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縣域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趨勢之一。在縣域城鎮化進程中,返回至縣域的青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青年的返鄉動機與生活狀態是縣域發展的真實反映。文章首先通過社會建構論視角下敘事導向探究模型,對返回至縣域的青年進行深度敘事訪談,借助推拉理論分析返回至縣域的青年的基本追求;其次根據返回至縣域的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滿足程度,總結出樂觀型、滿足型、矛盾型和厭倦型四種類型的縣域生活敘事,以呈現返回至縣域的青年的生活方式;最后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返鄉動機;青年就業;縣域城鎮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23-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F299.2 文章標識碼:A
2021年,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縣域城鎮化作為銜接農村與城市的關鍵樞紐,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因此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開拓新的投資消費空間,形成乘數效應和良性循環。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縣城經濟管理權限小,統籌資源能力有限,強化人才、資金、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對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至關重要[1]。這也進一步凸顯了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在我國城鎮化戰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梳理相關文獻發現,返鄉青年群體以農民工和大學生為主。對于返鄉農民工而言,孟憲范認為農民工群體負載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雙重因子,也向農村注入全新的工業文明因子[2];謝勇和周潤希認為農民工返鄉后會出現明顯的就業分化現象,同時存在著務農、失業、受雇于人和自我雇傭等多種不同的就業形式[3];周倫府認為“80后”農民工返鄉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的回流,“返鄉”使得他們走進一個被農村與城市雙重邊緣化的境地,“城市排斥”與“鄉土認同排斥”的雙重排斥感充斥著他們的生活與認知世界,在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社區體驗過程中,他們以一種“策略性適應”的實踐邏輯實現社區的融入[4]。對于返鄉大學生而言,郭陽認為選擇返鄉的青年注定背負著多重責任與多方期盼[5];孫漁珽認為剛返鄉的大學生大都對農村的環境不滿意,缺乏歸屬感,心理融入困難[6]。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近年來,在大城市生活壓力和家鄉政策吸引下,部分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陸續返鄉,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動趨勢逐漸凸顯。文章通過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的敘事導向探究模型,對返回至縣域的青年進行深度敘事訪談,并對其返鄉動機與縣域生活進行敘事性詮釋,嘗試通過多元敘事歸納出縣域青年返鄉敘事的不同生活形態與典型特征,探究青年返鄉后的生活實踐,進而展現出縣域發展的真實面貌,總結當下縣域城鎮化發展的經驗,為返鄉青年融入縣域社會作出貢獻。
1 研究過程
王成龍和武曉偉將小鎮返鄉青年界定為:有過在一、二線大城市生活的經歷,返回縣城及建制鎮定居的18—35歲的青年[7]。葛忠明在《敘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中提出,討論敘事分析這一質性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分析其背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并發現該種方法與其他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8]。本研究采用以敘事分析為主的質性研究方法,對曾經在一、二線城市工作或學習,現已返回L市縣城、鄉鎮或農村生活且滿足一年以上的10位青年進行調查。通過滾雪球抽樣的方式確定研究對象,并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取相關資料。訪談對象的年齡在24—34歲,本研究圍繞其流動經歷對其進行了訪談,訪談時長控制在0.5—2小時。為了保證收集資料的完整性,應確保訪談對象敘述的內容得以完整保留,并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致的梳理和解讀。
2 縣域青年的返鄉實踐
2.1返鄉動機
成家和立業自古以來便是青年的兩大人生目標。在當今社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多青年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城市追尋夢想。然而,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縣域經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選擇返鄉。從表面來看,城市的生存壓力是推動青年返鄉的一大動力,但實際上鄉土情懷才是青年返鄉的精神內核和深層動力。
大城市的“推”力主要源自住房和工作的巨大壓力。對于許多漂泊在外的縣域青年來說,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尤其是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如租房、飲食等;加之其正處于事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收入不高但需要承擔昂貴的房租。在這種情況下,外來的青年不僅需要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還需要在金錢上精打細算,“你想在北京發達地區(安定)下來很難的,你在北京房子都很難買得起(A10)”。城市人才濟濟,工作競爭壓力大,“在廣州9年干的是電子廠的流水線,工資不夠用(A09)”。盡管城市的生活方式多樣,但青年的大部分時間仍然被工作占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們發現自己周圍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自己一個人待在濟南太孤獨了,沒有歸屬感(A05)”。長時間的情感內耗會對青年的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我在成都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的原因,我本身就是屬于比較敏感的體質,很容易失眠。我在成都有確診過一些病,如躁郁癥,還會失眠、焦慮(A07)”。
從訪談資料中可以發現,前往大城市對于許多青年來說更像是一段人生歷程,而非他們最終的歸宿。他們選擇到大城市求學或工作,更多是為了體驗大城市的繁華生活,給自己一個躍升的機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和資源。然而,當談及長期規劃時,他們往往更傾向于回到家鄉。這除了是因為當下大城市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生活壓力,縣域本身的吸引力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縣域的拉動力源自其獨特的情感紐帶和生活節奏。一方面,縣域承載著難以割舍的鄉土情懷和文化記憶。對于許多青年而言,家鄉的小鎮舊景、風土人情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他們選擇返鄉時,這些記憶和情感成為他們的動力源泉,讓他們對家鄉充滿熟悉感和歸屬感。“就還是覺得,離家近一點,離父母也近,然后離家里的人也近,會覺得這個環境比較熟悉(A04)”。父母是青年選擇返鄉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時間的外出經歷讓青年飽受與父母親人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在老家的話,你整個人都是更有底氣了的。我覺得就最大的底氣是父母,就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話會很有安全感,心里很踏實(A07)”。另一方面,縣域的生活節奏也是吸引青年返鄉的重要因素,“回鄉之后生活節奏變慢了,壓力比大城市要小,慢節奏的生活比較愜意(A05)”;同時,對于許多青年人來說,回到縣域可以減輕住房壓力,提高生活質量,“就像現在的話,我就可以在自己家里住(A04)”。此外,縣域對人才的需求尤為強烈,為了鼓勵優秀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并落地實施,“通過選調生這個渠道,然后又因為成績比較合適回到了家鄉(A01)”。
