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偉,劉鳳英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甘肅 隴南 742500)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隴南作為我國茶馬貿易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其獨特的茶文化正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對外傳播的需求日益增加。正確、有效地翻譯和傳播隴南茶文化,對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與互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文化差異和翻譯難題是傳播過程中的主要挑戰(zhàn),這需要專業(yè)的研究來解決。此外,隨著國際交流的加深,對于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傳播,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做到恰如其分的本土化翻譯,是這一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針對隴南茶文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和傳播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文化外交的現實需求。
隴南市坐落于甘肅省南部,是甘陜川三省交會區(qū)的重要城市,被譽為甘肅的“南大門”。隴南市地理位置優(yōu)越,距蘭州、西安、成都和重慶均在400多公里范圍內,交通極為便利。該市交通網絡日益完善,特別是蘭渝鐵路、十天高速和隴南國際航空港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進一步加強了隴南與周邊地區(qū)的聯系。同時,武九、天隴鐵路等關鍵交通項目的啟動,使得隴南在推動新疆、蘭州、青海等地區(qū)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1]。此外,隴南還是甘肅積極參與“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關鍵樞紐,對于促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隴南市向來就有“隴上江南”和“隴右糧倉”之美譽,擁有甘肅省近50%的動植物資源,擁有廣袤的林地草原和豐富的林木、草本資源,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除此之外,隴南還富含多種礦產資源,尤其是鉛鋅和黃金儲量在國內名列前茅。得益于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隴南培育出了油橄欖、花椒、蘋果、核桃、茶葉、中藥材等一系列特色農產品,產品不僅在國內“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qū)受到歡迎,也在東南亞國家享有較高聲譽,生機蓬勃的國內外貿易為隴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其在區(qū)域經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2]。
隴南市緊密結合“關天經濟區(qū)”和“川渝經濟圈”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不斷加強與陜西、甘肅、四川等毗鄰地區(qū)以及中東部地區(qū)和周邊國家、城市的全面交流與合作。2020年12月,受甘肅省的倡議,舉辦了“一帶一路”美麗田園論壇,該論壇在康縣成功舉行,匯集了西北與西南七省市的聯合參與[3]。論壇期間共簽訂了1項協議和46個合作項目,涉及總投資高達101.63億元,所簽項目主要集中在供應鏈建設、營養(yǎng)保健、現代農業(yè)、農產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等關鍵領域,旨在推動區(qū)域間的農村文化旅游合作,以及工業(yè)發(fā)展的協調性,展示了隴南在區(qū)域合作中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隴南市在網絡貿易發(fā)展方面投入巨大,目前全市已建立1.4萬余家網絡商店,網絡交易總額達到200億元人民幣。隴南市在網絡營銷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表現突出,已成功培養(yǎng)了29,000多名網絡技術和營銷專業(yè)人員,隴南積極實施“一縣一品”戰(zhàn)略,專注于打造優(yōu)質網上商品,不斷完善電子商務平臺,擴展物流和配送系統(tǒng),成功形成了獨特的“隴南模式”。該模式通過“電商+”的運營方式,有效促進了電子商務與旅游、健康、體育等多個領域的跨界融合,為推動區(qū)域間的協作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隴南茶文化作為中國西部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以及獨特的地域特色。