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安順屯堡文化系明代從中原、江南隨軍或經商到滇、黔的軍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遺存。歲月變遷,而安順一帶的屯堡人仍保留著明代先民的生活習俗,在民居、服飾、飲食、娛樂方式等方面都留有獨特的文化因子,這對研究西南片區遺留的漢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當地旅游發展影響深遠。文章對安順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及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主要從主導者、開發者、文化創造者三方面進行思考,淺析其相關性,以期探尋一種旅游業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環境效應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屯堡文化;保護傳承;旅游發展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67-03 中國圖書分類號:TU982 文章標識碼:A
安順屯堡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恪守著保護與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歷經600余年,屯堡文化形成了如今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為研究漢民族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源。1986年,安順龍宮鎮蔡官屯的地戲隊代表我國民間藝術團赴巴黎、馬德里參加國際藝術節,為屯堡文化旅游拉開了序幕[1]。但隨著大眾旅游方式及需求的不斷變化,當地旅游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被譽為“中國屯堡文化之鄉”的天龍屯堡是保存較完整的屯堡文化村落,其屯堡文化特征鮮明。因此,文章在探究屯堡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分析天龍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進而為保護屯堡文化與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建議。
1 安順屯堡文化遺產概述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按照存在形態可以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屯堡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建筑群,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地戲、節日、飲食、服飾、語言等。2005年12月,安順屯堡文化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1.1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屯堡文化中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石頭建筑具有鮮明的屯堡文化特征。天龍屯堡位于貴州省西部安順市平壩區,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臺山、龍眼山兩座山脈,取材方便。因此,屯堡人在建造民居、城墻、碉樓時以石料為主,木料為輔(圖1)。屯堡的街道、小巷皆以石塊鋪裝而成,就連日常生活中的碾、磨、水缸、缽等器物也多由石頭雕鑿而成[3]。如今,仍有居住在石房中、使用古老石具的屯堡人。
1.2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戲是屯堡民間的一種戲劇表演活動,表達了屯堡人對名士的贊揚和對祖先的緬懷。安順地戲顯著特點是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具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4]。地戲最令人驚嘆的不僅是其表演形式(圖2),更是戲曲背后所蘊含的內涵。地戲代表劇目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岳飛傳》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表達了屯堡人對英雄強烈的崇敬之意。
節日方面。屯堡的一年四季都熱鬧非凡,既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也有與農業耕作密切相關的開秧門、雷神會、秧苗會等節日。可謂“月月有活動,節節有演出,處處有亮點”。
飲食方面。古代,在環境封閉且隨時準備戰斗的情況下,食物的便捷性與儲存性尤為重要。當地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摻雜玉米和小麥。副食方面,當地人會制作臘肉、香腸、血豆腐、干豉豆、干腌菜等可以長久儲存的食物。
服飾方面。屯堡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風格,多為青色、藍色,且在衣袖、領口等處繡有流秀花紋的寬袍大袖衣。“頭上一個罩罩,耳上兩個吊吊,腰上一個掃掃,腳上一對翹翹”是對屯堡女性穿著特征的簡要概括。頭上的“罩罩”是指婦女頭上戴的發髻,發髻多為黑色發巾;耳上的“吊吊”即銀飾耳環;腰上的“掃掃”為婦女腰上所系的長至膝蓋的系扎,一般長為12尺(約4m),在腰上系四圈,寓意一年的十二個月與四季;腳上的“翹翹”即繡花鞋。
語言方面。屯堡方言蘊含深廣、特色鮮明,屬北方語言系,具有卷舌音較重、音調較高的特點。此外,“言旨話”是屯堡方言中一種獨特的言語形式,它在運用上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和封閉性。這種話語形式以人們熟知的四字格短語為材料,其中最末一字是說話人的意旨所在,但在說話時會被故意隱去,句子中出現的只是前面三個字。例如,屯堡人通常不說“等我先喝點水”,而說“等我先喝點青山綠”。“青山綠”在這里沒有任何實在的意義,只起到代表“水”這種符號性質的作用[5]。
2 屯堡文化與旅游現狀
2.1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2.1.1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天龍屯堡傳統建筑大都年久失修,輕則房子頂部開始滲水,重則墻體坍塌,僅留下了房屋的基礎結構(圖3)。此外,部分村民采用了與傳統建筑有別的建材與建造工藝代替原有的房屋結構,這種建造方式使得建筑“形似而非神似”(圖4)。還有部分村民采取“拆舊蓋新”的方式,在屯堡建筑群中修建了現代風格的房屋,使得屯堡新老建筑混搭,弱化了屯堡古建筑群的文化特征(圖5)。天龍屯堡聚落的建筑和街巷空間歷經了歲月洗禮,急需保護和修繕。
2.1.2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地戲主要通過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實現保護與傳承。天龍屯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多是老人和小孩,因此,地戲表演者大多為中老年人。只有當游客、學者前來參觀或考察時,或是當地開展文化活動時,地戲班子成員才會穿上長袍、戴上面具演出。此外,地戲的表演形式有所簡化,表演痕跡較重,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神圣性。在傳統工藝方面,俗稱“臉子”的地戲臉譜制作工藝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藝簡單的批量生產方式,這嚴重影響了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龍屯堡傳統的經濟模式發生了轉變,村民逐漸擺脫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選擇外出務工。在此過程中,天龍屯堡的傳統服飾及語言都受到了影響。首先,傳統復雜的服飾制作工藝逐步被現代工業所取代,加之受大量款式多樣、價格便宜的現代服飾的沖擊,傳統服飾的銷售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其次,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天龍屯堡的“言旨話”逐漸消失。總之,屯堡傳統文化、服飾及語言正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
