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恢鑾
22年前,已經91歲高齡的陳省身先生為中國少年數學論壇題詞“數學好玩”。很多人對抽象的數學都持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那陳省身先生為什么說數學好玩呢?數學好玩在哪里呢?先來分享兩個陳省身先生小時候的小故事。
有一次,陳省身的父親回家過年,帶回一套數學課本——《筆算數學》。于是,陳省身獨立鉆研起這套數學課本來,并做完了其中大部分題目。當時他以為其他孩子也都會做這些題目,所以并未向他人提及。但正是這次經歷激發了陳省身對數學的興趣。
陳省身15歲進入扶輪中學時,已經深深地沉浸在數學的魅力中。當時,他在校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幾何定理之十六個證法》的文章,想通過尋求多種證明方法,激發大家研究幾何的興趣,養成系統思考問題的習慣。
對于少年的陳省身而言,數學確實是好玩的,因為數學給正在成長的他帶來了美好的想象、創新的沖動和理性的思考。那么,這兩個小故事對我們小學數學教育又有什么啟示呢?
首先,數學好玩,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袁亞湘院士曾提出:“數學的本質是研究與探索。人本身是有好奇心的。按道理,數學是每個人都會感興趣的,但大量刷題讓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了。”如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和繁重的作業負擔,使得一部分學生對數學失去了原有的熱情。為此,數學教育,特別是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更應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數學好玩,需要將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直觀。數學在長期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逐步脫離了具體的現實對象,更多以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抽象地呈現。因此,很多數學發現和結論在現實世界中都難以找到具有直觀意義的原型,這給小學生的學習增加了困難。為化解數學難學的問題,教師需要對數學內容進行再創造,選擇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方式,使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直觀。近十年來,不少教師都曾嘗試將“數學實驗”和“數學游戲”融入教學,倡導“玩做學合一”的理念,讓學生在操作和游戲中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從“訓練性學習”到“探究性學習”的轉變。為此,我們團隊特地為小學1~6年級的學生開發了120項數學實驗活動主題。
再者,數學好玩,需要獲得“玩做數學”的自由。如果數學學習僅限于記憶和練習,而缺少深度思考與探究,那么學生只會成為解題的機器。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和研究問題。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利用教室、走廊、圖書館等場所開辟“玩做空間”,在這些空間里添置計數板、計數器、釘子板、時鐘模型、磁力片、漢諾塔等數學學具,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數學小實驗、小實踐、小課題研究,比如可以研究“直尺能畫出曲線嗎”“用綠豆怎么測量樹葉面積”等問題。這樣的自由研究,不僅能夠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讓他們在“玩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中發現屬于自己的數學世界。
“數學好玩”,是陳省身先生對數學的感受,也是他對數學學習者的殷切希望。不過,“玩好數學”不應僅停留在學生個人興趣的培養上,還需要將眼光放在數學本身的發展上。只有讓學生覺得“數學好玩”,才能使他們玩出屬于自己的數學名堂,玩出屬于未來的數學名堂。
(浙江省杭州市小營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