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農業種植戶開始積極采用先進種植技術。然而,隨著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病蟲害問題也逐漸加重。為了實現農作物高產、優產,有必要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研究。筆者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同時,結合種植區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513;S565.1;S4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3-9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21
0 引言
我國農業種植規模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且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其中,大豆和玉米是我國重要農作物,也是最主要的糧油和飼料作物,更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因此,如何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豆與玉米爭地問題,相關技術人員提出一種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并使大豆與玉米和諧共生的新型種植模式,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該模式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安全得到保證,可降低我國對大豆等糧油原料的進口需求,同時還能解決當下可利用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問題。此外,還應做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的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從而促進大豆和玉米實現高產、優產。
1 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
1.1 科學選擇品種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要選擇適合該種植模式的大豆和玉米品種。采用復合型種植模式時,種植者需要綜合考量大豆和玉米的生長發育特點和要求,在此基礎上對種植的大豆和玉米進行合理搭配,以盡可能提高種植作物的產量[1]。不同品種的大豆和玉米有著不同的生長特點。種植者應在充分考慮種植地的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再根據種植管理技術水平來選擇種植品種,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進而提高產量。
1.2 合理控制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是影響大豆和玉米產量與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種植大豆和玉米進行時,要合理控制二者之間的播種距離。在確定玉米種植密度時,需要參考傳統的玉米種植模式;而大豆種植密度的選擇則需要考慮復合種植與單獨種植之間的差異,該種植模式下的大豆種植密度為單獨種植模式的80%左右。這是因為大豆具有喜光特性,且秧苗莖稈較低,這樣的種植密度能保證每棵大豆秧苗都被陽光照射到,從而加速大豆植株的光合作用。玉米植株要比大豆植株高,且根系更發達,因此需要為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更多的生長空間。
1.3 播種要點
在大豆和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下,應選擇地勢比較平坦、土質比較松軟的田地進行種植。在選擇好種植區域后,還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先對種子進行檢查,篩選出沒有磕碰和病蟲害的種子,再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完成上述準備工作后,就可進行大豆與玉米的復合種植工作。
1.4 田間管理
在大豆和玉米復合模式下,種植者需要加強苗期管理。在此期間,需要定時對幼苗生長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一旦發現緊急情況,需要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對大豆與玉米進行科學合理的肥水管理,并根據田間植株生長情況適時補肥。
2 病蟲害防控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防控技術的研究不全面
技術人員對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下病蟲害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大多根據經驗進行病蟲害防治。這會不可避免地影響病蟲害防治效果,從而對大豆和玉米的種植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業發展與進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提高大豆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就要加大對病蟲害防控技術的研究。
2.2 病蟲害防治體系不完善
在應用大豆和玉米復合種植模式時,部分種植者過多關注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忽略了對病蟲害的防治,許多種植區域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防治體系。
2.3 防控技術有待提升
在對大豆與玉米進行復合種植時,相關技術人員需要掌握完備的病蟲害防控技術。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往往通過使用一些不符合標準的化學藥劑來進行防控和治療[2],而過多使用化學藥劑會對大豆和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建立相應的防治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病蟲害防治技術。
3 大豆生產中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灰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灰斑病是大豆種植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病害。引發該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種植地的溫濕度變化過大是最重要的一個病因,會直接影響大豆的發病程度。灰斑病病原菌能通過水流進行傳播,還會通過風來感染其他秧苗。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及時觀察大豆的生長狀況,一旦在葉表面發現蛙眼狀的病斑,就要及時進行處理。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豆的生長發育,嚴重時還會導致大豆減產[3]。
農業防治措施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應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種植要求。在發現病癥的第一時間進行藥物治療,可將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灑在患病葉片上,噴藥的頻率控制在7 d/次。
