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鈞暢

我在與詩詞的一次次相遇中,感悟和書寫“中國故事”。
——題記
小學起,我就與古典詩詞結下不解之緣。從最初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后來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從簡單易懂的五言、七言絕句,到復雜精妙的宋詞、元曲。每每我誦讀詩詞時,腦海中便浮現出詩人寫作的生動景象。我與李白一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與杜甫一同去尋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武侯祠,與白居易一道為琵琶女和賣炭翁的悲慘身世而“滿座重聞皆掩泣”,與劉禹錫一處欣賞“湖光秋月兩相和”的洞庭湖景色……在與詩詞的相遇過程中,我感受到中華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體會到古樸典雅的“中國故事”。
初二時,我榮幸代表班級去參加年級“飛花令”比賽。賽前,我仔細梳理主題詞的范圍,搜集了大量詩句,撐一葉扁舟,遨游于書海之中,一遍遍地記憶。在賽場上,我沉著應對,與詩詞相遇,思緒穿越古今,接連背出了“花間一壺酒”“化作春泥更護花”“楓葉荻花秋瑟瑟”等一系列帶有“花”的詩句。這次“飛花令”比賽,我雖然沒有笑到最后,未能拔得頭籌,但在“賽詩”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詩一感悟,一詞一境界,體會了詩詞的無盡魅力,更領悟到了富有魅力與智慧的“中國故事”。
詩是中華文化之花,而因為熱愛,我也慢慢嘗試自己寫詩,用自己的創作,與古人交心,也與自己談心。詩詞字字都動情,句句是人生,我想效仿李白、蘇軾那樣在詩詞中快意人生,也想學似杜甫、辛棄疾那般地憂國憂民……提筆時,詩詞的故事與情感總是讓我心懷激蕩、熱血沸騰。每一次寫詩前,我都會想好主題,然后根據詞牌的平仄規律,仔細斟酌,通過不斷地咬文嚼字和冥思苦想,陸續寫出了《望海潮·愛國心》《采桑子·賀健兒》《天仙子·同奮戰》等詩詞,老師、家人和同學拊掌稱贊。在每次寫詩的過程中,素雅的紙墨清香溢心房,我仿佛化身為一名“詩詞傳承人”,蕩滌心靈洗凈鉛華,傳承著美好的詩詞文化,傳唱著我的真情實感和家國情懷。我想,這正是在書寫著屬于我的“中國故事”,飽含著詩詞韻味的“中國故事”。
“詩風清,詞韻華。”在詩詞中,我不斷學習與成長。剪一段悠悠的時光,沉醉在紙香濃郁的歲月里;捧一卷厚重的古書,沉醉在墨花綻放的字里行間。我將繼續努力,書寫出更多更美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