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巧云
(興安縣國有摩天嶺林業總場,廣西興安 541300)
油茶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能夠為身體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素,同時由于油茶籽油對金屬無腐蝕性,適合用于工業。因此,油茶深受市場的青睞與喜愛。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油茶產業產值高達2 252.12 億元,同比增長17.3%。為了進一步推廣我國油茶產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先后頒布了《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廣西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等一系列文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分析油茶成林管理與種植技術,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摩天嶺林場在1957 年成立,為廣西興安縣屬國有林場,隸屬興安縣林業局管理,為副科級公益一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該林場地處東經110°14′~110°56′、北緯25°17′~25°55′,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8 ℃,最熱的月是7 月,平均氣溫為28 ℃,最冷的月是1 月,平均氣溫為9 ℃;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年平均降水量為1 500 mm。該林場土壤養分較豐富,土壤供肥性能好,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2.7 g·kg-1、有效磷平均含量為21.8 mg·kg-1、速效鉀平均含量為95.0 mg·kg-1,pH 值5.1~7.0,在油茶種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選擇油茶品種時,摩天嶺林場農技人員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全國油主推品種和推薦品種目錄》進行分析與研究,選定的品種包括但不限于岑軟3 號、岑軟2 號等。同時,所選造林苗木必須符合下述要求:無病蟲害、根系發達、無機械損傷、頂芽完整。弱苗、病苗均不能用于造林。
摩天嶺林場的土壤類型為由石灰巖、花崗巖、變質巖發育而成的山地黃壤、紅壤、黃紅壤,均適合造林。油茶造林土層厚度以1 m 為宜,若土層厚度小于40 cm,則不宜作為林地。土壤含水量以15%左右為宜,若含水量過高,油茶根系會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若含水量過低,油茶根系得不到足夠的水分造成光合效率低、植株生長不良。此外,油茶是喜酸的樹種,因此土壤pH 值以5.0~6.5 為宜。若將油茶種植于pH 值小于4 的強酸性土壤中,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極易淋溶,導致油茶林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癥;若將油茶種植于pH值大于7 的土壤中,土壤呈明顯的堿性反應,致使油茶生長受到抑制,影響油茶的產量與品質。
整地是油茶造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林農通過翻松土壤,可將土層厚度加深,不但可以改良林地土壤結構,改善微生物活動條件,而且能夠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通氣狀況,改善微生物活動條件,從而為油茶根系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在摩天嶺林場,整地方式主要有以下2 種。1)全墾整地。全墾整地指的是林農在將灌木、雜草祛除后,將種植區域全面深翻,深度以30 cm 以上為宜,將表土翻入底層,并將土中的石塊、樹根等物一一祛除,再定點挖穴打宕的一種整地方式。適宜在坡度小于15°,以及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造林地使用。如果造林地坡度大、土層淺薄、土壤結構松散,則不宜使用該方式。2)帶狀整地。林農從上往下拉一條直線,并按行距定點,再自各點沿水平方向環山定出等高點開帶,從上往下挖筑水平階梯。在這一階段,林農應秉持“上挖下填,削高填低,大彎順勢,小彎取直”的施工原則,在種植區域打造外緣高、內側低的水平階梯,該階梯的坡面以3°~5°為宜。與此同時,為防止水土流失,林農可于階梯內側挖深、寬各20 cm 的竹節溝。該方式適用于造林地坡度在16°~25°的山場。
