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霞 李潔 張曉輝 王秀真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洛陽 471000
平樂正骨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骨傷科流派之一,具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學術內涵。在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中,平樂正骨已形成“整體與局部并重、內治與外治并舉、治本與治標兼顧”的三原則和“手法治療、器具固定、藥物療法、功能療法”4個特色方法。藥物療法是平樂正骨系統理論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1],從中醫八法[2]“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中演化而來。頸椎病在中醫中屬于“痹癥”“頸肩痛”“筋病”等范疇[3],屬于慢性勞損或退化性疾病等[4],其發病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年齡增長引起的臟腑功能減退和先天不足引起的筋肌勞損,外因則多因勞損、外傷或風寒濕邪侵襲造成,“虛”為其本。藥物治療以“補”和“溫”為基礎,分內外治法:內治法包括補益通絡舒筋法、活血通經法和祛風通痹法,外治法以舒筋散寒法、活絡通痹法為主,且與“手法治療、器具固定、功能療法”等另外3種特色療法并用,內外治并重,多手段配合,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將其藥物內外治法論述如下。
補益通絡舒筋法用到了中醫八法中的溫法、補法和消法等,通常以溫補為主以治本,以消散法治其標。該法用滋養氣血肝腎類藥物搭配通絡止痛類藥物,治療筋肌勞損和輕度扭挫傷等病癥[5]。《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記載:“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5-7]。即過度用力可傷筋骨,而肝主筋,腎主骨[8-9],故而勞損類頸椎病多為氣血虛損,肝腎不足,積勞成疾,治療可按《黃帝內經》“虛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方法為主,兼以通經活絡,舒筋止痛,標本兼治。臨癥應根據中醫辨證其氣血肝腎虧虛程度,分別選用下列方法治療。
1.1.氣血不足型
以肢體麻木為主,伴四肢不溫、畏寒喜暖、舌胖大、苔薄白、脈弦細。治宜益氣養血、溫經通絡,可內服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10]。
1.2.肝腎虧損型
腎水虧損,肝陽上亢,證見眩暈、耳鳴、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治宜平肝潛陽、滋陰補腎。內服杞菊地黃湯加柴胡、白芍、天麻各10 g[4]以滋腎養肝明目;加柴胡、天麻更強疏肝解郁、平肝熄風之效;加白芍更增養血柔肝、補益肝腎之功。
活血通經法用于治療五勞所傷、用力過度等易引起氣滯血瘀證,譬如落枕。《素問·宣明五氣論》云:“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為五勞所傷”[5,11-12]。治療需使用溫法、補法等以活血通經止痛。方用葛根湯加減[13],葛根湯通經活絡,善治項背痛,加丹參15 g更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功效;加白芷10 g更升麻黃桂枝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力。治療落枕療效更好。
祛風通痹法運用中醫八法中的溫法、散法、清法等治療風、寒、濕、痰等邪氣侵襲人體后引起的一些痹癥,包括風寒痹阻型、寒濕痹阻型、痰濕中阻型3種。治療應根據癥狀進行祛風散寒、祛風除濕或健脾化痰等辨證施治。
3.1.風寒痹阻型
該型為風寒邪客經絡,氣血凝滯之證。治宜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方用羌活勝濕湯加葛根、白芷、僵蠶各10 g,羌活勝濕湯祛風勝濕、善止頭痛,加白芷僵蠶更增祛風勝濕之功,加葛根生津止渴,更增通經活絡止痛之效。
3.2.寒濕痹阻型
以酸困為主,舌淡苔白、脈滑。治則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方用洛陽正骨醫院院內制劑頸痛消丸,由獨活、羌活、葛根、桂枝、姜黃、丹參、當歸、延胡索、木瓜、秦艽、細辛、桑枝、忍冬藤、甘草等14味組成。方中獨活祛風止痛,羌活散寒利濕,二者共為君藥祛濕散寒止痛。葛根解肌,桂枝發汗,姜黃活血善除寒凝肩臂之痛,三藥為臣藥可引藥上行治療頸肩之疾。丹參、當歸活血,延胡索止痛,秦艽祛風,木瓜解痙,細辛通竅,忍冬藤疏風通絡善治風濕熱痹,桑枝通經祛風善治上部風濕熱痹,諸藥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散寒除濕、養血止痛之功。