歷史上,隴南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茶文化構成了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隴南茶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茶葉品種的多樣性以及制茶工藝的傳統(tǒng)性,諸如日曬紅、手工揉捻等傳統(tǒng)制茶工藝,能夠保留茶葉的原始風味,承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隴南茶葉作為文化的載體,能夠在沿線國家間傳遞隴南地區(qū)的茶道哲學,促進文化的交流與此同時,隴南獨特的茶文化也為沿線國家提供了豐富文化體驗的機會,使之成為連接我國與沿線國家文化的橋梁。隴南茶文化的推廣也帶動了茶具制作、茶旅結合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極大提升隴南地區(qū)的經濟收入,也促進了區(qū)域就業(yè)[4]。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推廣也促進了與沿線國家在茶產業(yè)技術、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茶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強了隴南茶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為沿線國家提供了學習合作的機會,共同推動茶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茶馬古道是始源于唐宋,延續(xù)至民國時期的茶馬貿易形態(tài),當提及茶馬古道,人們常想到滇藏道、川滇道,但無可爭議的是,隴南地區(qū)也占有一席之地,歷史文獻中有著大量關于隴南茶馬互市的詳盡記載。
茶馬古道的開端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唐朝貞元年間,朝廷為強化邊防,急需大量戰(zhàn)馬,由此產生的茶馬互市,為后世貿易奠定了基礎。《明史·茶課》記載,當時番地對茶葉的需求極高,故自唐宋以降,茶馬貿易成為國家策略,直至清代乾隆時才告一段落。然而,民間茶馬交易的傳統(tǒng)依然延續(xù)至民國。
宋明時期,四川成為茶貿易的大宗,川茶通過隴南北上,成為全國茶馬貿易的關鍵節(jié)點[5]。隴南地區(qū)的茶馬場、茶園等設施規(guī)模與數量,均居全國之首,川茶從成都起始,途經漢中至陜西,再由秦州轉至隴右,內蒙古,最終抵達隴南。《明史·茶課》亦提及,隴蜀茶馬道在宋明茶馬貿易中占據核心地位。隴南階州、成州、文州、宕州等地區(qū),均設有官方經營的茶馬市場。宋明時期,大量馬匹由隴上古道運來,為國家的戰(zhàn)馬供應提供保障。如今,隴南地區(qū)出土的摩崖石刻、碑文等文化遺產,均為茶馬古道歷史的見證,反映了彼時隴南茶馬貿易的盛況,更展示了隴南地區(qū)茶文化的濃重印記。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隴南地區(qū)的茶文化,深植于其悠久的歷史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體系。《文縣志》記載,碧口地區(qū)的茶葉種植歷史已逾千年,尤以李子壩、馬家山、店房山等地出產的“煙霞炒青”聞名。此茶色澤青綠,滋味鮮甜,具有去油、開胃、消疲勞的功效。隴南地處長江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文縣碧口、康縣陽壩、武都裕河等地得益于溫和的氣候、充足的光熱和豐富的雨量,已然成為茶葉種植的理想之地。
隴南的茶葉生產工藝精湛,傳統(tǒng)手工藝涵蓋五大工序:“摘”即摘茶,要求摘茶人員與器皿清潔無異味,采摘時間以早晨為佳,采一芽一葉為宜;“晾”即晾曬,要求采摘后的茶葉立即鋪展晾干,避免受潮;“煎”即翻炒,此環(huán)節(jié)要求將茶葉在高溫鍋中翻動,掌握適當的火候和力度,使茶葉干燥、色澤變淡、香氣四溢;“焙”即烘焙,再次翻炒茶葉,關注整形和打磨;最后是“儲”,即儲存,選擇適當的包裝,放置于陰涼處[6]。工藝對水分、力度、時效等要素有著嚴格的控制,要求制茶師傅憑借經驗和感官進行細致調節(jié)。
隴南的飲茶習俗多樣,除了常見的沏茶方式,隴南北部的盆茶和康縣的茶碗文化頗具特色。在隴南,茶壺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家庭象征,代表著家庭的完整和諧,飲茶的過程,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文化傳承。
茶馬古道造就了隴南地域盛極一時的茶文化,但在千百年間形成的濃郁的茶文化環(huán)境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延續(xù)了茶馬古道互市精神的一帶一路自然也將發(fā)揮傳播作用,再續(xù)茶文化的輝煌。
目前,在翻譯領域中,創(chuàng)譯(創(chuàng)造性翻譯)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本文將創(chuàng)譯定義為“一種特殊的翻譯方法”,創(chuàng)譯在茶文化的傳播中應用,可確??缥幕涣鲿r根據恰當的語境完成譯文,滿足實際需求。在此情形下,譯者不再受傳統(tǒng)規(guī)范的限制,從而增強了譯者的主動性。且得益于語言差異的支持,創(chuàng)譯過程不會產生“失控”的問題,在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環(huán)境中推廣隴南茶文化,有助于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更有效地促進茶文化內涵的普及,并提升其傳播效果[7]。
第一,直譯法。在翻譯實踐中,直接翻譯法能夠降低因對茶文化理解不足而導致的誤譯風險,這種方法可以直接轉譯茶葉名稱,同時強調其內涵的文化核心。這樣,在翻譯過程中,更有助于讓接受者深入理解其含義,同時確保譯文易于理解。例如,將“鐵觀音”譯為“Iron Buddha”,可以使外國受眾更容易理解其含義,從而激發(fā)對相關文化的聯想,同時傳達其深層文化含義,讓國際買家更好地領會這些名稱背后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鑒于英文翻譯中存在的語音挑戰(zhàn),譯者在采用直接翻譯法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細致分析,以做出恰當的翻譯選擇。
