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居民收入不僅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還關乎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探索并創建一個持久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系統,對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至關重要。文章通過研究農村居民可用收入及其變動趨勢,探尋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有效路徑,以期提升農村居民收入,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
關鍵詞:農村居民;收入;變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58-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章標識碼:A
用于日常開銷及儲蓄的全部金額既是農村居民實際可控制的收益,也是農村居民可自由使用的財務總額,涵蓋現金和實物形式的收入。從收益渠道來看,農村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包含勞動報酬、營業純利、資產凈盈利與凈轉賬收入。文章從分析不同年份農村居民的收入入手,研究了改革開放后五個發展階段農村居民收入的變化趨勢及其面臨的困難,并提出針對性方案,以期提升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1 研究現狀
農村居民收入是衡量農村居民生活品質與小康水平的關鍵因素,也是農村居民致富的重要指標。因此,深入研究和構建農村居民增收機制,對于保障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之舉,承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顯著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飆升至2021年的18 931元[1-2]。在此期間,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逐漸增長,整體呈向上的發展趨勢。文章將1978—2021年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進行分析。
第一階段,即1978—1984年,農村居民收入顯著增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發展農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掀開了農業農村發展史上新的一頁[3]。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熱情,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為農村經濟迅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在這六年期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至355.3元,實現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4]。
第二階段,即1985—1991年,農村居民收入進入緩慢增長階段。自1985年起,中國經濟調整和增長的焦點由鄉鎮轉向城市,由此推動了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此階段,關鍵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速下降,同時,作為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項工業產品價格急劇攀升,這一狀況致使農村居民的盈利增速放緩。在這七年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從397.6元增加至708.6元[5]。
第三階段,即1992—1996年,農村居民收入步入恢復增長階段。政府接連兩次上調糧食及農產品的購買價格,加之農村地區非農行業迅猛發展,農村居民的實際收益亦出現了彈性上漲。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784元增加至1 926.1元[6]。
第四階段,即1997—2000年,農村居民收入步入停滯增長的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農業、農村、農村居民發生了重大變化,農產品價格繼續下降。在此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 090.1元增加至2 253.4元[7]。
第五階段,即2001—2008年,農戶的經濟收益增長率有所提高。八年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366.4元增加到4740.6元[8]。農村居民增收仍處于困難時期,但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農村居民增收的重大政策,保障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持續增長。
第六階段,即2009—202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繼續恢復。在此期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5 153.2元增加到18 931元[9]。
盡管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但增長潛力逐漸減弱,經營性收入增長最低,而“三權分置”改革帶來了新的轉變,減輕了農村居民對農業的過度依賴。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長顯著,但在經濟環境影響下波動較大。政府農業財政扶持政策推動了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增長,但增速下降,增長動力不足。農村居民的人均可用收益如何持續顯著提升或維持現行增速以實現持久增長,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10]。
2 農村居民收入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2.1收入增長緩慢
農村居民的整體可支配收入較低,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支出的費用也在不斷增加,農業產業升級優化較為緩慢,農村勞動力就業面臨諸多挑戰,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自我創業意識與專業技能,導致其收入水平偏低,提升收入水平的難度較大。
2.2農業結構調整緩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經歷了巨大的變革。中國在推動農業發展過程中一直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農業結構調整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意義重大。然而,目前雖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但其進展仍相對緩慢。農業的產業結構一直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業的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等。
2.3農村產業結構單一
目前,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仍以傳統的農業生產,如種植、養殖等為主。然而,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此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導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困難。
2.4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許多農村居民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如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這限制了他們的消費和投資能力,也影響了他們的收入增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網絡等相對滯后,這不僅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例如,交通不便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增加,通信不暢影響了農村居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速度,水利設施不完善則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此外,信息差過大也是農村地區面臨的重要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獲取渠道,農村居民往往難以了解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村居民被欺詐、被剝削的風險也較大,致使其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常處于劣勢[11]。
3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問題成因分析
3.1農村居民整體素質較低
