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越

自小我便十分在意外界的想法,卻總忽視自己內在真實的思考。在進入幼兒園前,家長們讓我看“唐詩300首”,我便聽了,沒過幾天,我就站在家長們的面前,流利地背下了前20首古詩。“你真聰明,這么快就背下了這些詩,繼續努力。”他們對我贊不絕口。雖然我也不清楚在這個年齡囫圇吞棗地背下這些詩是否正常,但我非常開心地笑了,不是因為能背下來詩,而是因為聽到了贊美之詞,“我想在家長們的面前表現好點”的想法,便深深印刻在我心中。
盲目在意他人想法的問題跟隨我到了小學,面對同齡人,我時常通過觀察他們表情的變化來推測他們的情感。在這個年齡,大家都是喜形于色的,因此我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總是在意他人的想法:他為什么這么生氣?我說錯了什么讓他這么委屈?放在我現在的年齡再回頭看,這些只不過是小孩子間正常的矛盾與情緒罷了。但當時的我并不能理解,去同學家里玩,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碰壞東西;上臺領獎時,我不停看著底下坐著的同學們,猜想他們是不是嫉妒。因此在我與他人的交際中,我總是很被動,這令我疲憊不堪。
上初中后,隨著閱歷的增加和身體的成長,我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開始,我仍然謹小慎微,面對著一眾新面孔,我依然不能坦然面對。一次體育課上,我在打球時不小心將一位同學撞倒在地,我第一時間想要拉他起來,卻被他一手拍到一邊,我像木樁一樣地傻站在原地,周圍人的眼光都撇過來,我尷尬又不知所措,只好撿起球,垂頭喪氣地走進班里。我把當時他內心的想法都猜了個遍,也想不出該如何挽回這個局面。不可思議的是,那個同學第二天便如往常一般向我搭話,我與他的聊天中也再沒有出現過那一次糾紛。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他人并沒有多在意,一些小的糾紛只不過是一時情緒的宣泄而已。我開始打開心門,嘗試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少一些過多的焦慮,就這樣在慢慢地改變中,我度過了幸福的三年初中,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心頭也少了許多負擔。
這是一個陪伴我多年的美麗的錯誤。重視他人的看法無可厚非,在意他人的感受也情有可原,但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我們大可不必為了強行融入他人而過于糾結自己的言行,更不必因可能發生的矛盾而畏首畏尾。“如果人是樂觀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會增強抵抗力。”把他人想得樂觀一點,沒有人習慣討厭他人。誠實表明自己的意見,不要做虛偽的、活在自己灰蒙蒙世界里的人。唯其如此,成長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心中的世界才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