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全方位解析我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現狀,文章以2012—2022年間的CNKI期刊數據庫作為檢索源,檢索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相關文獻,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研究近10年來我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的熱點和趨勢。研究發現,該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村落”“保護”“保護發展”“發展”“鄉村振興”等5個重要領域。分析我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現狀,為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理論與創新方法、優化研究內容、加強實踐運用等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傳統村落;CiteSpace;可視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14-03 中國圖書分類號:G353.1;TU982.29 文章標識碼:A
我國要把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作為鄉村振興的一件大事來抓[1]。不同時期,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狀況不同,取得的成果不同。加之,利用閱讀、歸納等方法對海量文獻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主觀性。因此,文章依托現代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CiteSpace軟件,對過去10年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相關文獻的發文數量、發文期刊、發文單位及作者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有效路徑。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文章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國知網),在數據庫中以“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為主題進行精細檢索,檢索年份為2012—2022年,檢索時間為2023年6月19日,檢索出文章1378篇。為保證文獻研究更加科學合理,筆者對檢索結果進行了多次檢查、整理,剔除了期刊會議、報紙以及其他不相關的數據,最終得到1174篇適用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可視化分析的文章。
1.2研究方法
文章使用目前文獻數字化分析常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軟件,版本為CiteSpace 6.2.R2.(64-bit)。筆者通過在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檢索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相關文獻,并下載數據,在此基礎上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進行關鍵詞共現、關鍵詞突變、機構合作網絡等可視化分析,以此獲取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
2 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2.1發文數量分析
發文量體現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的活躍程度。對知網2012—2022年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文獻進行逐年量化統計,可以了解到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趨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2—2014年為緩慢增長期;第二階段,2014—2017年為快速增長期;第三階段,2018—2022年為波動期。
2.2發文期刊分析
通過對發文刊物進行統計,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領域包括建筑、高校、城市規劃等方面進行分析,充分顯示了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研究多學科、跨學科的發展態勢。
其中,《小城鎮建設》《建筑與文化》《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發文數量排名前四的期刊。目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話題。然而,在目前發表的眾多相關論文中,核心期刊的數量相對較少。數據顯示,排名前十的發文期刊中,僅有一個為核心期刊。盡管各地區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成果紛紛涌現,但核心期刊的比例仍然較低。
2.3發文機構與研究者分析
通過CiteSpace對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機構雖多,但相互之間的合作較少。參與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的機構以高校和一些城市設計規劃院為主[2]。西安科技大學從2016年開始致力于研究該領域,并逐漸發展為該領域的核心力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該領域的影響力較大,但與其他發文機構的合作還有待加強。此外,如北京建筑大學、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與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等形成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力量。這說明,相關研究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機構的重視,相關研究也逐漸向著團隊合作的趨勢發展,但目前機構之間的交叉協同合作仍有上升的空間,因此加強不同機構之間的交叉協同合作,可以探索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方向。
通過對樣本數據進行CiteSpace分析可以發現,2012—2022年,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者較多,但是從研究者之間的關聯性來看,2012—2018年,相關研究者大都獨立開展研究,研究者之間的關聯性較弱;2019—2022年,研究者之間的聯系增加,關聯性增強。
3.研究熱點可視化