農村居民整體素質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技能欠缺,難以快速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及變化。具體而言,部分農村居民由于專業技能欠缺、思想觀念落后、市場認知不足,往往會盲目跟風,種植熱銷農產品,導致部分農產品供大于求,出現滯銷及虧損等問題。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然而,由于農村居民普遍缺乏專業技能和知識,難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進而影響了自身的就業和收入。
3.2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進程緩慢
目前,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并未進入深度加工階段,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尚有待提升。加之,核心企業體量偏小,對周邊企業的帶動作用相對有限。這些問題阻礙了集約化農作物栽培和畜牧業的發展,不利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難以推進產業化進程及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的建立,難以滿足高端精細化集成的市場需求。
3.3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有限
對于很多農村地區而言,農業仍然是其主要產業,但農業受天氣、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加之,在很多地方,農業依然是農民唯一的收入來源。這意味著一旦面臨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或是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等挑戰,農村居民的收入就可能遭受巨大損失。
3.4公共服務不到位,信息差過大
信息溝通渠道有限,難以及時有效為農村居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服務信息;科技人才服務意識、實踐經驗欠缺,難以為農村居民提供種植、營銷等方面的幫助;高端技術和應用脫離農村實際生產條件,難以得到有效運用;交通和通信不便也使得農村居民難以與外界交流,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2]。
4 提升農村居民收入的對策分析
中國農村居民人口眾多,為了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推動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
4.1提升農村居民自身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
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關鍵在于提升農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對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普及及農村居民知識、技能培訓的投入力度;引進專業人才,鼓勵人才下基層,為農村居民普及知識以及專業技術;利用網絡或線下課程傳授溫室設施、畜舍設施、科學施肥等知識,逐步提升農村居民的專業水平,為其提升收入水平打好基礎。
4.2推進戰略性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
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農業發展的基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關部門必須要順應市場需求,依托科技進步,充分發揮地區優勢,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優化。例如,應用并推廣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具體而言,需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提升農產品品質,生產優質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監管。二是優化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凸顯區域特色,形成產業聚集區。推進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加強農產品的深度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13]。
4.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村居民收入來源
為了拓寬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政府應積極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豐富農村產業類型。具體而言,政府應鼓勵農村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增加農村居民的非農收入;加大對農村創業創新的扶持力度,提供創業資金、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等支持,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幫助農村地區搭建創業平臺,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和資本進入農村,煥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4.4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打破信息差
政府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例如,加強農村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生產條件;引導和支持電商企業進入農村地區,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和信息資源。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農村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銷售其農產品。同時,農村居民還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了解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進而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和經營策略[14]。
5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15]因此,應努力提升農村居民綜合素質與能力,推進農村產業發展,豐富農村居民就業機會,煥發農村農業發展活力,全力確保供應充足、技術先進、管理高效、產業可持續發展,進而提高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消費質量明顯改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R/OL].(2018-08-31)[2024-02-05].https://www.stats.gov.cn/zt_18555/ztfx/ggkf40n/202302/t20230209_1902584.html.
[2]新華社.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EB/OL].(2022-01-20)[2024-02-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20/content_5669553.htm.
[3]浙江省統計局.“三農”發展新篇章 鄉村振興新征程——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告之五[R/OL].(2018-11-19)[2024-02-05].http://tjj.zj.gov.cn/art/2018/11/19/art_1229129214_520015.html.
[4][5][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7][8][9]李小健.中國農村改革30年農民收入變動分析[J].甘肅農業科技, 2010(5):3.
[10]徐慶儒.基于灰色預測模型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測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2,42(18):171-174.
[11]桑兵茹.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2(13):22-24.
[12]岳文雯.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收入結構各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2.
[13]丁浩,朱云章,李曉航,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構成變化研究[J].現代商業,2021(29):99-102.
[14] 陳金波.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居民共富的機制優勢、實踐效應和發展路向[J].廣西社會科學,2023(07):139-149.
[15]趙永平,高云才,王浩.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N].人民日報,2023-06-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