2.4.1 造林時間
冬季是油茶苗木的休眠期,因此栽植時間以每年的2—3 月為宜,值得重視的是,技術人員應當盡量選擇在陰天或雨后進行栽植作業,這是因為濕潤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可以有效促進植物根系恢復生長,提高成活率。
2.4.2 定植
在正式進行定植之前,林農應在種植穴內施足基肥,每穴應添加鈣鎂磷肥、復合肥、有機肥,施加量分別為0.5 kg、1.0 kg、20.0 kg,將表土與肥料混合后,將其施入種植穴內。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油茶側根的生長,技術人員應將過長主根的尖端部分進行修剪。為了保證油茶根系可以充分舒展,應當保證苗根處于端正的狀態,隨后在種植穴中回填細土,并將其分層壓實。覆土高度應高于杯面土1~3 cm,最后澆定根水。在樹木栽植過程中,根系可能會受到損傷,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愈合,澆定根水可促進根系傷口的愈合,提高成活率。
1)定干。林地內油茶幼苗生長到40~50 cm,應將樹體上的花芽抹除,并進行摘心控型。2)追肥。為了滿足油茶的生長需求,每年應施肥3 次,首次施肥應在每年12 月至翌年1 月,肥料為有機肥(有機質≥45%),最佳肥料施加量為3 kg·株-1;第二次施肥在每年3—4 月,肥料為復合肥(N、P、K 總量≥30%),最佳施肥量為1 kg·株-1;第三次施肥在每年6 月,肥料為復合肥(N、P、K 總量≥30%)。在摩天嶺林場,施肥方式以溝施為主,施肥溝與樹干基部間的距離以30 cm 以上為宜,這是由于樹木的根系主要分布在樹木周圍的土壤中,根系擴展范圍通常超出樹冠的直徑。將施肥溝遠離樹干,可以更好地將肥料輸送到樹木的根系區域,促進根系的健康發展。在油茶的樹冠形成之后,林農可用鐵鍬在樹冠投影線外沿挖環形溝,溝寬深為20~30 cm,將肥料與土壤攪拌均勻,及時覆蓋上土壤。3)修剪。油茶林的修枝剪形以在頭年的12 月至次年2 月進行為宜。在修剪過程中,應遵循先下后上、先冠內后冠外的順序。同時,修剪切口應平滑,粗糙或不平整的切口可能會造成額外的裂紋或損傷,進一步影響樹木的結構,影響油茶的生長。
雜草會與油茶樹爭奪養分資源,導致油茶樹生長受限。因此,林農應及時除草減少雜草與油茶樹的競爭,為油茶樹提供更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促進其健康生長。在除草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點。1)選擇合適的除草劑。不同雜草生物學特性各有不同,適用的除草劑也大相徑庭。林農在選擇除草劑的時候,應秉持“因草制宜”的原則:鏟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龍葵、碎米莎草、異型莎草等),林農可使用二甲戊靈進行防治;鏟除多年生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異性莎草、水莎草、螢藺等),林農可使用吡嘧磺隆進行防治;鏟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稗草、千金子、馬唐等)等,林農可使用惡唑酰草胺。2)注意使用劑量。按照產品說明書上的用藥劑量準確使用除草劑,避免使用過量或使用不足。使用過量會對油茶植株造成傷害,使用不足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3)在使用除草劑時,注意避免濺到油茶樹干和葉片上,以免引起傷害或影響油茶的生長和產量。4)配合機械除草。除草劑只能起到部分殺草作用,對于一些難以進行控制的雜草,可以結合機械除草,提高除草效果[1]。
油茶的采收方式大致可以分為2 種。1)收籽,在油茶完全成熟后,先將種子與果殼分離,然后等種子自動落下后進行撿收。2)摘果,即等到果實完全成熟后從樹上采摘。根據摩天嶺林場的林業實踐經驗,最佳摘取時間為果實開裂5%左右,果皮已經發紅或發黃,果殼微裂,籽殼變黑發亮時。若摘取過早,會導致出油率低;若摘取過遲,油茶果易掉落、易開裂,林農不但難以收撿,而且極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影響經濟效益[2-3]。