3.1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的高度總結,為了解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相關點,對該領域的關鍵詞進行分析是一項重要任務。CiteSpace共現圖譜中節點越大,圈內連接點數量也會越多,即越能體現出關鍵詞出現頻率[3]。運用CiteSpace軟件對2012—2022年出現最多的6個關鍵詞進行計算,共生成了14個共現關鍵詞、487條連接線且連接密度為0.008 5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1)。關鍵字之間邏輯清晰,輻射出以關鍵字為中心的熱點。結合《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數據,截至2023年,貴州有757個傳統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4]。貴州傳統村落分布在全省各個地區,但成片的傳統村落大多分布在黔東南、黔東北和中部地區,黔南和貴陽地區分布較少。貴州傳統村落數量位于全國第二,是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點區域。圖譜中的“傳統村落”圓圈最大,其次為“保護”“保護發展”“發展”“鄉村振興”等相關的關鍵詞(如圖1)。貴州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擁有復雜多樣的地理特征,因而圍繞龐大的貴州傳統村落形成了具有針對性和特殊性的研究體系[5]。
3.2關鍵詞聚類
共現時間圖是把同一類文獻置于同一水平線上,用來表征某一研究領域文獻的時間范疇,它把相同時間點進行聚合,能夠反映出時間尺度上的全局關聯共現現象[6]。2012—2022年,傳統村落的研究內容呈現出一種相關關系,團隊以共現圖的形式將其反映出來(如圖2)。課題團隊擬利用CiteSpace將相關關系較近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并構建關鍵詞聚類可視化圖譜[7](如圖3)。在此基礎上,結合聚類結果,找到了10個關鍵詞聚類的熱點區域。聚類的序號越大,說明聚類的分類范圍就越小。
通過對傳統村落研究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詞語間的連接密度越大,則其顯性特性越豐富。這說明傳統村落被多個研究領域的學者所關注,具有較高的學科交叉性,表明本課題的研究趨向于多個學科的交叉[8]。2012—2015年,傳統村落的研究主題和領域呈現延展性,除了包括#0傳統村落的研究外,還涉及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1保護和#2保護發展)的研究。2015年之后,研究呈現出向著傳統村落振興與旅游方向發展的趨勢(#3鄉村振興和#5鄉村旅游)。通過對10個聚類主題進行兩次梳理與總結,將傳統村落的研究重點歸納為聚落特點、保護與發展、鄉村振興三個方向。由此可見,各學科對傳統村落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傳承和發展方面。因此,傳統村落保護一直是研究的核心議題[9]。
3.3研究前沿與趨勢
關鍵詞突現性表示在短期內某一變量的值發生巨大變化,當一個突現性強的關鍵詞出現,表明在這一時期有研究者發現了新的研究領域或研究視角,并呈現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0]。通過CiteSpace對突現詞進行檢測,得到突現詞率權值和時間年限,排列并分析出25個突變率較高的關鍵詞突變圖譜(如圖4),反映出了從2012—2022年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熱點。其中,突現度排名前十的依次是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城鎮化、建設部、策略、規劃策略、地域文化、文化生態、價值分析、文化傳承。從時間順序來看,2012—2015年的突現詞為古村落、城鎮化、建設部、村落空間、價值分析、傳統文化、鄉村發展、互聯網,其中“城鎮化”的突現率最高,達到2.9;2016—2019年的突現詞為規劃策略、鄉土景觀、傳統民居、旅游、傳承、保護規劃、文化傳承、公共空間、鄉村振興、遺產保護,其中“鄉村振興”的突現率最高,達到9.92;2020—2021年的突現詞為策略、地域文化、三生空間、鄉村旅游、文化生態、協同發展、創新發展,其中“鄉村旅游”的突現率最高,達到4.29。
4 結論
文章以2012—2022年CNKI期刊的數據庫為基礎,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主題進行檢索和分析,從文獻計量和熱點可視化兩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從發文數量來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發文量在2012—2017年持續增長,但在2018—2022年出現了波動下降。從發文期刊來看,學界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注度呈上升趨勢,但發文期刊中核心期刊較少。發文機構以高校及設計院為主,影響力較大的是西安科技大學,但機構之間的合作關聯度低,研究者之間的聯系也較少。通過對關鍵詞圖譜進行分析,發現傳統村落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的重點關鍵詞,其次是保護、保護發展、發展、鄉村振興等。對關鍵詞聚類進行分析,圖譜共形成了10個聚類主題,通過對10個聚類主題進行兩次梳理與總結,將傳統村落的研究重點歸納為聚落特點、保護與發展、鄉村振興三個方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學界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研究也在不斷升溫。一方面,這說明該領域的研究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各個地區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保護與發展路徑;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不斷致力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為未來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2]陳豫川.基于Citespace的貴州省傳統村落研究可視化分析[J].重慶建筑,2022,21(04):14-18.
[3]李師龍,朱海燕.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36(02):97-99.
[4]范賢坤.鄉村振興視域下村鎮規劃中傳統文化和古建筑保護現狀調查:基于貴州省29個村落的調查[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2:5-6.
[5]肖羅,魏春雨.基于CSSCI的中國鄉村聚落形態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經濟地理,2021,41(04):148-157.
[6]高峰,羅樂,朱玉清,等.基于CiteSpace的徽州古建筑研究現狀的可視化圖譜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1,38(06):74-79.
[7]王丹,高慧靈,李卓霖,等.福建省傳統村落研究進展[J].湖北林業科技,2018,47(06):46-52.
[8]宋麗美,徐峰,鄧源,等.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綜述[J].華中建筑,2020,38(02):94-98.
[9]李曉蘭.新時期貴州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與傳承[J].理論與當代,2016(01):47-49.
[10]安傳艷,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國鄉村旅游研究特征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09):118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