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嵐
(紹興市職業技能開發指導中心,浙江紹興 312000)
學徒制主要通過師傅與學徒之間的知識傳遞和轉化,實現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技術傳承效果,對推進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社會對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持續增加,人才培訓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徒制的優勢條件,保持師傅與學徒之間的良好互動溝通,為知識傳承搭建溝通橋梁,為企業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推進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現代學徒制在員工培訓過程中主要具有以下3 個方面的意義。
(1)提升員工崗位適配度。企業在員工培訓階段,不僅要幫助員工推進職業發展,還要滿足工作崗位的員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因此,企業在員工培訓階段,應關注人才與崗位的適配情況。通過開展現代學徒制,保持員工之間的良好溝通關系,針對各工作崗位的實際用人標準調整員工培訓方向,保障培訓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從而促使員工能力獲得企業的認可[1]。
(2)推進技能傳承。傳統員工培訓工作存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不統一的問題,員工難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培訓內容缺乏連續性,導致員工在理論知識學習一段時間后進行實踐培訓,理論與實踐培訓缺乏連續性,促使培訓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目標。而開展學徒制人才培訓模式,可通過師傅與學徒之間的互動溝通,傳授員工知識和技能,突破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的界限,推進技能的有效傳承,起到良好培訓效果。
(3)激發員工動力。學徒制培訓模式相對于其他方式更尊重員工的主體地位,關注員工在培訓活動中的體驗感,體現培訓活動的差異性特征,以此激發員工的學習動力,積極主動學習先進工作理念,激發創新意識,促進工作技能的全面提升。
學徒制在員工培訓方面雖然具有明顯優勢,但是部分企業實際應用階段依舊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方面,導師、學徒熱情較低。該種培訓方式落實階段,由于部分員工缺乏對培訓機制的了解,導致參與活動熱情較低。導師在企業中通常占據重要位置,自身具有較多工作安排,開展帶教活動難免影響導師工作任務完成效率,促使工作績效降低,導師投入精力與回報不成正比,喪失帶教工作熱情。同時,部分崗位工作環境較差,銷售、管理崗位對于年輕員工的吸引力較高,員工不愿意提升技術,對培訓工作的參與熱情較低[2]。
另一方面,缺乏統一帶教標準。企業學徒制培訓方式開展階段,導師選擇通常指關注技能等級以及支撐情況,導師帶徒標準完全按照企業要求,缺乏相關的行業標準以及工作參考。且該種培訓制度我國實行時間較短,培訓機制不成熟,工作開展難免存在一定缺失。帶徒工作重點通常放在提升員工資歷,培訓內容相對單一,無法充分發揮學徒制的應用優勢。
師傅在學徒制培訓活動中占據重要位置,是知識傳遞的主要主體。因此,培訓活動開展階段,應明確導師定位。
(1)制定選拔標準。導師選拔階段,應綜合考慮人員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情況,確保導師具有高超專業水平以及工作責任心,保障學徒在培訓活動中能夠得到導師優質的指導和培訓。可采用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對導師各項素質全面核查。也可引進面試、案例分析活動,通過觀察師徒互動效果,綜合評價導師的培訓效果以及問題處理能力,保障導師選拔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2)增強工作積極性。培訓工作中,應明確導師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學徒制培養優勢,將徒弟作為企業的人才儲備,加大對培訓工作的關注力度。為增強導師的工作熱情,可適當減少導師工作量,提供更多培養徒弟的時間,構建相對寬松的工作氛圍。導師在承擔帶徒任務后,應持續更新自身培訓理念,吸收先進工作經驗,調整自身不足之處,對學徒有效指導,幫助學徒構建完整的知識技能體系。技能傳授階段,應全面關注學徒的信息技能、安全生產以及職業道德等方面狀況,加大對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知識的培訓力度,促進徒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為增強導師帶徒工作熱情,可制定管理措施,明確培訓目標主要內容,并制定考核方式。對于考核成績優異的學徒,給予導師適當獎勵。考核通過率低于60%的導師取消帶徒資格。通過該種考核方式,給予導師一定物質和精神層面獎勵,從而激發導師的帶徒熱情,有效指導徒弟工作,促使學徒能力全面提升。
