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村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維系中華兒女文化認同的紐帶,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汕尾古村落遺址保存完好、生態資源豐富、文化旅游發展前景廣闊,但也存在空心化、同質化、保護工作滯后等問題。文章結合汕尾古村落的現狀,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議,以期煥發汕尾古村落的生機。
關鍵詞:汕尾;古村落;再生性設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3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G249.27;D422.61 文章標識碼:A
2012年,我國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制度,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截至2023年7月,我國共有8 155個傳統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1]。這些村落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2]。因此,應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與傳承力度,保留歷史記憶,促進文化傳承,充分發揮古村落的巨大潛力與價值,進而推進鄉村振興。
古村落類型眾多,數量豐富,學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能給出統一的定義,但“古村落”這一名稱在社會活動、新聞報道、學術研究中得到了普遍認同。古村落與傳統村落雖然在概念上相近,但古村落更強調歷史的久遠和傳統風貌的完整。古村落形成較早,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思想、經濟、科學和藝術價值。汕尾古村落是汕尾地區的文化瑰寶,大多在民國前修建而成,有著古樸的建筑風貌與獨特的文化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1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古村落
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提出了“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措施,傳遞出了強烈的重農強農信號[3]。這對今后一段時期的“三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強調應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關注農業發展、鄉村建設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的工作。在保護古村落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資源,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可以為古村落帶來新生機。與此同時,保護與傳承古村落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可見,鄉村振興與古村落發展可以相互促進。
2 汕尾古村落特征
廣東省汕尾市是潮汕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匯地,多元文化兼收并蓄。汕尾市擁有眾多鮮為人知但又特色鮮明的古村落,例如,被譽為“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的潭西鎮大樓村、具有龜形建筑的陸河縣墩仔古寨等。以下為汕尾古村落的具體特征。
2.1保存完好
2007年,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率先正式啟動了“廣東省古村落”的普查、認定工作。廣東省古村落的認定標準為:在廣東范圍內,清代以前形成的,現存歷史文化實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豐富和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村落。廣東省古村落評選活動是保護當地民間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舉措。
汕尾市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例如,被譽為“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的潭西鎮大樓村,其建筑風格系潮汕地區特有的“五馬拖車”造型,代表了潮汕古村落的風格,表現出粵東古居文化的特點,是保存相對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坐落于小山崗之上的大安鎮石寨村,民居沿寨墻環形而建,是典型的閩南特色圍寨,其民居建筑形制與儒家文化思想相契合,歷史文化古跡保存較好,是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交融的產物。這些保存完整、底蘊深厚的古村落為發展數字產業,展現人文景觀提供了有力支持。
2.2生態農業資源豐富
汕尾市瀕臨南海,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暖濕的氣候與肥沃的土壤,為古村落村民種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種植條件。再加上汕尾市地處海濱地帶,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古村落周邊常常有河流、湖泊和海灣等,生態環境優越。例如,大安鎮石寨村種植大蒜的歷史已有四百余年,當地種植的龍眼樹制成的龍眼干也聞名全國。此外,花生、水稻等農作物也在石寨村廣泛種植;水唇鎮墩塘村建設了生態農業觀光園,通過引進先進的葡萄栽培技術和優質的葡萄品種,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也解決古村落空心化問題。
2.3文化旅游發展前景廣闊
古村落作為傳統的聚落形態,保留了豐富的民俗文化,為當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增添了亮點。例如,橋沖鎮大塘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特色的南洋騎樓風格建筑、清漱芳齋書院、盧氏大宗祠等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與吸引力。此外,大塘村還保留了一些特色風俗,包括春節期間的開燈典禮、農歷十一月的完年戲等。此外,汕尾古村落中的古居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活動等也可以豐富游客的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游客對古村落的了解。
3 汕尾古村落發展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汕尾市依托古村落的自然及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然而,在同類旅游產品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汕尾古村落如何突出特色,提升競爭力,成為擺在當地政府和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汕尾古村落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部分古村落的文化遺產遭受破壞。其次,“古村落游”門類的開發與宣傳力度不足,使得鄉村旅游效益不理想。再次,部分古村落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如交通、住宿、餐飲等難以滿足游客需求。最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年輕人紛紛涌向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導致古村落人口減少,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
