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瀟瀟
谷雨前后,江水盈盈。在靈山江流經的浙江省龍游縣,有一座古代水利工程,名為姜席堰。未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以前,姜席堰名不見經傳,默默深藏在湍急的山溪之中近700年。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姜席堰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工程的典范,秉持傳統水利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凸顯可持續灌溉的智慧。
“興水利,而后有農功;有農功,而后裕國。”自古以來,興修水利、防治水害是中華民族治國安邦的大計。興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平原由“澤國”“赤盆”變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巨大效益一直延續至今;洪澤古灌區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地帶,是將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結合的代表性工程;連接湘江與漓江的靈渠,成就了秦朝統一大業,顯示了中華先民開山引河的智慧,是古代山區越嶺運河工程的杰作,是人類文明長河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運河工程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翻山越嶺的渠系、結構精妙的涵閘、設計高明的堰堤,都是由中華先民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勢、水源條件、生態環境等創造性地設計、建造而成,蘊含著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智慧。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承載著燦爛文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其蘊含的科學技術、生態理念等等,值得現代水利借鑒與延展。
一是門類豐富、因地制宜。我國地域及氣候條件的獨特性,造就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類型的豐富性和每處灌溉工程的獨特性,它們都是為了適應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當地民眾需求而誕生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盡可能利用自然條件,以最少的工程量和管理成本實現最大效益。最典型的就是無壩引水形式,有壩引水往往也只采用低壩。工程材料更是就地取材,如都江堰的竹籠、榪槎;北方灌渠則廣泛采用植柳護岸。傳統灌溉工程與生態環境高度和諧,塑造出優美的水利景觀,其理念和實踐,對現代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仍有借鑒意義。
二是歷史悠久、沿用至今。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從未間斷,使得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歷史悠久,一些灌溉工程至今仍發揮著較大作用。山西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畝為基礎、以水戶為單元、各渠相對獨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為核心的較為穩定的渠冊和夫簿制度,創造性地提出了基層管理中相對公平的原始水權制度,被其他灌區參照使用,譽為“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獨樹一幟。寧夏引黃灌區自秦漢以來,依水就勢,開引黃河灌田,開辟出秦渠、漢渠、唐徠渠等奔流不息、潤澤后代的古渠系,創造了行之有效的治水技術,建立了一套權、責、利相互制約的灌溉管理體系。千百年來,槎灘陂活水長流,在于實施了“陂長制”這一先進的水利工程管理與運行制度,即由五姓宗族輪流擔任陂長,實行陂長負責制,維修和管理槎灘陂,形成了官府與宗族、官與民結合的管理體系,從根本上保障了工程修繕維護所需人力和資金的來源,也減少了用水糾紛,與現今“河長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截至目前,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34項。這些寶貴遺產凝聚著傳統治水技術、經驗和智慧,鐫刻著中華文明綿延不息、永續發展的歷史軌跡,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智慧力量。古今交融,美美與共,在全方位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之下,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依然為灌良田、護安瀾、興產業提供著有力支撐,繼續煥發生機與活力,繼續流淌美好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