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張雅君 王沖 閔小晶 孔婉婷



基金項目: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區域規模化應用模式與實踐成效研究”(項目編號:BCA230269)
[摘? ?要]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是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研究以SOR模型、技術接受模型等為理論支撐,從平臺的應用現狀、影響因素、存在問題與困境以及發展建議等方面,對全國30,605名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平臺存在操作流程不夠簡化、個性化資源不夠豐富等問題,而“接入鴻溝、技術鴻溝、素養鴻溝”加劇城鄉應用差距、學業壓力的上升與數字韌性不足導致學段應用差異、學習滿意度不高致使持續使用意愿不強等因素影響平臺應用的推進。研究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借鑒相關省市平臺應用典型案例,從組織、數據、技術、服務等層面,為推動平臺應用推廣、加強數據融通、提升用戶黏性、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提供可行方案,以助力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穩步推進。
[關鍵詞]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應用現狀; 教育數字化; 路徑優化; 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王娟(1979—),女,江蘇泗洪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智慧教育、教育大數據研究。E-mail:wjuan8@163.com。
一、引? ?言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平臺”)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部署的“國家隊”和重要抓手,其統籌運用數字化思維、理念和技術,能夠全方位、系統性地重塑教育教學和教育治理的體制機制,助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1]。平臺自2022年上線以來,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瀏覽量超過367億次[2],其建設和應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深入推進還面臨較多困境。如何有效提升平臺的應用效率,助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健康發展,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
目前,內蒙古、寧夏、遼寧等地正在大力推進平臺整省試點,積極探索平臺深度應用,已基本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教育平臺公共服務體系。同時,既有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平臺展開了較為系統的分析,但多聚焦平臺的邏輯路向、資源建設與運行機制等方面,涉及應用調研的研究不多,對學生這一主體應用的精細刻畫還較為缺乏,對平臺應用效果、用戶持續使用的影響因素等還缺少深入探索。基于此,研究從學生視角,剖析平臺應用的總體情況與影響因素,提出平臺應用優化的可行性方案,以提升平臺應用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推動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實踐落地與穩步推進。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調研學生應用平臺的現狀和持續使用平臺意愿的影響因素,包括:(1)學生應用平臺的總體情況如何?(2)不同地區和學段的學生平臺應用是否存在顯著差異?(3)平臺應用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有哪些?(4)影響學生持續使用平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設計
研究在廣泛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認知主義心理學“刺激(Stimuli)—機體(Organism)—反應(Response)”理論模型(SOR模型)的研究框架,整合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和期望確認理論(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ECT)[3],融入整合技術接受與使用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4],最終構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影響因素模型,確定被測量變量為持續使用意愿,測量變量為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學習滿意度,共五個關鍵變量。其中,期望確認度和社會影響是學生應用平臺過程中接受的外部刺激(S),感知有用性和學習滿意度是學生接受后產生的內部判斷因素(O),持續使用意愿是學生表現出的行為反應(R)。
(三)數據來源與分析