學徒制工作開展階段,為保障良好培訓效果,應嚴格把控徒弟數量,防止導師徒弟人數過多而影響培訓效率。同時,設置明確的培訓目標,針對各崗位所需工作技能,導師可帶領徒弟參與到課題研究活動中,明確培訓內容,嚴格把控培訓工作質量。落實導師責任制,將學徒工作能力與導師利益相連,企業可通過考核學徒能力,調整導師的工資獎金,也可判斷導師的帶教能力,從而有效調整導師工作。學徒制培訓階段,開展監督工作可從以下方面開展。
(1)明確評估指標。該項工作主要包含技能水平、實踐能力等內容,評估內容以保持與培訓目標一致,保障評估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定期組織評估活動,通過考試問答、實踐操作、項目展示等方式考核學徒的能力狀況。為保障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應增強評估主體的多樣性,整合師傅評價、學徒自評、同事評價等指標,并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保證最終結果的客觀性[3]。
(2)完善質量監控,該項工作主要對學徒工作以及實踐過程進行詳細監督記錄,觀察師徒之間的互動情況,審查學習記錄,整合各階段培訓數據,以為學徒制改革提供一定參考。擴寬反饋渠道,學徒可針對培訓活動中的問題進行反饋,以便于得到針對性指導,積極整改培訓活動,促使學徒制培訓工作得到持續發展。
創新精神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傳統企業員工大多遵從領導人員的安排,缺乏自身創新意識,促使自身技能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在學徒制培訓活動中,應注重對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員工批判精神,鼓勵員工表達自身觀點,以增強培訓活動的活躍性。員工培訓活動中,導師可創設方案討論環節,針對員工崗位特點以及企業發展趨勢創設研究課題,引導員工制定項目方案,同時接受其他團隊的評價。找出方案的亮點以及不合理內容。通過討論探討,優化工作方案,提出更多創新方案,培養員工發散思維。也可設置問答活動,通過師徒間的問答,引發學徒的主動思考意識,實現學徒能力的全面發展進步。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推進知識和思維的高度整合,在追問以及回答過程中消除身份的限制,突破思維瓶頸,促使創新思維得到全面發展。
現代學徒制在企業培訓工作中的有效落實,為保障培訓活動效果,應明確培訓內容,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
一方面,創新培訓內容。員工培訓階段,應將培訓內容分為專業課和非專業課,主要包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增強員工各項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開展勞動法規、職業素養、職業規劃以及心理健康等內容,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工作責任感,以強化人員的工作素質。
另一方面,改革考核機制。傳統培訓活動的考核工作主要以活動表現以及工作最終成績為基礎,學員僅需要大量記憶專業知識即可獲得高分,單一的考核方式難以幫助員工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融合發展。對此,應改善傳統考核方式,設置多樣化考核內容,并合理分配不同環節的考核比重,對學員能力全方位考核。可引導學徒針對導師指導,撰寫學習報告和主題論文,導師針對學徒的多方位表現進行考核,適當調整培訓內容,對考核結果有效運用。同時,企業還可組織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學徒可在導師帶領下參加競賽活動,通過比賽激發學徒的學習熱情,強化員工培訓效果。
員工培訓活動開展階段,應落實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聚焦行業發展趨勢,針對企業戰略發展目標,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計劃,對培養方向有效引導。導師在培訓工作中,全面分析企業的發展方向,了解各行業的變化趨勢,適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內容,針對企業發展前景打造培訓基地,并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各類培訓資源的互補共享,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打造技能人才培養場所,推進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推進人才培養與企業效益的同步發展,構建高效率、高品質的人才培養方案。導師在開展學徒指導階段,應全面分析崗位對人才技能和專業知識的需求,針對市場人才需求標準以及職業資格標準,增強崗位技能為基礎,開設崗位技能、職業素質、專業知識一體化的培訓內容。培訓過程中,應適當融入企業發展理念和真實工作案例,以此強化培訓工作的時效性。實時關注行業內最新技能,開展針對性培訓活動,幫助學徒更新工作技能,促進技能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4]。
