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青的《創業史》作為十七年文學的經典之作,展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發展進程。小說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除了塑造出郭振山、梁三老漢、姚士杰等典型人物之外,還生動呈現出徐改霞、趙素芳、劉淑良等女性在面臨社會主義改造時的情感轉變和人生抉擇。本文將以《創業史》為例,探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女性所面臨的新的生存困境和問題。
一、沉重的歷史債務
在柳青的《創業史》中,梁生寶的童養媳生在封建舊社會時期。她早早去世,而且與梁生寶之間沒有愛情可言。在這樣的艱苦年代,雖然她在梁三家中也得到一定的照顧,但這個可憐的姑娘從未擁有過自主權利,還沒等到新中國的陽光就已經結束了生命。而徐改霞、劉淑良、趙素芳可以說是幸運的,他們都還有生活得更好的機會,但她們由于不同家庭環境中封建文化思想觀念的差異,又有著不同的生存條件和狀態。
徐改霞從小被訂娃娃親,直到解放時期她看到改變命運的契機,便以年齡太小為由推脫了這門親事,而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則讓她找到了解除婚約的政策依據。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等一系列的政治運動,讓婦女也有機會參與到生產當中。徐改霞加入了女青年團,讓她有機會走出柿樹院,積極投進群眾運動的洪流之中。徐改霞在與梁生寶的戀愛問題上也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決定,她不愿意只是成為“莊稼院的好媳婦”[1]428,不想只是過著洗衣、做飯、生孩子的農家生活。所以在重要的人生選擇上,她最終選擇奔赴祖國的工業化戰線。
《婚姻法》的頒布,徹底改變了舊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婦女解放,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傳統觀念都會隨著法律的頒布而立刻有所改變。例如梁三老漢對徐改霞的態度就是鄙視的,在他眼里,二十一歲還沒出嫁的姑娘遲早會做出沒臉的事,徐改霞解除婚約的做法也讓他覺得這是沒良心的。在梁生寶的婚姻問題上,梁三認為只有像劉淑良這樣能夠專心持家過日子的才是好媳婦,是否會針線活也是他對女性的評價標準。大家都認為梁生寶“屋里有個賢良媳婦,小伙子好給農業社跑嘛”。[1]446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認為:“女性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2]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強調,“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3]359?!八辈⒉皇且怀錾褪桥?,性別是人在后天社會性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自我認知。趙素芳小的時候也是“可親可愛”[1]284,“聰明和機靈”[1]284,但因為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她卻沒有徐改霞和劉淑良那么幸運。在趙素芳小時候,爸爸被別人騙去吸大煙毀了家產,媽媽同別人相好,這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兒時的趙素芳看在眼里,也影響著她的觀念。“母親是人生第一個老師,是每個人最先崇拜的人。娘的心性和氣質,采取一切方式,進入兒女的意識中去?!盵1]285素芳媽媽拿“自己的榜樣”教她,受到母親價值觀的影響,她的覺悟沒能突破封建的桎梏。瞎老漢公公對她的過分管教也讓她無法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這樣封閉的生活環境中很難接受新思想的洗滌,最終形成自卑、軟弱的心性。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的大環境給予了女性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但具體環境下的人們仍然延續著舊的觀念。數千年封建男權社會下潛移默化的男女不平等思想和建國初期衰弱的國民經濟狀況,使得女性的生存條件仍然艱難,難以從中突破并獲得真正解放。而清除歷史遺留債務則需要構建新的道德體系,這場改造的持久戰也決定了婦女解放道路的漫長。
二、社會主義初期的愛情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拉開序幕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柳青的《創業史》就是對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展現。在《創業史》中,人物無不受到集體意識的規約。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服從政治的寫作策略下,對人物情感較為簡單粗暴的劃分和判斷: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是好的愛情,反之則應該摒棄。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忽略女性個體的情感體驗,從而也意味著對男權主體的認可與妥協。
“男女的‘人體構造的命運是迥然不同的。他們的精神和社會處境也不同?!盵3]482波伏瓦從男女人體構造的角度,說明了男女無論是在生理、社會還是心理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的處境。在人們眼里,女人應該要保持自己的貞操,如果做出不合法律不合規矩的事情會引起蔑視,引起人們強烈的責備。在趙素芳向公公提出要到姚士杰家去熬湯的時候,瞎眼老漢卻想的是:“姚士杰是有錢人,要臉!李翠娥和多少男人有,姚士杰光和李翠娥有,沒聽說人家跟旁的婦道不清楚喀!這就只怪李翠娥爛臟喀!……”[1]235周圍人更多鄙視素芳的不檢點,而缺少對姚士杰的控訴。趙素芳最后加入燈塔社,通過“生產”這一方式使她有了更廣闊的個人世界和社會空間,但仍要警惕其所具有的邊界和限度,作為女性的個體情感體驗應該得到重視,從而徹底地達到個人的自我認同。