本次調研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式,根據區域劃分,樣本覆蓋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城市、鄉鎮和農村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研究首先在區域進行小規模的預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多次修訂,最終形成正式問卷,并于2023年11月以問卷星的形式發放,共回收問卷34,081份。按照填寫時間少于60秒、填寫不全等原則進行了剔除,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0,605份,問卷有效率為89.8%。問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涉及學生性別、年級、學校、地域等情況。第二部分為平臺應用影響因素,涉及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學習滿意度、持續使用意愿五個維度,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量化評估。在信度檢驗方面,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9以上,問卷信度較高,問卷結構內部一致性較好。在效度檢驗方面,Bartlett球形檢驗呈現顯著性,各變量間具有相關性,因子分析有效。第三部分為平臺應用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研究綜合運用Excel和SPSS 24.0軟件對清洗后的有效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多重響應分析、差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分析不同學生平臺應用的顯著差異,挖掘能夠獨立影響被測量變量的關鍵變量,構建學生對平臺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模型。同時,研究采用了Python中的Pandas、jieba、SnowNLP和NLPsenta等開源庫,對建議文本進行了詞云分析、主題識別以及自然語言情感分析。
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現狀分析
(一)平臺應用總體情況
1. 學生對平臺教學資源的認可度較高,多用于預習和復習情境
平臺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資源,包括學科課程、科普教育和跨學科學習等資源。調研顯示,56.8%和48.0%的學生應用平臺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課程教學應用占75.4%,這表明課程教學已成為應用最廣、成效最深、認可度最高的模塊。學生愿意應用平臺資源并將其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以更好地滿足自我管理和個性化學習能力發展的需求[5]。
2. 學生普遍認可平臺的學習便捷性、知識豐富度和資源可用性
平臺提供了高質量、全流程、多維度的學習幫助功能。61.2%、42.9%和39.3%的學生認為平臺在學習便捷性、知識點豐富性、資源可用性上有幫助,能夠實現知識掌握和情感發展的雙向促進作用。平臺為學生課外知識的深度拓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協助,逐漸形成了高可用性的生態化資源和智能化的教學服務模式。目前,銀川市閱海第二中學大力推廣平臺資源,助力教育教學中的多維場景應用,逐步探索出“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融通”的教學模式。
3. 平臺對學習效率與興趣、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起到關鍵作用
平臺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學習效率與興趣有顯著效果。學生學習滿意度得分較高(3.794)且標準差較小(0.983),說明學習滿意度和認可度較高且趨于一致。可見,平臺能夠以“學習—評價”為閉環,由內而外激發學習動力,促進開展積極有效的自主學習;同時,能夠以常態化學習為抓手,使學習場域、內容、過程、方式朝著精準化方向發展。目前,長沙市基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和湘教云平臺,全域推進“空間賦能”“五育”新場景,常態化開展沉浸式、情境化教育,伴隨式數據采集支撐因材施教[6],實現了規模化和個性化教育雙管齊下。
(二)平臺應用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1. 平臺有利于解決教育欠發達地區資源匱乏問題,但部分農村地區的學生應用意識和技能不強
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在平臺應用場景方面存在顯著差異(χ2=32.272,p=0.000),農村地區的學生更傾向于應用平臺進行預習、復習及課后服務。平臺能夠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破解教育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教育師資薄弱、人才培養模式錯位等問題。例如: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青松小學創新性地應用平臺的“自主學習”“家校交流”“教師備課”場景對教學進行試點改革,形成了“云端共學室”“親子共讀館”等特色應用。此外,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在平臺應用時長方面存在顯著差異(χ2=25.100,p=0.000),城市學生的應用時長較高,部分農村和鄉鎮地區學生平臺的應用意識和技能不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信息化設施的應用技能等需要進一步提升。
2. 平臺為不同學段學生提供多模態資源,但滿足學生個性化訴求的能力有待增強
平臺的應用呈現明顯的學段差異,不同學段學生的個性化訴求差異較大。不同學段學生在平臺應用方面存在顯著差異(χ2=48.899,p=0.000),高學段的教育教學更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應用平臺時更注重于特定的學習資源和工具,而低學段學生更注重學習資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可見,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數字素養能力、情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潛在差異導致其在平臺應用訴求上的差異。基于此,平臺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個性化訴求的能力有待增強,應精準定位學科學習的深度與層級,提供教學地圖、學科報告、學科作業、數字畫像等個性化服務[7]。
