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自治區作為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其數字化農業也開始嶄露頭角。文章以科學視角探討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面臨的挑戰,分析其在提高生產效益、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民增收等方面的潛力,并通過深入探討數字鴻溝、數據隱私、技術標準等問題,以期為未來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數字化農業;可持續性;數字鴻溝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197-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8 文章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三農”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現數字技術對農業“降本、提質、增效”。數字化農業是當代農業領域的一項革命性進展,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全球農業生產領域的前沿。內蒙古自治區農牧資源豐富,地理環境獨特,其數字化農業的發展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數字化農業作為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為內蒙古的農業生產、資源管理、農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1 內蒙古農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總土地面積118.3萬km2,占全國的1/8,內蒙古現有867萬hm2基本農田,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49.13萬hm2[2]。根據地質構造和地貌特征,內蒙古地區可以劃分為內蒙古高原、大興安嶺山地丘陵、陰山山地丘陵、鄂爾多斯高原、松遼平原、河套平原六個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農業資源十分豐富,但資源分布不均衡,平原和灘川地區有利于發展種植業,大部分地區適宜發展林業和畜牧業。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高粱、莜麥、蕎麥等。內蒙古自治區因其豐富的農牧資源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具有獨特的數字化農業發展前景。然而,發展數字化農業需要克服多重挑戰。同時,數字化農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也為內蒙古地區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這將為未來的研究和政策制定產生深遠影響。
2 國內農業數字化發展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數字化農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數字化農業的影響機理、農業數字化轉型、實施路徑、經濟效益等方面。殷浩棟、霍鵬(2020)等從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的現實表征出發,分析了影響機理和突出問題,并提出了我國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建議[3]。劉海啟(2019)通過精準農業發展的實踐總結與理論評價,提出了加快精準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及其措施[4]。夏杰長、孫曉(2023)通過衡量農業強國標準與國際標準,提出了數字化助推農業強國的作用機理和具體路徑[5]。王月、程景民(2021)通過研究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發展,降低了農業采購、生產、經營、營銷等環節的交易成本[6]。張世貴、許玉久等(2023)通過分析農業農村數字化暢通城鄉產品循環的作用機理和農業農村數字化暢通城鄉要素循環的作用機理,提出了農業農村數字化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政策建議[7]。
文章深入探討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的機遇與挑戰,旨在讓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對其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首先,詳細分析數字化農業在內蒙古地區的機遇,特別關注其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潛力。其次,深入研究數字化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包括數字鴻溝、數據隱私與安全以及技術標準化等問題。通過進行全面分析,為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的發展路徑和決策提供有益啟示,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3 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發展的作用機理
3.1廣泛應用數字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具有顯著作用。農業傳感器被用于監測土壤濕度、氣溫以及作物的生長狀態,為精確的農業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從而優化了農業活動。此外,大規模的數據分析為農業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有助于農民深入了解市場需求、作物生長趨勢及資源利用情況,進而作出最佳的決策。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工作人員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流程,預測疾病和害蟲,同時制訂更加精確的灌溉計劃。
3.2應用決策支持系統,優化農業決策
可以應用決策支持系統分析市場趨勢和消費者需求,為農民提供有針對性的市場定價建議,協助農民在最佳的市場時機合理銷售農產品。決策支持系統可以監測作物生長情況,對作物施肥、灌溉以及進行病蟲害管理等,從而提升產量和產品質量。利用決策支持系統可以進行精細化資源管理,高效利用水資源和肥料,減少資源浪費。利用決策支持系統還可以進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提高交付效率,保障農產品的交付時間和質量。
3.3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確保農產品來源和質量具備較高的可信度。同時,農業傳感器和檢測技術可以用于監測農產品的質量,保障高品質農產品的供應。此外,大數據分析能夠快速識別出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效減少食品召回和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進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的食品。
4 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面臨的挑戰
4.1帶來的機遇
4.1.1提高生產效益
內蒙古在發展數字化農業的過程中引入了精準農業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設備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減少了資源浪費,如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同時,精準農業技術還有助于實施智能農業,有利于選擇作物和畜牧品種,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數字化農業促進了信息和數據的交流與共享,使農民能夠更好地進行協作。合作社和農民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共享農業數據,交流實踐成果,提高農業管理水平。這種協作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使農民更好地了解市場定價,有效提高自身的判斷力。
4.1.2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
數字化農業通過規劃土地利用方式和監測土壤質量的方式來優化土地。對于種植業而言,農民可以根據土壤特性和農作物需求實現精準施肥和種植,以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和降低污染風險,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對于農牧業而言,數字化合作社和農民通過對草場資源進行數字化監測,了解草地的生長情況和質量,進而實現對畜牧資源的管理,有效防止過度放牧和草場退化,保護生態平衡和草原資源的可持續性。
4.1.3促進農民增收