4 汕尾古村落再生性設計對策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與生態倫理智慧的集合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等價值[4]。古村落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庫”,只有加強對古村落的保護,才能真正保護與傳承古村落所承載的文化,發揮古村落的價值。汕尾古村落數量多,分布范圍廣,歷史文化價值高,對其進行保護刻不容緩。流媒體、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的涌現和動態發展為古村落的再生提供了新思路,云演藝、云展覽、云閱讀等已成為數字時代文化傳承的“新常態”。數字化保護逐漸成為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數字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推進汕尾古村落“再生”,助力汕尾鄉村振興。
4.1為汕尾古村落數字化平臺建設打好基礎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古村落研究理論體系,在實踐案例方面也缺少相關范例。信息時代背景下,公眾對于開放性平臺和數字化架構提出了新的需求,如果只是延續傳統的古村落保護路徑,就無法追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數字化保護汕尾古村落,使汕尾古村落實現再生,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數字化法律法規保障,健全相關標準及規范,為汕尾古村落數字化建設和運行保駕護航。其次,依據各古村落的特點及優勢,制定個性化、精細化的政策措施,以確保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古村落的價值。再次,借助信息技術及相關設備搭建數字化平臺,使汕尾古村落多樣的民俗文化及遺產得以長久存儲和充分應用,實現對汕尾古村落的搶救性保護與宣傳。最后,建立汕尾古村落數字化保護專業團隊,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古村落的數字化保護工作。
4.2搭建汕尾古村落數據庫
全面獲取留存的古村落數據是汕尾古村落保護工作的基礎與關鍵。運用數字技術對汕尾地區古村落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記錄與整合,搭建汕尾古村落數據庫,實現對古村落的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首先,通過無人機航拍、激光掃描、遙感技術等,對古村落的基礎數據、地理信息、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等進行全面采集,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時效性。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并錄入,形成古村落數據庫,為后續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數據支持。其次,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采集,主要包括汕尾古村落節日、祭祀、婚俗等民俗文化活動;古村落中流傳的神話故事、民諺謎語、詩詞戲文等;村落中的音樂、舞蹈等,采集整理后以圖文類、影音類數據的形式錄入數據庫。再次,收集互聯網中關于汕尾古村落的各種網絡信息資源,如網絡詞條、游記與評論、電子文獻等,并根據用戶實際需求,不斷優化數據結構,更新數據內容,提高數據庫的可用性和實用性。最后,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建模等技術,對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建筑風格等進行展示,突破時空限制,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古村落的文化魅力。
4.3發展數字產業,活化汕尾古村落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達41.5%[5]。數字創意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文化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可以通過發展數字化產業來活化汕尾古村落。首先,鼓勵數字創意企業在古村落設立工作室、創作基地等,利用古村落的資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其次,運用數字技術對汕尾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民間藝術等進行挖掘、整理和創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化創意產品。例如,制作線上課程、開辦數字化展覽等傳播古村落的文化內涵;設立專業團隊挖掘、研究汕尾古村落相關文化遺產,開發相關數字創意產品,樹立品牌形象,充分挖掘并發揮古村落的價值。
5 結束語
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產,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鄉土文化,留住鄉愁古韻,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汕尾古村落的再生應注重保護傳承、數字展現、品牌建設,依托國家政策導向,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實現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以實現古村落的文化傳承、旅游發展和經濟繁榮,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楊若男.全國政協委員周嵐:制定傳統村落保護條例依法保護“鄉愁”[N].中國建設報,2024-03-07(03).
[2]郭崇慧.大數據與中國古村落保護[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2.
[3]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4-02-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amp;eqid=b570bea00002775b0000000264589cbf.
[4]倪鈺.加強古村落遺產資源保護及利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03):69+78.
[5]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R/OL].(2023-05-23)[2024-02-05].https://www.cac.gov.cn/2023-05/22/c_1686402318492248.htm?eqid=e964285800089bd400000004646d59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