3. 平臺全方位立體化打造了學習應用場景,但網絡速度、操作流程等制約了平臺應用體驗
隱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題模型是一種典型的無監督機器學習技術,該模型通過三層貝葉斯概率計算挖掘大規模文檔中潛藏的主題信息[8]。利用LDA模型對學生應用平臺的8,944條有效觀點進行主題識別,歸納與總結發現制約學生高效、持續應用平臺的現實困境為:第一,網絡應用體驗之困。用戶使用多種訪問設備(如電腦、手機、平板等)間的網絡連接可能存在差異,導致視頻卡頓、延遲等問題,妨礙了學習者的專注度和學習效果。第二,操作流程之困。部分低學段學生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熟練程度相對較低,信息化認知程度和數字技能水平也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平臺操作的復雜性。第三,課程資源質量之困。學生面臨部分課程資源知識點講解方式單一且時長較短、線下課堂實錄視頻較少、少部分視頻存在方言等問題。目前,平臺還未能精準推送個性化教學資源,但隨著平臺算法和數據分析模型發展成熟,可以逐漸形成智能化數字資源,實現資源的精準化投送[9]。
(三)平臺應用困境的原因分析
1. “接入鴻溝、技術鴻溝、素養鴻溝”導致城鄉地區平臺應用差距增大
在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學習滿意度、持續使用意愿這五個維度上,城市、鄉鎮和農村三類學校存在顯著差異。事后多重檢驗發現,城市和農村學生對平臺應用的認同度顯著高于鄉鎮學生。對認同度較低的部分鄉鎮學生跟蹤調研發現,一方面可能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性使得城市智能化資源更加普及,所擁有的網絡、硬件設備等環境資源優于鄉鎮[10],“接入鴻溝”導致了部分鄉鎮學校和城市學校的數字基礎設施的差異;另一方面,政府對部分鄉鎮學校的支持和政策可能不及農村學校,導致鄉鎮學生對平臺的認同度低于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在感知有用性方面,部分地區農村學生知識以及綜合素養的平均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和鄉鎮,“素養鴻溝”致使農村學生應用平臺后學習成績的提升效果更加明顯,農村學生個體的感知有用性更高;在社會影響方面,城市學校和教師往往比較注重新技術的應用,而鄉村適切性數字技術與資源未能全覆蓋,“技術鴻溝”導致了部分城鄉師生應用平臺的差異。總體來說,城鄉地區發展的差異以及發展過程中的馬太效應,致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經費投入、師資水平等方面仍存在差距[11]。因此,如何體系化、規范化地推廣平臺應用,跨越城鄉教育的接入、素養、技術等“數字鴻溝”,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我國教育高位協同均衡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2. 學業壓力的上升與數字韌性不足導致平臺應用參與度降低
不同學段的學生對平臺應用的態度和感受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1),小學學段的學生對平臺的有用性、滿意度、使用意愿等均顯著高于初中和高中學段。進一步對部分學生跟蹤調研可知,可能源于高中的課業壓力過重,高學段學生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課本學習和課后作業上。而“雙減”政策的落地,小學以及初中的課業壓力減小,學生使用平臺進行課后服務以及課外活動增多;同時,部分學生表示,平臺應用的復雜性會使其拒絕使用平臺,可能使其陷入技術應用的危機,即導致學生的數字韌性不足[12]。可見,平臺應用推進要針對不同學段學生設置多種應用方式,探索不同學科、學段應用的典型經驗,提高學生應用平臺的參與感與幸福感;還應進一步加強平臺的資源建設、功能聯通,對課程瀏覽時長、點擊量、學習行為等全程伴隨式數據進行跟蹤與分析,為師生提供精準、個性化的資源推送與教學支持服務,從而更好地推動平臺與現有教學模式的融合創新。
3. 學習滿意度和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平臺持續使用意愿
對學生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五項影響因素之間均存在正向的強相關性,其中,學習滿意度和持續使用意愿之間的相關性最緊密(相關系數為0.91),其次是學習滿意度與社會影響之間的相關性、學習滿意度與感知有用性之間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87、0.86),期望確認度與持續使用意愿之間的相關性、期望確認度與社會影響之間的相關性較弱(相關系數均為0.75)。
研究使用R語言中的plot( )函數和ggplot2工具包中的ggplot( )函數分別繪制線性回歸模型診斷圖和多元線性回歸擬合圖(如圖1、圖2所示),以確保回歸模型的準確性和合理性。線性回歸模型診斷圖主要包括殘差—擬合圖(Residuals vs Fitted)、正態Q-Q圖(Q-Q Residuals)、尺度—位置(Scale-Location)、殘差—杠桿圖(Residuals vs Leverage)。由圖1可知,(1)在殘差—擬合圖中,模型擬合值與殘差之間的散點圖說明兩者不存在任何趨勢性的關系,即滿足線性假設;(2)在正態Q-Q圖中,散點的趨勢線與對角直線基本重合,說明模型的殘差滿足正態分布,且該數據序列滿足假設的概率分布;(3)在尺度—位置圖中,縱坐標為標準化殘差絕對值的平方根,水平線周圍的點隨機分布,說明模型滿足同方差假設,線性回歸的殘差服從均值為0,模型擬合度較好。多元線性回歸擬合圖展示了觀測值和擬合值的散點圖,橫坐標代表觀測值,縱坐標代表擬合值,R2值越大,散點會越靠近回歸對角線,擬合度越高。