3.3.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的病狀表現為葉片、枝干和果實上產生黑色或棕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斑點逐漸擴展,表面出現粉狀菌絲。受感染的葉片變黃并脫落,枝干出現潰爛,嚴重時導致樹形不良。感染的果實出現凹陷和裂縫,甚至腐爛,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其防治措施如下。1)農業防治。林農應定期在油茶林內巡視,如發現炭疽病病株,應在第一時間砍伐、焚毀,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擴大。2)化學防治。在油茶炭疽病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或用50%多菌靈500 倍液,或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均有明顯的效果,連續噴灑3~4 次[4]。
3.3.2 油茶半邊瘋
油茶半邊瘋別名爛腳瘟、白腐(朽)病、白皮干枯病等。病斑大多最早出現在樹干,或是大枝基部背陰面。在染病后,樹皮局部下陷,表面失去原來新鮮色澤,顯得較為粗糙,病部及健部組織交界處有棱痕。隨著病原菌深入,患部樹皮外層的木栓層逐漸剝落,顯出較為光滑的淺灰色皮層,之后逐漸變成黃白色,最后變成粉白色。大枝(樹干)半邊健康,半邊生病,因此得名半邊風。在病情不重、寄主抵抗力較強時,病斑兩側的健康組織能長出愈傷組織,病菌又侵害這些新長的愈傷組織,因此會在病斑兩側留下一至數層大致平行排列的愈皮。病斑擴大的同時,病害逐漸向木質部縱深發展,受害木質部變成白色疏松腐爛的狀態。
其防治方式如下。1)農業防治。在老林更新時,不采用萌芽更新法,而是應用實生苗或嫁接苗進行更新。2)藥劑防治。如發現油茶病株,可刮除早期病株病斑,并用1 ∶3 ∶15 的波爾多液涂刷病斑或氯化鋅治療。或者在每年5 月,使用由殺菌劑、食鹽、硫黃、生石灰等組成的白涂劑,涂白病株基部以進行防治,涂白劑配方如下:水70 kg、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 kg、硫黃2.5 kg、生石灰50 kg[5]。
3.3.3 油茶尺蠖
油茶尺蠖(Biston marginata)別名吊絲蟲、量尺蟲、相思葉尺蝶,以油茶樹的葉片為食物,通過咬食葉片表皮和葉肉,造成葉片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在嚴重的情況下,受害樹木的葉片可能會被完全破壞,導致光合作用受阻,影響油茶樹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其防治方式如下所述。1)人工防治。林農可以利用油茶尺蠖幼蟲在受驚之后會立即吐絲下垂的生物習性,在傍晚或清晨打落收集,加以消滅;也可于清晨在成蟲靜伏的場所進行捕殺。2)農業防治。在每年越冬期,與秋冬季深耕施基肥相結合,將樹冠下表土中的蟲蛹去除,或深埋,或焚燒。若結合培土,在茶叢根頸四周培土10 cm 效果更好。3)物理防治。油茶尺蠖幼蟲具有強烈的趨光性,因此林農可在成蟲盛發期(4—7 月),設置黑光燈或采用配有光源的高壓電網進行誘殺。4)生物防治。林農可用松毛蟲桿菌每毫升含孢子數0.5 億~0.7 億的菌液防治4 齡幼蟲,用蘇云金桿菌每毫升含孢子數0.5 億~1.0 億的菌液防治3~4 齡幼蟲。4)化學防治。可用40%治螟靈進行防治[6]。
3.3.4 油茶葉蜂
油茶葉蜂(Caliroa camellia)別名菜青蟲、大青蟲。油茶葉蜂幼蟲以油茶葉片為主要食物,發生嚴重時可將葉片食光,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其防治方式如下。1)人工防治。幼蟲活動力差,無毒毛,大量孵化期為3 月下旬,此時人工捕捉可獲得較好效果。或可在冬閑時摘除有卵塊的樹葉,或在老熟幼蟲結繭化蛹期摘除繭蛹集中燒毀。2)農業防治。與冬季墾復茶山相結合,將土壤中葉蜂蛹挖出,由于其不耐寒,且附近有大量天敵活動,因此極易被滅殺。3)化學防治。在幼蟲爬出芽苞后,每667 m2用2.5%溴氰菊酯5 000 倍液噴殺。
油茶是一種深受市場喜愛的經濟作物,各地林業部門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油茶的種植技術及成林管理方式,從而提高油茶產量與林農的經濟收益,為鄉村振興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