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寬
(上高縣氣象局,江西上高 336400)
在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做好氣象信息服務工作意義重大,其能夠提供及時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農業情報,提高農業生產者的防災減災意識,提前落實極端氣象災害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設施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影響。但是,目前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的應用尚存在諸多問題,如氣象綜合服務能力亟待提升、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缺乏協同性等,嚴重影響設施農業安全穩定發展,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現存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高縣地處江西省西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 642.7 mm,年均氣溫17.6 ℃,年均日照時間1 710 h,年均無霜期276 d。近年來,上高縣委、縣政府依托轄區自然條件優勢,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拓寬發展路徑,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上高縣災害性天氣呈現出高發趨勢,如春季低溫、洪澇;夏季高溫;秋季干旱、大風冰雹、寒露風;冬季寒潮、凍害、雷電等,對設施農業穩定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為保障設施農業生產安全,上高縣氣象部門高度重視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如下。
為滿足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需求,促進設施農業發展,上高縣氣象部門高度重視氣象監測站點的建設工作,在設施農業大棚集中連片發展區內設置了數個氣象實驗站和監測網點,并配置了氣象監測儀器設備,能夠實現對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各項氣象要素的動態化監測,實現了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規?;采w,進而為農戶提供精準的氣象信息數據,幫助農戶科學安排設施農作物生產,保障農作物產量和品質[1]。
冰雹、高溫、凍害、雷電、干旱是目前威脅上高縣設施農業生產的常見氣象災害,上述氣象災害一旦發生,將會給設施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甚至會威脅農民安全。在設施農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和氣象災害頻發背景下,上高縣氣象部門高度重視氣象信息服務工作,積極應用氣象信息技術監測極端氣象災害情況,并及時編制預警信息發送給設施農業生產者,指導其科學做好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極端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影響,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工作成效。
設施農業在上高縣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設施農業生產者自身防災意識和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設施農業生產能否穩定進行。上高縣氣象部門通過實時化預測氣象信息并傳達給設施農業生產者,定期發放宣傳單頁手冊,通過抖音、微信發送視頻等方式,讓設施農業生產者充分意識到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生產的巨大威脅與影響,樹立較高的防災意識,學習掌握不同氣象災害下設施農業生產防范對策,進而根據氣象災害情況有針對性地管理設施農作物生產,極大地保障了上高縣設施農業的穩定有序發展。
目前,上高縣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應用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取得了諸多成效,通過加強設施農業氣象監測、氣象信息預警等方面工作,為上高縣設施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氣象保障,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上高縣設施農業氣象信息綜合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尤其是未來7 d 的氣象信息的預測能力、準確性并不理想,尚未實現實時化的氣象信息短信預警服務,無法為未來7 d 設施農作物生產提供有依據的參考,一旦發生突發性的氣象災害,會導致設施農業生產者無法及時應對,進而導致設施內的農作物因受災而減產減收。尤其是一些特色類的設施農作物生產,對未來12~24 h 的氣象信息有著更高的要求,如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若得不到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農戶則無法合理安排播種、噴藥、收獲等工作,進而對設施內的特色農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上高縣設施農作物以茄果類、瓜菜類、菜用豆類等為主,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生長、發育時對氣象條件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結合設施農作物的種類、生長特性、氣象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實施針對性的氣象監測服務,保證不同設施農作物良好生長。但是,現階段上高縣氣象部門在為設施農業提供氣象信息服務時,以籠統化的氣象服務為主,尚未實現精細化、個性化的氣象服務。以茄果類作物為例,這類作物在開花期、授粉期、掛果期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方面的需求會出現明顯的差異,此時設施農業生產者若沒有及時掌控氣象信息并調控設施內溫濕度,極易導致落花落果,進而對茄果產量和品質造成不利影響。例如,低溫寒潮對設施農作物生長影響顯著,若低溫寒潮預警不及時,農戶可能忽略防護措施,導致農作物遭遇凍害,產量出現明顯下降[2]。