2.2旅游發展現狀
文章通過梳理近六年安順市國慶假期旅游數據,發現安順市旅游業發展整體呈下滑趨勢。從2018年天龍屯堡國慶假期接待人次占比來看,其競爭能力較弱,加之受“空巢”現象及文化斷層等因素的影響,屯堡文化面臨著傳承危機,嚴重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首先,旅游業發展影響了傳統文化、風俗的保護與傳承。當地人摒棄部分傳統習俗適應現代社會及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卻未能處理好保護、傳承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使得許多文化符號逐漸消亡。其次,屯堡文化的各個要素之間相對孤立,文化要素與旅游業的融合創新力度不足,與外部旅游要素及其他文化要素也沒有進行有效融合,使得屯堡文化旅游的對外吸引力不斷被削弱,難以實現進一步推廣[6]。
3 屯堡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及要求,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將旅游與地方經濟、社會、環境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一種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環境效應相統一的發展路徑[7]。要想推動屯堡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就應從主導者、開發者、文化創造者出發,充分發揮出各自優勢,實現屯堡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目標,推動屯堡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
3.1利益相關者合作共贏
屯堡文化旅游的相關利益者主要有當地政府、旅游企業與屯堡群眾三類[8]。要想推動屯堡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這三類利益相關者應加強合作。一是政府層面,當地政府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開發屯堡文化旅游資源,推行屯堡文化旅游可行性政策,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二是旅游企業層面,旅游企業不能照搬照抄其他景點的運營方式,而應與政府聯合,考慮當地群眾的意愿,創新制定適合當地的旅游發展模式,并鼓勵當地群眾參與其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群眾層面,屯堡人應樹立主人翁意識,努力保護與傳承屯堡文化。只有利益主體互相協作,才能促進屯堡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提高屯堡文化旅游經濟效益,實現利益相關者合作共贏。
3.2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深度挖掘特色屯堡文化資源,有利于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如古建筑,應加強對其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一是保留其原有形態,以便大眾了解學習。二是根據建筑情況,適度進行民宿旅游項目開發等。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方面可通過政府、旅游企業進行宣傳,開展大型民俗表演活動,提升民俗文化的知名度;特色飲食方面可在旅游區內開設特色農家樂、小吃店等,還可將飲食包裝為特色旅游產品進行銷售,帶動旅游經濟發展,打造獨有的文化品牌;服飾語言方面應依靠屯堡人進行傳承與發展,只有屯堡人積極參與到文化保護與傳承中,才能使屯堡服飾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
3.3注重旅游環境保護
要想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加大對旅游環境的保護力度。旅游環境可分為文化旅游環境、生態旅游環境等。一是文化旅游環境,屯堡文化是當地旅游發展的靈魂,在開發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其原真性,注重各類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系與差異,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及其特色,突出當地文化旅游環境的獨特性,提升吸引力。二是生態旅游環境,環境建設是提升旅游地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徑。應加強對生態旅游景區、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打造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推動旅游可持續發展。
4 結束語
安順屯堡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保護與傳承、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旅游業與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關系。屯堡文化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是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必然要求,也是屯堡文化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文章通過對安順天龍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旅游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從政府、企業、群眾出發,提出了屯堡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期使游客在感受和體驗安順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剛.貴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及破解——以安順天龍屯堡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4(08):116-118.
[2]安順市人民政府.2019年安順市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統計一覽表[EB/OL].(2019-10-30)[2024-02-20].https://www.anshun.gov.cn/zwgk/zdlyxx/whly/wh/201911/t20191108_11035207.html.
[3]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1(04):68-78.
[4]平壩區人民政府.地戲[EB/OL].(2023-06-07)[2024-02-20].https://www.pingba.gov.cn/syqt/tpdx/202306/t20230607_80100225.html.
[5]袁本良.安順話中的 “展言旨”[N].安順日報,2014-08-01(7).
[6]沈士明,董燁,郭劍英.基于文化基因理論的貴州屯堡旅游活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1(05):88-92.
[7]李秋雨.中國旅游業經濟效應的時空分析與協調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8]殷小燕.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河南省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20(1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