結合圖2和多元線性回歸的數據分析結果,復相關系數R=0.921,判定系數R2為0.848,說明自變量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和學習滿意度可以解釋84.8%的因變量持續使用意愿變化原因,且擬合度良好,符合標準;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學習滿意度的非標準化系數(B值)分別為0.041、0.114、0.196、0.622,可以構建出學生對平臺持續使用意愿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F=31682.524,p=0.000<0.001):y=0.106+0.041x1+0.114x2+0.196x3+0.622x4,其中,y代表因變量即持續使用意愿,x1代表期望確認度,x2代表感知有用性,x3代表社會影響,x4代表學習滿意度。根據回歸分析建立的函數表達式可知,期望確認度、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學習滿意度均顯著正向影響持續使用意愿,其中,學習滿意度的顯著性遠高于其他三類影響因素。
圖1? ?線性回歸模型診斷圖
圖2? ?多元線性回歸擬合圖
綜合線性回歸與相關性分析可知,為提高學生對平臺的持續使用意愿,應從學習滿意度以及外部環境出發,優化平臺功能結構,提供更加實用的多模態跨學科資源,提高資源的易用性和可用性,解決平臺應用登錄繁瑣與操作流程復雜等問題;同時,加強平臺培訓推廣、建立激勵機制,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以形成開放、共享、高效的平臺應用生態。
四、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優化路徑
作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優化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學生等多元主體、平臺內部機制以及外部環境等多種要素共同決定。行動者網絡理論強調通過人與非人行動者(社會集合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社會生態系統的科學、穩定、動態可調控[13]。作為開放的行動者網絡系統,平臺應用效果取決于人類要素(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等組織機構及教師、學生、家長等)和非人類要素(政策、制度、服務等外部環境因素以及平臺資源、設施、技術等物質范疇因素)[14]等要素之間的聯通程度和協同效應。
研究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借鑒余勝泉等學者提出的從基礎環境、智能形態、培養模式、教育生態、育人目標等維度促進新時代智慧教育轉型與變革的思路[15],綜合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圍繞“教育數據、平臺功能、數字資源和教師素養”發布的7項智慧教育平臺標準規范,提出平臺應用優化應聚焦宣傳推廣、融通對接、功能建設、資源供給等方面,為此研究從組織、數據、技術、服務四個層面提出了平臺優化路徑,如圖3所示。
(一)組織層:多元主體聯袂并進,推動平臺普及應用
組織層是指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家長等多方主體間的通力合作。目前平臺運行穩定并廣受好評,但不同地區、不同學段學生仍存在應用技能不足等問題,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共同推動平臺的普及應用。首先,以教育部為統領,發揮教育廳、教育局在推動平臺可持續發展中的“指揮棒”作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要設立專項工作辦公室,編制工作計劃和進度,明確重點任務的突破策略與推進方式,提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創新舉措。例如:內蒙古自治區組織成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內蒙古試點裝備技術(電教)專項工作組”,制定內蒙古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試點建設與應用相關方案。其次,以中央電化教育館為示范,發揮各級電化教育館在平臺應用推廣中的“排頭兵”作用。省電化教育館負責統籌規劃、頂層設計,組建各級平臺應用指導團隊;市電化教育館牽頭推進全市試點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全面推廣平臺應用的多元化場景和模式,并遴選出平臺應用典型案例,形成特色案例集。當前,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聯合電化教育館和學校正在努力推動“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其中,河南省電化教育館和專家指導團隊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組建了市、縣、校各級各類應用團隊,引導學校“學平臺—用平臺—出案例—常態化”,建設了一批“建資源、用資源”典型學校,初步形成了以點帶面、以少帶多的平臺應用推廣方式。最后,以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發揮家校協同合作在平臺輻射影響方面的“助推器”作用。在平臺應用專家指導團隊的指導下,學校利用家長會、學生會積極開展平臺的應用培訓和宣傳,做到人人知曉、人人會用、人人想用。例如:寧夏推行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實施校長數字化領導力和教師、家長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提升了平臺常態化應用水平。
(二)數據層:加強平臺數據融通,重構數據應用生態