3.3.痰濕中阻型
證見投中、眩暈、惡心、舌苔厚膩、脈滑細。治宜健脾化痰、疏肝解郁。內服溫膽湯理氣化痰,加柴胡、白芍、天麻、菊花各10 g[10],增強平肝之功,且柴胡解郁,白芍養血,菊花清熱,天麻熄風,使整個方劑更調和。
所謂“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14]。平樂正骨外用藥的治法亦脫胎于中醫八法,以溫法為主,清、消之藥輔助通痹散寒,在頸椎病的治療中運用量大而廣泛,一般與牽引、手法、理療、烤燈等非藥物手段配合運用,能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綜合治療的優勢來增強療效,縮短療程。頸椎病的平樂正骨藥物外治法常用的有溫經散寒法和活絡通痹法,臨癥可根據病情辨證選用。
溫經散寒法是用辛熱祛寒類藥物,以治療寒邪郁滯、痹阻經絡而致疼痛遇冷加重的寒痹癥[15],臨床常用膏藥、藥酒擦洗、藥物熏洗等,配合牽引、電烤燈等療效顯著[16]。宋永偉等[17]用優值牽引聯合軟傷外洗1號方熏蒸治療頸型頸椎病30例,使患者的疼痛及臨床癥狀、體征明顯緩解。張云飛和郭艷幸[18]運用中藥塌漬配合TDP烤燈照射,使患者皮膚毛孔打開,藥力透皮直達病所,以達到祛風濕、通經絡、散寒止痛的目的,使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
醫院協定方軟傷外洗1號是常用的熏洗類藥方,具有祛寒除濕、通絡止痛之效。方由白芷、醋莪術、醋三棱、千年健、花椒、炒桃仁、珍珠透骨草、伸筋草、威靈仙、紅花、艾葉、海桐皮、香加皮、蘇木組成。方中珍珠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均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效,為君藥;醋三棱、醋莪術均為破血之臣藥,舒筋通絡、止痛效果尤強;佐以香加皮祛風強骨、利水消腫,威靈仙溫經通絡,二者合用能夠緩解和改善經脈拘攣、屈伸不利;白芷、千年健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紅花、炒桃仁活血止痛;艾葉、花椒辛熱祛寒;諸藥合用,共奏祛寒止痛、活血通經、疏利關節之效[17]。
活絡通痹法采用辛溫活血通經類和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類藥物,以治療風濕性疾病或陳傷復感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攣等癥[15]。可以用二烏紅花飲進行熏洗以溫經活絡、祛風止疼;也可以用貼膏,如洛陽正骨醫院院內制劑舒筋活血祛痛膏和活血接骨止痛膏,為平樂正骨經典膏藥,俗稱白膏藥、黑膏藥,溫經活血、祛風止疼,治療軟組織損傷等效果確切;或散劑類藥物如七珠展筋散,配合推拿按摩手法療效甚佳[19]。
七珠展筋散是洛陽正骨醫院特色院內制劑,具有芳香開竅、通經止痛的作用。使用需配合揉藥手法,一般取痛點或風池、大椎、列缺、肩腧等穴位,用少許藥散進行揉按,以藥物完全滲入毛孔為止,使藥力直達病所[20]。方由血竭、人工麝香、人工牛黃、當歸、人參、三七、制乳香、制沒藥、珍珠、琥珀組成。方中用血竭為君藥,活血療傷、止血生肌;制乳香、制沒藥、三七共為臣藥,助君藥活血行氣止痛、消腫化瘀生肌;人工牛黃息風止痙、清熱解毒,人工麝香開竅通經止痛,人參、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琥珀活血散瘀、利水,珍珠解毒生肌,六藥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活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通利關節、生肌長肉之功效。
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理論的兩個基本觀點,也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21-22]。“整體與局部并重、內治與外治并舉、治本與治標兼顧”的三原則和“手法治療、器具固定、藥物療法、功能療法”的四方法[10]一直為平樂正骨提綱挈領般的治療原則,各病的治則均遵循該原則,頸椎病的治法亦然,在治療中會根據臨床辨證選擇合適的藥物,且會根據病情強弱程度選擇適宜手法治療、或器具固定或功能療法,甚或手術干預,適宜的藥物加適宜的診療方法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本文只針對藥物治療原則進行歸納總結,但對完善平樂正骨藥物治療體系是有幫助的,且可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李雯霞:采集數據,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李潔: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獲取研究經費,指導;張曉輝: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王秀真: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