柳青的《創業史》講述20世紀50年代初的合作化運動,其中展現的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私有制的革命,而這也潛移默化地體現在小說主要人物的感情走向方面。小說中,蛤蟆村的人們都很關心梁生寶的個人問題,希望他能夠有個賢良媳婦幫助他進行農業社的工作。因此,他和劉淑良的結合被認為是理想的,在他自己說來也是比和徐改霞更合適。還有其他人物譬如梁秀蘭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了功的志愿軍楊明山的愛情,即使梁秀蘭還未過門就搬進婆婆家里,與傳統倫理道德所要求的是相悖的,盡管他們也是包辦婚姻,但作者對這種情況仍然持肯定態度。而小說中郭振山對于要把徐改霞介紹給富農、小土地出租或者富裕中農家的男子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對方至少要是個有積極政治思想的團員,就連小說中對徐改霞在自身情感追求上的剖白也是說她想要和梁生寶一起搞互助合作,“對于改霞,搞對象既不是為了吃穿有人管,更不是為了生理上的需要。她是為了一種嶄新的愿望——兩口子共同創造社會主義”[1]185。一種簡單直接的社會主義愛情觀體現在他們當中,人物的愛情走向與合作化進程緊密連接,為合作化主題起到一種輔助作用。人物婚戀的政治化敘事方式體現在柳青的小說敘述中,同時也是現實女性可能面臨的困境,進一步體現女性個體情感體驗所做的讓步。
“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棄,而是自我肯定,那時,愛情對她和對他將一樣,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險?!盵3]868波伏瓦指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如此的狀態,如何對待“自我”是愛情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命題。柳青塑造人物形象更主要是為政治服務,而在宏觀的政治需求的支配下,女性個體的愛情體驗不斷讓步甚至被抽空,同時也是現實女性可能面臨的困境。
三、自我意識的覺醒之路
“對大多數女人來說,即使允許她獨立,愛情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道路?!盵3]840波伏瓦在此指出了愛情在女性生活中常常占據難以舍去的地位。小說中的幾位女性,她們雖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命運,但都希望能夠滿足自身精神和情感上的訴求,而徐改霞、趙素芳和劉淑良她們在情感訴求中的內容和方式又各有區別。她們都不可避免地在情感上碰壁,在自我意識的覺醒之路上面臨著重要的情感歸屬問題,而如何選擇也決定了她們是否能夠真正獲得精神解放。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們非但不鼓勵她奮斗,反而對她說,她只要聽之任之滑下去,就會到達極樂的天堂;當她發覺受到海市蜃樓的欺騙時,為時已晚;她的力量在這種冒險中已經消耗殆盡。”[3]840波伏瓦指出女性在面對愛情時,容易造成精神上的淪陷。趙素芳面對誘惑沒有任何抵抗能力,母親在她走上“斜坡”時,便是讓她“聽之任之”,姚士杰給她的溫暖也是名副其實的“海市蜃樓的欺騙”。她虛弱的內心導致她在選擇上出現偏差,進而迷失自我,難以達到自我覺醒。到《創業史》第二部,趙素芳得到救贖,她加入了燈塔社,經過“兩條道路的教育”、身邊人對她的關心,她終于感受到這個新社會的溫暖與包容。在否定了過去的身份認同后,燈塔社逐漸滿足趙素芳成為“情感上的孤獨者”后對新的關系和共同體的追求,填補了情感上的真空,踏上“娜拉出走”并尋找歸屬的道路。
徐改霞作為一個時代的新型女性,具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觀念,對待人生中的決定不再受到封建倫理綱常的束縛和逼迫?!敖夥藕蟮那嗄陥F員徐改霞,盡管是個鄉村閨女,她早已懂得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人生了?!盵1]183無論是對待愛情還是人生的其他選擇,別人只能影響但并不能替她決定。她對梁生寶的喜歡是單純的,是激烈而又克制的,也曾想過為他放棄一切??稍趯嶋H情況并沒有滿足她內心對愛的追求的時候,她沒有像趙素芳一樣通過他人來滿足這種訴求,而是永遠堅持自己的標準。
劉淑良實際是梁生寶的理想對象,徐改霞內心追求的生活方式和道路總有自己的獨立性,而梁生寶更心儀的則是像劉淑良這樣穩重的人。劉淑良也是個入了青年團的積極女性,一開始與高學歷的范洪信結了婚,但因為自己學歷低,和他很少有共同語言,感到兩人相處已經實在別扭的她毅然決然離婚,希望能夠和一個莊稼人情投意合地過一輩子。但她又不同于徐改霞,她不覺得在家做家務活是對女人的一種限制,她樂意做這樣的事情。情投意合才是劉淑良的最大訴求,即使范洪信是個人人羨慕的大學生,她也不愿意別扭地湊合著過一輩子。她厭惡女人的自卑,剛強而又大方的性格讓她能夠勇于向梁生寶展現她內心的喜歡。在他們兩人約著談敘時,“劉淑良注意聽著生寶的議論。這些話對她是這樣明白、親切,她立刻感覺到她和他在精神上比剛才更加近了一些”[1]677。梁生寶給她的“明白”的感覺,正是范洪信與她之間缺少的,也正是她追求的。
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向前邁進的環境下,人們在情感歸屬和自我實現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女性的自我意識常常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覺醒,而在突破了情感困境之后,“她們需要通過建立新式共同體,通過新式共同體中的情感關系,彌補與父母之家決裂所帶來的情感缺失”[4]27,新式女性的“歸屬”問題,是關注女性、考察女性情感的重要議題。
四、結語
當今社會中的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都不斷發展的新世紀中國,解放的空間越來越廣闊。但在現實生活和現有的文化和道德體系下,女性同男性的平等地位有待進一步發展。女性解放的道路是復雜而困難的,女性問題還需要獲得社會各方更多的關注與幫助,而新時代的思想與文化發展也給予了我們在女性進步道路上更大的信心與底氣。
作者簡介:韋凱悅(1997—),女,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注釋:
〔1〕柳青.創業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法]波伏瓦.第二性[M].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4〕杭蘇紅.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