數據層強調要建立協同、高效、安全的多級教育平臺數據管理和共享體系。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接入管理規范(試行)》,強調各級平臺要遵循基于“聯結為先(Connection)、合作為要(Cooperation)、內容為本(Content)”的“3C理念”和“試點先行、質量規范、分批推進”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平臺之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備課教學、教師共同研修等方面的教育數據匯聚共享,推動不同層級平臺之間的協同聯動[16]。首先,編制分級管理的平臺數據目錄體系,包括數據目錄分類定級的管理規范、教育行業數據標準體系和目錄運維管理體系,建立全國統一、分級管理的數據目錄管理平臺,實現平臺跨系統、跨部門的學、教、管、研等方面的數據交換共享。其次,建立教育大數據管理應用系統,用戶既可實現專項數據采集填報,也可以按自有權限,清洗數據、申請查閱使用數據,促進數據共享,提升數據價值[17]。最后,堅守平臺數據交互共享的安全防線,構建標準規劃體系和網絡安全體系。綜合應用隱私計算、區塊鏈、訪問控制、加密等技術,對不同層級平臺中的共享交易活動以及敏感數據進行自動識別,從資源建設鏈、應用鏈、監管鏈等方面加強平臺間教育數據的流通共享和保護[18]。例如:北京市東城區籌建教育大數據中心,對“數據大腦”匯聚的各級各類教育數據進行統一清洗、質檢、關聯與存儲,并融通匯聚國家與地方平臺的應用和功能,建設分級管理的“大應用超市”,推動區域數據資源的有序安全共享。
(三)技術層:精進平臺功能建設,提升平臺用戶黏性
技術層強調的是平臺應用優化中的技術賦能和功能完善。目前平臺應用問題多集中于網絡信號不穩定、登錄流程煩瑣、平臺功能復雜等。為全面提升平臺用戶體驗,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優化網絡架構。可以依賴邊—云協同的教育專網架構,建構學校級邊緣云、區域云和國家級中心云相結合的多層次教育云環境;通過采用5G、負載均衡技術、實施網絡服務質量策略和網絡切片等技術,結合平臺優化和終端升級,有效提高網絡質量。第二,精細化平臺設計。通過開發微信與平臺的便捷綁定功能,作為“智教中國通行證”登錄方式的有效補充;同時,開發微服務技術,將平臺的關鍵功能封裝成符合統一接口標準的微服務模塊,實現不同教育微服務之間的靈活組合、動態擴展和邏輯編列[19],使學生、家長、教師、教研員等用戶能直接瀏覽到與其角色相契合的模塊資源。第三,引入智能技術。綜合應用大數據、多模態分析、人工智能和現代地圖等技術,開展對學生的動態監測和跟蹤評價。例如:蘇州高新區智慧教育時空云平臺同步接入國家智慧中小學教育平臺、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蘇州市線上教育中心等平臺,以學科地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的改革,以教育全息地圖推動管理模式的創新,以基于數據的區域學情分析系統撬動課堂教學深層次變革。
(四)服務層:提升資源供給水平,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
服務層要求平臺持續更新個性化、高品質的教學資源,這是智慧教育平臺的“生命線”。平臺應用推進要以服務教師、服務學生、服務家長為基本目標,并提供優質數字資源支持;要建立資源開發匯聚、激勵評價、更新迭代機制,實施短缺資源補充計劃,強化資源的有組織開發。具體來說,第一,推進資源共建共享。一方面,研制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標準,將平臺與省、市、縣等各級各類智慧教育平臺通過異構對接、差異互補、兜底供給等模式進行資源融合;另一方面,支持用戶生成性資源的協同構建與共享,激發師生積極參與知識生產、加工、傳播的欲望,全面支持教育模式的深刻變革。第二,提升資源顆粒度和精準性。一方面,通過系統分析不同學段和學科的教學特征,將課程按難度細分至不同層級,淘汰同質性課程,鑒別、篩選出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通過精細刻畫用戶個體特征,進一步完善個性化學習資源推薦系統,實現平臺對學生差異需求的個性化供給、培養質量的動態監測與個體發展的跟蹤評估。例如:徐州市云龍區基于國家、省、市智慧教育平臺,將優質資源統一收集整理后生成“云碼”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鏈接,并將其上傳至“云平臺”,依據平臺的過程性數據對學生進行數字畫像,據此推送定制化的微課視頻和靶向練習。第三,豐富學生學習體驗。一方面,可以研發更具互動性和吸引力的數字教育游戲等資源,推動平臺試點積分認定,以達到娛教相融、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施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應用項目,以人工智能賦能平臺升級,實現資源個性化推送和智能搜索。
五、結? ?語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肩負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20],為城鄉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實踐價值[21]。研究通過對30,605名學生開展調研,剖析了平臺的應用現狀以及課程資源、網絡體驗、操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的困境,結合平臺的宣傳推廣、融通對接、功能建設、資源供給等舉措提出針對性的優化路徑,為推動平臺普及應用、加強數據融通、提升用戶黏性、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行方案,有助于提升平臺的內容質量、使用體驗和服務規范,助力平臺大范圍、高效能應用。
然而,本次調研還存在調查形式單一、覆蓋地域不全等問題。后續研究可以通過擴大調研樣本范圍,借助科學可信的質性研究工具,使用混合研究等方式,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研究成果的廣泛適用性;同時,根據調研結果和優化路徑方案,對區域內部分中小學的實際應用展開持續跟蹤調查,以檢驗方案的落地情況和運行成效,并構建出合理有效的平臺區域化應用模式,推動平臺應用態勢持續向好,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碧波,裴沁雪,陳卓,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意義與優化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3(2):74-80.