為提高氣象信息服務效率和質量,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工作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然而,目前上高縣各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并不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3 方面。1)農業農村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欠缺,兩者缺乏溝通交流與合作,無法交流和共享氣象數據信息,以及及時發出氣象預警信息,不利于設施農業穩定生產;2)目前,上高縣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工作由多個部門負責,但因缺乏統一、完善、協調的管理機制和服務標準、服務流程,嚴重影響了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效率和質量[3];3)農戶和氣象部門、農業農村部門間的溝通交流、對接不清晰,農戶需結合氣象數據信息資料靈活安排設施農作物生產,但由于溝通對接不暢,農戶無法及時掌握氣象信息資料,導致設施農業生產出現決策失誤,無法為設施農業生產提供準確有效的氣象信息參考。
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離不開氣象工作者的支撐,氣象人員自身專業能力、素質對氣象為農服務效率、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特別是在設施農業生產面積不斷擴大和氣象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的背景下,對氣象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水平、技術、經驗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上高縣農業氣象信息技術人才面臨嚴重的短缺狀況,特別是高精尖人才的匱乏。此外,人才結構不合理、后備力量薄弱、人員老齡化問題突出,年長的氣象工作者雖然具有豐富的經驗,但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相對不足,且在工作中易出現態度不端正、責任心不強、積極主動性差的現象。這不僅影響了氣象監測工作效率,還導致氣象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下降,進而降低氣象為農服務水平,逐漸無法滿足新時期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需求。
1)上高縣要高度重視農業氣象預報系統建設工作,同時定期進行更新,滿足未來7 d 氣象預報需求,保證預報準確性和及時性。及時將氣象信息通過短信等形式發送給設施農業生產者,指導其正確應對突發的氣象災害,降低對設施農作物所造成的影響。2)強化特色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為其提供12~24 h甚至更短時間內的氣象預報服務,便于農戶根據氣象預報合理安排特色設施農作物播種、噴藥等各項工作,為特色設施農作物生產創造有利的條件。3)提高設施農業綜合氣象服務能力水平,在設施農業區域搭建綜合氣象預測系統,實時監測記錄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為設施農作物安全穩定生產提供全面、及時的氣象信息服務[4]。
1)根據設施農作物種類制訂個性化的氣象信息服務方案及監測方案。目前,上高縣設施農作物以茄果類、瓜菜類、菜用豆類等為主,因此在氣象監測時應當根據瓜果蔬菜的生長特性及氣象條件需求,編制出針對性的氣象監測方案,以及不同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氣象監測指標,重點監測溫濕度及光照等氣象因子,為設施農作物生產管理提供重要參考[5]。2)重視對精細化氣象監測數據指標體系的搭建,保證監測指標的完整性、全面性,同時提供氣象數據分析和預警等方面的服務,幫助設施農業生產者及時調整種植與管理措施,降低突發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3)合理布設溫濕度傳感器設備,及時了解設施大棚環境參數變化,根據監測數據與氣象信息指導農戶管理保護設施農作物,降低干旱、霜凍等對設施農業生產的影響。
1)加強上高縣氣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完善的數據交換系統、信息共享系統,保持常態化的溝通,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討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技術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及需求,制訂合作服務方案,滿足新時期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需求。2)重視對歸口管理機制的構建,成立專門的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管理機構,明確其職責、任務,制定統一的氣象信息服務標準和流程,并在工作中嚴格執行,通過統一化的管理與協調合作,帶動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協同性、效率的提高[6]。3)設施農業生產者、農業農村部門、氣象部門間要及時溝通,通過微信交流群共享氣象信息和突發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方案,確保設施農業生產安全。
1)氣象部門要加強對優秀人才的引進和招聘,面向社會及高校公開招聘優秀人才,嚴格考核應聘人員,確保其具備豐富的知識、扎實的技能、豐富的經驗,并提供理想的薪酬待遇,減少人才流失,為氣象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滿足新時期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工作需求。2)定期做好對氣象工作者的培訓,通過專家講座等方式,使其學習新型氣象監測技術與設備操作技能,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端正工作態度,提高素質、責任意識及工作積極主動性,高效完成設施農業氣象信息監測與服務工作。為了提高設施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水平,必須建立一支專業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復合型氣象服務人才隊伍,并定期落實考核工作,將考核結果與薪酬福利相掛鉤,以此來激勵團隊成員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
設施農業的安全穩定生產建立在及時、準確的農業氣象信息的基礎上。針對目前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生產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氣象部門要高度重視,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制訂有效的解決對策,切實提高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效果,確保設施農業生產安全性和穩定性,提高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推動上高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