數字化農業引入了在線銷售平臺和電子商務渠道,使農民能夠拓寬產品的市場渠道。一般來說,內蒙古農產品供應局限于本地市場,而數字化農業可以將產品銷售到全國乃至國際市場。這有利于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數字化農業的應用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價值。通過數據驅動的精細管理和農業技術的應用,內蒙古的農產品和畜牧品種逐漸實現了升級。
4.2面臨的挑戰
4.2.1出現數字鴻溝
內蒙古數字化農業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數字鴻溝明顯。內蒙古自治區廣袤的面積加劇了數字化農業的發展不均衡,出現了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帶利用數字技術的時間較早,最先實現數字化農業的高度普及和發展。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充足的技術支持和便捷的市場渠道促進了數字化農業的快速推廣。偏遠農村地區和牧區則由于缺乏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培訓而發展遲緩,城鄉差距不斷拉大。
4.2.2數據隱私和安全
數字化農業依賴大量的農業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農田管理、動物健康等信息。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成為數字化農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嚴格的數據保護機制和標準。隨著數字化農業的快速發展,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數據安全的風險。首先,農業數據中包含個體農戶和農業從業者的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銀行賬戶信息以及土地和產量數據等。這些數據的泄露可能導致身份盜用、金融欺詐等惡意行為的產生,會對個人的財產和聲譽構成嚴重威脅。其次,農田管理、動物健康和農產品質量等數據可能會成為競爭對手或不法分子的目標,使不正當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最后,不當的數據共享或泄露還可能導致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方面的問題,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和農產品的市場聲譽,進一步加劇數據安全風險。
4.2.3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
數字化農業的發展涉及多個環節,包括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決策支持等。不同供應商和廠商推出的數字化農業解決方案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技術標準和協議,這可能會導致系統之間出現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問題。兼容性問題表現為不同的數字化農業系統難以無縫集成和協同工作,而互操作性問題則表現為系統之間無法有效交換和共享數據。因此,農業從業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確保不同系統之間能夠協調工作,這給內蒙古發展數字化農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還不利于數字化農業系統的廣泛應用。
數字化農業的核心依賴大規模的數據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土壤質量、氣象數據、農作物生長情況等,這對于科學化的農業管理和決策至關重要。然而,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同的數字化農業系統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數據格式和采集方法,導致數據在一致性和可信度方面存在問題。數據一致性的缺失可能導致信息不匹配和混亂,影響農業決策的準確性。此外,數據的可信度也會受到技術標準和數據采集方法的影響,但數據的一致性和可信度對于科學決策和管理至關重要,不準確或不可信的數據可能導致決策者作出錯誤的決策或造成資源浪費。
5 內蒙古農業數字化的發展對策
5.1完善基礎設施和進行農業數字化技術培訓
數字化農業依賴先進的基礎設施。政府應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農業數字化研發,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數據產權。加強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寬帶全網絡覆蓋,建設農業數據中心和信息服務平臺,提供數據存儲和分析服務。開展農業數字化相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提升農民的數字技能。在高校或教育機構設置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農業數字化領域的專業人才。
5.2完善數據隱私安全
首先,政府應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來保護農業數據的安全,明確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共享規則,加強對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的保護。其次,數字農業系統需要采用安全系數較高的技術,包括數據加密、網絡安全和訪問控制等,以降低黑客攻擊和數據泄露的風險,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監督數字農業系統的數據處理和安全措施實施,確保其符合數據保護標準和法規。最后,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其數據安全意識,使其能夠主動采取相關措施保護數據安全,這也是解決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的重要步驟。這些舉措有助于確保數字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個人隱私和農民的利益。
5.3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
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有助于解決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問題,確保不同數字化農業系統能夠有效協同,降低系統集成和維護成本。此外,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有利于提高數據的一致性和可信度,提高農業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可以推動內蒙古數字化農業領域的創新和提高其競爭力,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想推動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發展,就需要重視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以推動行業朝著更加協同、高效和創新的方向發展。
6 結論
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發展雖然迎來許多機遇,但是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將科學研究和政策支持有效結合起來,可以充分釋放數字化農業的潛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帶動農民增收。因此,相關部門應認識到內蒙古數字化農業發展面臨的數字鴻溝、數據隱私以及技術標準等一系列問題,要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確保內蒙古數字化農業能夠持續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2-04].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內蒙古高標準農田面積達5237萬畝[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03):9.
[3]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0(12):48-56.
[4]劉海啟.以精準農業驅動農業現代化加速現代農業數字化轉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01):1-6+73.
[5]夏杰長,孫曉.數字化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的作用機理與實施路徑[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6(01):140-149.
[6]王月,程景民.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與農戶經濟效益[J].社會科學,2021(08):80-90.
[7]張世貴,許玉久,秦國偉.農業農村數字化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作用機理與政策建議[J].改革,2023(07):1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