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政和縣茶業發展中心,福建 政和 353600)
茶產業是綠色朝陽產業,也是富民強縣的優勢產業。創新綠色生態茶園科學管理機制,提升政和縣綠色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化水平,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是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建設超百億茶產業集群,打牢鄉村振興產業基礎的關鍵環節。筆者在基層長期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對政和縣茶產業發展情況有較深刻認識,在認真總結和分析綠色生態茶園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綠色生態茶園科學管理機制創新這一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全縣茶園總面積7333.3hm2,其中綠色生態茶園面積6071.9hm2,占全縣茶園總面積的82.8%。2023年,全縣茶葉產量1.36萬t,產值18.22億元。全縣茶葉加工企業42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6家、市級龍頭企業6家、規模以上企業17家,通過SC認證企業162家,中國白茶十強企業3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1個、地理標志商標2個,“政和白茶”被納入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互認清單。總投資8億元的“中國白茶城”全國白茶集散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爭取專項資金6500萬元,創建省級現代農業(茶業)產業園、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澄源鄉、省級農業產業強鎮鐵山鎮;加快推進石屯、東平、澄源、鐵山、鎮前等5個白茶標準化產業園項目建設,積極引進瑞和白茶莊園、茶是康等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推進政和縣茶產業發展。近年來,政和縣按照南平市統一部署要求,深入開展綠色生態茶園建設三年行動,重點推進減肥控藥源頭治理、生態茶園綠色提升、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政和白茶公共品牌等四項行動,深入實施政和白茶“品牌提升年”活動,推進“三茶” 統籌發展。
印發《致全縣涉茶人員的一封信》等宣傳材料6萬份,在全縣農戶家中、村務公開欄、農資店、茶企、合作社等地廣泛張貼宣傳,要求廣大茶農科學合理使用農藥、農資店依法經營、茶企規范加工生產,確保茶葉品質;并成立茶葉品質提升宣講團,廣泛開展生態茶園管理、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培訓,2023年全縣各鄉鎮巡回宣講共13期,各鄉鎮(街道)與茶農茶企分別簽訂《茶農科學用藥承諾書》《茶企茶葉質量安全承諾書》。
推廣茶葉綠色發展模式,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綠肥種植等技術,實施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2023年在鐵山鎮大紅村、東平鎮新口村整村推進茶園病蟲害生物防治(不用化學農藥)面積達220hm2基礎上,2024年全縣建設不使用化學農藥綠色生態園項目示范點10個,面積230hm2,輻射帶動1000hm2;通過省級現代農業(茶業)產業園建設,統籌用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5000萬元,其中安排3300萬元用于生態茶園建設,全縣建立綠色生態茶園基地示范片11個。
落實農資經營臺賬制度,全縣90家農資店全面禁止經營銷售禁用農藥,全縣除城區3家定點可銷售限用農藥外其余87家農資經營店禁止銷售限用農藥,并與農資經營店簽訂依法經營承諾書90份;開展巡查檢查,各鄉鎮(街道)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茶葉質量安全管控巡查工作組、各村成立茶葉安全生產巡查隊,每月至少開展2次集中巡查工作,在春茶關鍵時期每周巡查1次,重點巡查茶農茶園使用農藥情況以及茶農或茶企茶葉落地攤晾情況;推進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全縣有107家茶葉生產主體納入農業農村部門并行系統監管、有145家茶葉生產主體納入市場監管部門并行系統監管,全縣完成茶青農殘快檢658批次、茶葉監督抽檢337批次;強化執法力度,縣農業農村部門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立案查處7件;市場監管部門重點加強茶葉產品的監督抽檢,立案查處茶葉商標侵權5件。