[2] 教育部.介紹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籌備情況和一年來推進教育數字化進展[EB/OL].(2024-01-26)[2024-01-3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785/.
[3] TAWAFAK R, MALIK S, MATHE R, et al. A combined model for continuous intention to use e-learning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obile technologies,2021,15(3):113-129.
[4]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5] 柳立言,龍安然,安敏.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雙減”課后服務的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7):78-84.
[6] 曾海軍,王靜漪,張卓,等.區域智慧教育建設特色與發展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9):50-56.
[7] 李曉慶,余勝泉,楊現民,等.基于學科能力分析的個性化教育服務研究——以大數據分析平臺“智慧學伴”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4):20-26.
[8] 李璐萍,趙小兵.基于主題模型的主題發現方法研究綜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0(2):59-66.
[9] 聶庭芳,胡成.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視域下的智慧教學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21(3):81-88.
[10] 張輝蓉,毋靖雨,劉燚,等.城鄉基礎教育的“數字鴻溝”:表征、成因與消弭之策——基于線上教學的實證調查研究[J].教育與經濟,2021,37(4):20-28.
[11] 杜江,韓錫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農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23(8):7-17.
[12] 薛曉琪,趙曉偉,沈書生.突破危機:學習主體的數字韌性及其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2):49-55.
[13] 吳瑩,盧雨霞,陳家建,等.跟隨行動者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8(2):218-234.
[14] 吳世勇.在線教育嵌入教育生態系統的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5(10):20-24.
[15] 余勝泉,劉恩睿.智慧教育轉型與變革[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16-23,62.
[16]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接入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EB/OL].(2022-08-19)[2023-11-16]. http://wap.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208/t20220819_653868.html.
[17] 杜榮貞,吳穎惠,劉大鵬.整合增效實現迭代發展 問題導向推進數據應用創新——北京市海淀區智慧教育平臺融通及教育大數據服務的實現路徑[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1):32-35.
[18] 楊現民,王娟,李新.加強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數據治理:經驗洞察與路徑優化[J].中國電化教育,2023(9):69-75.
[19] 余勝泉,劉恩睿.構建嵌入式服務生態,破解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隔離難題[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3):59-68.
[20] 祝智庭,林梓柔,閆寒冰.新基建賦能新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從資源平臺向智慧云校演化[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0):31-39.
[21] 王浩楠,郭紹青.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9):48-55.
Investigation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Application Status of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A Sample of 30,605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WANG Juan1,? ZHANG Yajun1,? WANG Chong1,? MIN Xiaojing1,? KONG Wanting2
(1.School of Smart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2.Xuzhou No.1 Middle School,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e SOR Model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30,605 students nationwide in terms of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platform, influencing factor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platform.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latform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ly simplified operation process and limited personalized resources. Additionally, the urban-rural application gap is exacerbated by "access gap, technology gap, and literacy gap", the applic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 segments is caused by the rise of academic pressure and the lack of digital resilienc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to use the platform is not strong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learning. Based on the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ecosystem theory, and typical cases of platform applications in relevant provinces and cities, the study provides feasible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data,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These solutions aim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tform, strengthen data integration, enhance user stickiness, and accurately meeting individual needs, thereby to help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to steadily advance.
[Keywords]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pplication Status;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Path Optimiz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