3.2 蚜蟲及其防治措施
蚜蟲是大豆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害蟲,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大豆嫩葉、嫩芽中的汁液。一旦大豆葉片被蚜蟲侵害,會出現不規則的斑點,且隨著時間推移,病斑面積會越來越大。被蚜蟲侵害過的大豆會出現植株發育不良等情況,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對蚜蟲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藥物治療。對患病嚴重的大豆植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800~1 000倍液;對患病不嚴重的大豆植株,可利用誘蟲劑將蚜蟲聚集到一處,再進行統一消殺。
4 玉米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4.1 玉米螟蟲及其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玉米種植過程中常見的害蟲。玉米螟對玉米的危害主要是由其幼蟲造成的。玉米螟幼蟲會對玉米葉子造成破壞,后期還會進入玉米內部進行破壞。一般情況下,玉米在受到玉米螟侵害后,根莖會變得極為脆弱,很容易折斷,從而對玉米產量及品質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可用2.5%敵百蟲顆粒劑、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與細土按照1∶50的質量比混配成毒土,將混配后的土壤進行分裝,每份2 g,并將分裝好的混合物放入玉米葉心中,從而完成對玉米螟蟲的防治。
4.2 地老虎及其防治措施
地老虎又名土蠶、切根蟲等。地老虎幼蟲會對玉米產生危害,且不同生長階段的地老虎對玉米的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地老虎幼蟲發育到五齡到六齡期時,會出現啃食加快的情況,從而對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可將90%敵百蟲(0.5 kg)加入熱水化開,再加入5 L左右的清水,將混合好的毒水與炒好的油渣進行混合,以此來制作有毒的誘餌,從而吸引地老虎,并將其殺死。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夜晚投放誘餌。
5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大豆和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過程中易發生的病蟲害種類較多。技術人員應針對該種植模式下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病特點進行分析研究,遵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對種植區域內的病蟲害監測,掌握害蟲動向和病害發生的實時情況,做到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從而實現大豆和玉米的高產、優產[4]。
5.1 農業防治技術
大豆和玉米帶狀復合帶狀種植模式下的病蟲害農業防治措施包括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優化種植區域栽培管理技術、采用秸稈還田技術等。采用上述措施可增強農作物對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等。
在上述農業防治措施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方式是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能從根源上緩解大豆和玉米病蟲害危害嚴重的問題,從而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產量與品質。在種植期間,一定要及時清理田地中的雜草,破壞害蟲的寄居場所。在大豆和玉米成熟后,對土壤進行深翻,并及時進行秸稈還田處理,能有效降低來年種植區域內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5.2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是指通過一系列物理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通常是應用光、熱、溫濕度、超聲波等物理元素,配合簡單的工具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技術人員可在種植區域內放置誘蟲燈或對害蟲有吸引力的誘捕劑等吸引害蟲,等害蟲聚集到一處后,再用殺蟲劑進行統一消殺。此外,可根據害蟲的趨色性,將膠水涂抹在黃色板子上,將蟲子吸引過來,通過膠水的黏性將其固定住,再對其進行消殺[5]。
5.3 化學防治技術
在所有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中,化學防治是效果最快的一種方式,也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防治手段。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在種植前可用20.5%多菌靈·福美雙·甲維鹽懸浮種衣劑對大豆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可選用35 g/L咯菌·精甲霜懸浮種衣劑對玉米種子進行處理,能有效消除種子攜帶的病原菌,同時保護種子免受害蟲和其他病原菌的侵襲。處理后的種子在完全干燥后播種,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確保種苗能健康生長發育。如果種植區域遇到的病蟲害比較嚴重,可酌情增加藥物的使用頻率。
6 結束語
采用大豆和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不僅能減少對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土地使用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耕地土壤,能最大限度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業不斷發展與進步。進一步加強對該模式下的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為實現大豆和玉米的高產、優產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崔建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10):16-17.
[2]高云,楊會,蔣成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提升建議[J].農技服務,2023(8):67-70.[3]安萍,馮璟,潘國玲,等.大荔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控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3(2):36.
[4]張紅芳.成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及病蟲害防控技術[J].河北農機,2023(12):142-144.
[5]姜鸞乂,李令.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控措施[J].種子科技,2023(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