主要是茶山管理集約化、專業化程度不高,全縣7333.3 hm2茶山中茶農個體管理6466.7hm2,占比達88%;企業可控茶園僅866.7 hm2,占比太低,茶青質量管控難度較大,不利于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和生態茶園管理技術推廣。部分茶農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和責任不強,尤其面對近年春茶初期茶青價格較高、供不應求,個別茶農為降低管理成本,追求茶葉高產高利,違規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同時,市場建設滯后,全縣各地均未建立規范的茶青交易市場,春茶期間每日16時至19時茶青交易高峰期,城區東門三叉路口以及各鄉鎮的主干道、村頭巷尾成為茶青交易的“主戰場”,交通安全隱患問題突出,茶葉采收和交易散亂,沒有統一標準,優質優價沒有體現,影響了茶農提高茶青采摘質量的積極性,進而影響茶青質量及產品品質。
部分茶園生物種群多樣性不足,種植綠化樹木、梯壁種草留草少,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良;部分茶園管理比較粗放,農戶施肥用藥不夠科學,有機肥替代化肥和推廣綠肥種植面還不夠廣,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不大,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機制未建立;現代茶園建設較為滯后,部分茶園機耕路和蓄排灌等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蓄排灌水利設施建設滯后,生產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部分茶園由于多年雨水沖刷、耕作措施不當等原因,造成梯層內側高于外側,水土流失問題比較突出;茶園機械化耕作、茶葉機械化采摘等使用普及率還不高。
政和縣茶園基本以農戶分散生產經營為主,建設標準不統一,與茶加工、茶文化、茶旅游存在脫節現象,一二三產相互之間缺乏支撐、帶動,讓種茶變成賞茶、制茶、品茶還有較大差距,難以實現共同成長。茶文化宣傳氛圍不濃、內容不聚焦、特色不凸顯,“因茶御賜縣名”的獨特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茶旅游剛起步,尚未形成規模接待能力,僅鎮前鎮崢茗茶業初步形成接待能力,隆合、云根、瑞茗等幾家茶企針對經銷商開展茶學游(不營利),而真正意義上的茶旅產業尚未形成。目前還沒有一片真正讓人賞心悅目的可供旅游觀光的茶園;除瑞茗茶業、隆合茶業外,也無其他可供參觀的觀光工廠。
全縣茶葉加工企業實力一般,沒有與茶農建立密切的聯結機制,生態茶園建設投入不足。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偏遠山區茶園存在失管現象,有的低產茶園沒有得到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缺少重量級龍頭帶動型企業,較多茶企還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小農式生產,存在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松散、輻射帶動能力弱等問題,茶農分散的茶園沒有得到有效整合集中,沒有形成統一的、規模化的生產管控茶園基地,影響了茶葉品質的提升。
一要加大宣傳培訓。按照政府宣傳引導、企業積極運作、鄉村全力以赴的要求,舉全縣之力,大力宣傳推介打造中國白茶之鄉品牌,形成茶葉大縣、茶葉強縣的濃厚宣傳氛圍;持續加大茶葉質量安全管控大宣傳、大培訓,增強廣大茶企、茶農綠色生態茶園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引導廣大鄉村走出一條具有政和特色的質量興茶、品牌強茶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二要開展茶園普查。牽頭組織各鄉(鎮、街道)對全縣各村(場)茶葉種植面積、品種、分布等基本情況進行一次調查摸底,對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小作坊和大戶進行一次普查登記,仔細摸清底子,建立茶企、農戶茶山面積檔案,并根據茶山面積發放“茶青卡”,依托 “茶青卡”建立溯源體系,有針對性地重點開展茶葉質量安全管控和宣傳工作。三要強化執法力度。禁止在茶園使用甲胺磷、硫丹、三氯殺螨醇等52種禁用農藥以及氟蟲腈、氰戊菊酯等16種限用農藥,禁止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加大對茶園巡查檢查力度,加大執法辦案力度,堅決查處銷售茶葉禁限用農藥的違法經營行為,查處茶園使用禁限用農藥、常規農藥殘留超標等違法行為。縣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要加強聯合執法,發現茶園使用禁限用農藥,對該茶園予以臺刈;發現茶青含有禁限用農藥或農殘超標,對該批次茶青予以銷毀;對違法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四要完善監管體系。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將茶葉生產主體全部納入并行系統監管,加大線上巡查力度,督促及時上傳追溯信息,上市前全部做到賦碼出證、憑證銷售。各鄉鎮(街道)要加大對茶青質量監測密度,增加茶葉速測篩查頻次,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小作坊和原料茶、毛茶交易市場的監管,對上市的茶青和茶葉產品開展快速抽檢,結果合格準許上市,確保茶葉品質。市場監管部門重點做好茶葉成品抽檢監測工作,發現有農殘超標不合格樣品,立即開展核查處置工作,督促企業停止銷售不合格產品,封存扣押庫存不合格產品,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產品,并開展立案調查工作。五要建設交易市場。建議在城區、東平、鐵山、澄源等地建立規范的茶青交易市場,加大茶青質量監測密度,鄉鎮和有關部門牢牢守住產地準出關,組織開展茶青農殘快速檢測工作,統一標準經營,做到產品質量可追溯,確保茶葉品質提升。通過茶青管理,優質優價,倒逼茶農加強生態茶園建設和管理積極性。