現代師徒制的順利開展需要良好的企業環境,應構建師徒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關系,以此實現工作技能的有效傳承。
(1)打造良好師徒關系。相互信任的師徒關系是技能傳承的必要條件。學徒在培訓活動中應給予導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導師也應時刻關注學徒的成長狀況以及發展需求,提供針對性指導服務,以推進學徒能力發展,有效傳遞工作技能。師徒需保持良好交流關系,互相分享工作經驗,營造開放平等的培訓氛圍,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轉化,最大程度發揮學徒制的優勢條件。
(2)建設學習組織。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在線學習平臺,導師和學徒可在平臺中上傳資料或分享工作經驗,也可針對某一案例進行討論,實現知識的有效傳遞,幫助學徒更好地吸收技能知識。導師可根據培訓內容和資源,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詳細說明學習目標和實施方向,幫助學徒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知識轉化,增強知識的實踐應用效果。學徒也可在學習組織中實時反映學習效果以及應用問題,幫助導師反思培訓活動,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導師可在平臺中給予學徒適當指導,并提供多樣化實踐機會,促使學徒將掌握知識應用于工作崗位中,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創新調整專業技能,促使工作效率持續提升。
(3)建立學分認定和轉化機制。學徒制培訓內容應以技能資格證書要求為基礎,建立以行業對接、工作經歷、教育經歷為主的學分認定和轉化機制,激發學徒的培訓參與熱情,促進學徒制的持續健康發展。首先,建立學分制度。學徒可通過參與導師指導活動獲取知識技能,并針對學徒任務完成狀況分配學分,幫助學徒了解學習進度和成果。其次,明確學分轉化規則。轉換規則可根據不同行業需求適當調整,保障學分轉換符合相關行業標準,從而激發學徒學習熱情。最后,成立學分認證機構。該機構可根據相應標準和工作流程,對學徒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評定,明確學分價值,增強學分的權威性,促使學徒獲得客觀公正的學習成果認定。通過上述方式,激勵學徒主動參與到學徒制培訓活動中,通過獲取學分,拓展職業發展道路,實現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工匠精神是員工培訓工作的重要環節,基于現代學徒制,企業可運用真實的工作場地開展培訓活動,在實踐措施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養學徒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精神。
一方面,完善規章制度。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實現對導師和學徒的全面管理,明確雙方工作職責,保障合法權益。導師管理方面,應適當提升導師準入門檻,通過嚴格的選拔標準篩選合適導師,把控導師質量。同時,也應給予導師一定權利,導師可針對學徒特征以及崗位技能需求調整培訓計劃,保持師傅與學徒之間緊密聯系。學徒作為企業員工,應與企業簽訂合法勞動合同,保障自身合法權益,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以此激發工作熱情。同時,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學徒應明確自身勞動地位,確保獲取的薪資收入與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成正比,保持工作中嚴謹負責的態度,并獲取相應回報。因此,企業在員工培訓階段也應給予員工一定報酬,增強培訓工作的資金保障,以保障內部人才質量,幫助員工感受自身價值,將工匠精神落實到后續工作中[5]。
學徒制是技能傳授的橋梁,通過師徒之間密切的溝通互動,幫助學徒掌握更多技能知識,實現理論知識的有效轉化,幫助企業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企業在員工培訓階段,應加大學徒制的關注力度,把控導師質量,并落實全程監督,通過多樣化評估活動,掌握學徒的培訓效果,增強培訓活動的針對性,促進學徒綜合能力全面提升,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