。他克莫司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在給藥后能夠以較快的速度達到目標濃度并緩解患者不良癥狀,且安全性較好。廖鵬等[20]的研究顯示,較小劑量硫唑嘌呤治療頑固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效果較好,不良反應少,且多在可控范圍內。
若上述藥物作用不明顯,可采用生物制劑治療,如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IFX)。相關研究表明:IFX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可通過MAPK信號傳導途徑降低腸黏膜組織中黏膜血管地址素細胞黏附分子-1的表達水平,促進腸系膜上動脈內皮細胞增殖分化,減少其凋亡并誘導一氧化氮合酶的產生,能夠抑制腸道中T細胞的聚集現象,調控炎癥反應細胞因子的產生。IFX通過與FcγR的緊密結合,可以刺激巨噬細胞生成更多的IL-10,并激活相關途徑來調整鈣黏蛋白的表達。該聯合作用有利于減少促炎細胞因子產生、抑制黏膜血管形成、降低腸上皮組織通透性、加快腸黏膜愈合進程[21-24]。
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生于結、直腸的彌漫性炎癥性病變,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且病程漫長,容易再次發作。中西醫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方面均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西醫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對癥治療,效果良好,但不良反應多。中醫的辨證分型方法沒有統一的準則和分階段治療策略。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應當更加重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汲取各自優點,彌補各自不足。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曾憲虎、李子龍:醞釀和設計試驗,起草文章,統計分析;李明:實施研究,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獲取研究經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項旭、李惠珠、馬龍杰、方笑麗、陳力:分析/解釋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支持性貢獻;田慧:采集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支持性貢獻;唐冉: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實施研究,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獲取研究經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