推進茶葉生態、低碳生產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對綠色經濟所作部署的一項重要舉措。開展生態茶園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按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要求,開展標準化生態茶園技術集成創新示范區建設,建設生態系統穩定、可持續利用的茶園,推動政和茶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一要推進標準化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圍繞“全域綠色食品”建設目標,積極開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7333.3 hm2創建,打造政和白茶質量安全核心原產地。在茶園種植桂花、櫻花等樹種作為行道樹,采用“以割代除”的方式留草,在茶園綠化時,注重茶園彩色化,構建“樹-茶-草”立體復合生態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條件,同時具有優美的觀賞性,為茶園生態觀光游打下基礎;深入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整村、整鄉推進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加快實施不用化學農藥綠色茶園建設;推廣福建農林大學茶園間作大豆、油菜、紫云英等特選綠肥植物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優化微生物區系,培育健康土壤,采取氮肥總量控制、有機肥替代、精準施肥、機械深施等多種土壤地力提升技術手段,推廣茶園土壤質量提升技術;推廣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天敵友好型色板、鱗翅目害蟲性誘劑、天敵友好型 LED殺蟲燈等防控技術,推廣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以蟲治蟲”“以螨治蟲”“以螨帶菌治蟲”等生物防治技術,構建茶園動植物生態平衡系統,探索政和特色茶類生產茶園管理綜合技術措施,集成推廣適宜政和不同茶區的標準化生態茶園栽培與管理技術模式。二要示范推廣生態低碳茶葉生產技術。積極構建以“土壤優化--標準化生態種植--低碳茶加工”為核心的生態低碳茶生產技術體系。推廣茶園耕作、栽培、采摘先進機械及茶樹健身栽培等關鍵技術,采用電動采茶機替代燃油采茶機,減少化石燃料用量,降低采茶過程的碳排放量;推廣空氣能自動化控溫控濕萎凋系統,推廣應用空氣能烘干系統;鼓勵政和白茶區域公用品牌優先打造“生態低碳茶”品牌形象,通過低碳茶產品認證,持續提高公眾對政和茶葉綠色、安全、健康等特點的認識。三要推進茶樹種業創新。加強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福建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系統調查、收集、保存、鑒定評價我縣茶樹種質資源,突出政和白茶品種資源挖掘選育及品質特征研究,開展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選育一批國家級、省級認定的茶樹優良新品種。重點推動與中茶所深度合作,建議在鐵山鎮大紅村建設政和大白茶茶樹種質資源圃。引導廣大茶企、茶農改造低產茶園,復墾失管茶園,改良茶樹品種,合理搭配早、中、晚芽品種,調節采茶峰期,推廣高效栽培技術。四要創新茶葉產品開發。鼓勵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深入開展政和白茶內含成份獨特性和茶葉保健功能研究,引導企業充分利用茶資源,大力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茶妝、茶日用品等茶深加工及茶衍生產品,延伸產業鏈。五要注重培養引進人才。發揮科技特派員優勢,建議從高校、科研院所等引進高端科特派團隊,建立“三茶”專家庫。加快培育和建立一支涵蓋農藝師、制茶師、評茶師及營銷團隊在內的本土茶業人才隊伍,加強對茶葉種植、管護、生產、加工、銷售的指導,轉變人才觀念,創新選用機制,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投身政和生態茶園建設這片熱土,推進茶產業發展。