2.2返鄉生活
返回縣域的青年的生活狀態大多安穩、平淡。他們在描述自己的返鄉生活時,常常提到自己是從大城市的緊張、高壓生活中“逃離”出來的,這種閑適的生活如一汪甘泉,讓他們感到欣喜。然而,由于縣域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條件相較于大城市較為落后,青年的返鄉生活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根據他們敘述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滿足程度,可以將縣域返鄉青年的生活劃分為四種敘事類型。
第一種是滿足型,即其返鄉后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滿足程度較高。該類人群的畫像特點鮮明,具體如下。首先,滿足型返鄉青年情感色彩豐富,心懷故鄉。當家鄉招納人才時,他們渴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其次,滿足型返鄉青年外出經歷以求學和學習經驗為主,并將所學所得應用于家鄉的建設中。最后,滿足型返鄉青年就業較為順利,且工作崗位在縣域的社會地位較高,以體制內工作為主。
第二種是樂觀型,即其返鄉后的物質生活滿足程度不高,但精神生活滿足程度較高。該類人群的畫像特點如下。首先,他們的返鄉動機多是被動的。大城市的快節奏、高壓環境以及競爭激烈的職場,讓這部分青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們開始渴望逃離這種壓抑的生活狀態,尋找一個更加舒適和寧靜的環境。其次,長時間的漂泊生活使他們珍惜當下的閑適生活,回到家鄉后,他們被熟悉的記憶場景所包圍,更享受在地化發展的鄉村旅游帶來的樂趣。最后,與父母相處,尋找曾經的美好回憶也有助于他們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生活。
第三種是矛盾型,即其返鄉后的物質生活滿足程度較高,但精神生活滿足程度不高。該群體的畫像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他們在都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并不強烈。其次,他們的文化水平較高,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最后,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實踐意識,不受傳統觀念和他人眼光的束縛,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生活方式。
第四種是厭倦型,即其返鄉后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滿足程度都不高。該群體的畫像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他們自幼生長在縣域,文化水平不高,外出打工或求學的主要目的是賺錢。其次,返鄉后的職業困境也是導致他們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滿意度較低的重要原因。最后,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情感,尋求自我價值認同,這也使得他們在面對現實生活困境時,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無助。
3 問題與對策
3.1現存問題
文章通過對10位返回縣域的青年的返鄉動機與返鄉生活進行總結,認為當前縣域與大城市差距逐步縮小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第一,消費商品的種類增多。隨著互聯網和短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豐富的商品和新穎的營銷模式開始廣泛進入縣域市場,進而帶動了文化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二,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政策支持和產業轉移為縣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也為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創造了良好條件。
但是,縣域的發展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縣域缺少多樣化的文娛活動,缺乏生機與活力。同時,由于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縣域的文化活動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思想觀念滯后,縣域居民的思想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較為保守,缺乏開放性和創新性。第三,縣域發展進程緩慢,基礎建設落后、就業崗位單一、青年人才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
3.2應對策略
政府及社會各界主體應齊心協力,穩步推進縣域現代化發展。
第一,豐富文娛活動。政府應加大對文娛活動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定期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居民則可以通過互聯網,自發開展線上線下多種活動。
第二,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縣域教育水平。居民則應自覺踐行文明行為,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第三,合理規劃經濟發展。政府應制訂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規劃,充分利用縣域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居民應積極創新創業,參與縣域經濟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4 結論與討論
文章結合縣域城鎮化進程中返鄉青年的自我敘事,深入探究他們的返鄉動力、生活狀態以及對縣域發展的影響。青年情感需要作為其返鄉的主要動力,體現了他們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和歸屬感。然而,縣域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相對落后的現實使得返鄉青年的生活狀態面臨物質與情感滿足“顧此失彼”的困境。同時,縣域城鎮化正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優勢不足也是影響返鄉青年留居意愿的重要因素。
總之,返鄉青年在縣域城鎮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相關部門應關注他們的需求和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推動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EB/OL].(2022-05-06)[2024-02-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06/content_5688895.htm.
[2]孟憲范.回流農民工的變化——基于對返鄉打工妹的考察[J].江蘇社會科學,2010(03):85-92.
[3]謝勇,周潤希.農民工的返鄉行為及其就業分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2):92-101+3.
[4]周倫府.熟悉中的陌生:一位80后返鄉農民工的社區體驗[J].青年研究,2009(05):1-15+94.
[5]郭陽.小鎮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耦合邏輯與理想偏差——基于皖西南K鎮的實證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21(07):119-128.
[6]孫漁珽.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社會融入問題探析[J].農業經濟,2018(07):110-112.
[7]王成龍,武曉偉.傳統與變革:小鎮返鄉青年的文化與社會融入[J].中國青年研究,2019(11):22-28.
[8]葛忠明.敘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