一是實施茶文化“傳承工程”。守護政和“因茶得名第一縣”的歷史根脈,加強茶文化挖掘、研究和推廣,申報政和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政和白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深入挖掘四平戲、茶燈戲、新娘茶、當酒茶等特色民俗文化內涵,推出一批茶主題“十佳”非遺體驗館。保護好鎮前坑塘焙、楊源鳳山、錦屏古茶園遺址,序時恢復澄源青坪焙、石屯東宮焙遺址,保護和疏通好政和茶鹽古道。二是實施茶文化“傳播工程”。組織拍攝“三茶”統籌發展實踐宣傳片,編撰、錄制以茶文化等主題特色的故事,傳遞政和茶文化聲音。結合鄉村文化振興,在重點產茶村、生態茶園示范基地、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茶企建設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茶習所,打造政和茶文化的宣傳窗口。三是實施茶文化“融合工程”。因勢利導,在綠色生態茶園建設中,注重在文化旅游上下功夫,打造一批茶旅融合發展基地、特色茶旅小鎮、生態茶園養生度假基地、茶藝體驗實踐基地、茶文化主題公園、茶文化博物館等新業態,高質量推動茶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綠色生態茶園優勢價值最大化。重點打造大紅白鷺窠、富美蓮花山、鎮前羅金山、東平起鳳林、楊源東源茶谷等“三茶”融合發展精品示范茶園和茶莊園,推廣“三茶”統籌發展典型模式,將茶莊園打造成為集茶葉生產、加工、經營、休閑、觀光、文化等為一體的茶旅融合新業態。
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主動融入全省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積極創建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專業村,重點要抓好政和縣現代農業(茶業)產業園項目建設,積極創建包括政和縣在內的“福建紅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福建白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現代農業項目,加大綠色生態茶園基礎設施、智慧農業、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形成點線面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水利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水土保持生態茶園和生態村建設項目,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對茶園進行綜合治理,扶持生態茶園水利設施和水土保持建設,建設現代綠色生態茶園,推進我縣茶產業可持續發展。二是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圍繞茶產業百億產業鏈建設目標,按照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思路,充分發揮“中國白茶城”總部經濟功能,培育和引進一批年產值超億元、5億元、1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完整產業鏈、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行業領軍企業,推動我縣茶葉優勢主導產業集聚發展。鼓勵茶葉龍頭企業以托管、半托管或土地流轉的模式,將茶農分散的茶園整合起來,形成茶園基地,實現小茶園變大基地,小農戶變大合作,小產權變大資本;鼓勵有能力的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一批與茶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專用原料生產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擴大產業覆蓋面和帶動力,通過建立綠色生態茶園基地,形成統一的、規?;纳a管控,有效提升茶葉品質。三是建立產業管理機制。加快制定符合我縣實際的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并建立生態茶園考評體系,讓我縣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工作真正走上快車道;推進生態茶園標準化建設,強化對不按標準管理,亂施肥用藥行為的監管力度,對是否執行茶葉質量安全標準作為項目申報、政策支持、資金補助的重要依據;將不按標準管理的茶農茶企列入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黑名單”,予以公開曝光,倒逼茶農茶企落實生態茶園建設主體責任。四要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將綠色生態茶園建設作為“三茶”統籌發展的重點工作,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建議縣財政每年持續預算安排1000萬元作為茶產業發展基金,用于綠色生態茶園建設、茶科技研發、政和白茶品牌宣傳推介、企業外出參展等項目補助,并根據財政收入增長狀況逐年增加基金額度。要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多元化綠色生態茶園建設投入機制,統籌推進政和縣“三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