第二,音譯法。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音譯法能夠更好地體現“求同存異”的原則,有助于各國人士體驗不同文化的交匯,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隴南當地的茶文化。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每種茶的名稱不單單是一個稱謂,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載的文化故事,對于那些已經小有名氣的茶品種,在翻譯時可依據其名稱特色來吸引國際觀眾的注意,從而持續(xù)提升品牌的影響力。例如,隴南文縣的碧口龍井名頭頗盛,將“烏龍茶”和“龍井”統(tǒng)一翻譯為“Longjing tea”將更為合適。因此,在進行英漢互譯時,應努力彌補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的差異,避免產生不當的誤解[8]。將“龍井”譯為“Dragonwell tea”則不太恰當,由于中西文化中對“龍”的理解存在差異,在中國,“龍”象征著吉祥,而在西方,“龍”常常與“邪惡”“災難”等負面含義聯系在一起,因此在翻譯時應避免國外受眾對“龍井”的誤解。
第三,意譯法。意譯法的核心在于,保留原文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框架,應用這種方法進行茶文化宣傳時,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譯者應使用簡練語言,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達;其次,譯者需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視角理解隴南茶文化,以便更準確地傳遞文化精髓。譬如“咬盞”這一概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并不能直譯該術語,而應選擇降低外國讀者對新詞匯的困惑的方法,并降低翻譯工作的難度,通過解釋“稀釋”原文的生澀度。如此一來,即便讀者未能完全理解隴南茶文化的深層背景,也能夠大致識別一些茶名。
在特定術語的翻譯中,若僅使用單一的方法表達,可能無法充分傳達譯文的深層含義,進而影響整體翻譯的質量。這種情形下,原作中豐富的信息可能無法完整傳遞,導致茶文化宣傳資料未能有效展示其核心內容,從而在文化信息傳輸上遇到障礙。因此,在此種情境下,不宜采用過于簡化的翻譯格式。以成縣六堡茶為例,六堡茶屬黑茶類,由于其在民間茶馬互市貿易中頗受歡迎,因而也得名“邊銷茶”。在“邊銷茶”的翻譯中,鑒于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類茶飲具有鮮明的茶馬互市文化特色。因此,在翻譯時,不宜隨意更改詞匯,以免產生誤解和偏見。為了更好地保留隴南當地的文化特性,建議將“邊銷”直譯為“Bianxiao”。這樣既能降低國外讀者對這一類型茶的誤解,又能在翻譯后更準確地體現其本質含義。同時,對“邊銷”詞匯所蘊含的意義進行清晰解析,并提供進一步的解釋,確保注解與意譯的有效結合,從而更好地保存原文的文化特點,促進國際茶友對其的了解。
我國的茶文化在眾多古詩詞及《茶經》《茶譜》等經典書籍中都有詳細記載,對于我國人民而言,品讀文化經典是方便理解、領悟茶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要將深奧的茶文化通過一帶一路傳播至海外,就必須典籍進行恰當的翻譯,方便海外受眾群體也能更好地理解隴南茶文化,進一步突出茶文化所蘊含的獨特意境,彌補海外群體對茶文化的認知缺失。
但在翻譯實踐中,一方面,譯者需忠實地傳達原文的信息與意境;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易懂性。例如,對沏茶用水選擇方面的介紹,原文是一句我國的經典諺語:“揚子江水天下第一泉,蒙頂山上第一茶”,用以贊頌好茶配好水的重要性,這句話對我國人民而言,是對茶與水的匹配講究的肯定,也是飲茶文化的生動體現。然而,直接翻譯這句諺語到其他語言,可能會導致信息丟失,以至于引發(fā)誤解。直譯無法傳達其深層的文化意義及情感色彩,因此譯者在翻譯此類文化典籍及諺語時,需要靈活運用省略或者不譯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深層意義。
具體而言,茶文化不僅僅是關于茶的知識,更是一種關于生活的哲學及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茶文化的核心不在于茶本身,更在于茶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正如陸羽在《茶經》中所描繪的“茶禪一味”,禪語茶同席,是對茶的贊美,更是體現出品茶這種行為背后的,追求寧靜致遠的生活態(tài)度。尤其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若想全面發(fā)揮隴南地域文化中的茶文化要素的作用,使其能夠在推動沿線經貿、周邊合作的進程中發(fā)揮“粘合劑”的作用,就需要采用精確的語言翻譯策略,構建基于文化的翻譯思路,譯者要深入了解源語言,以及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傳達茶文化的精髓。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促進文化的互通有無,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隴南茶文化的研究傳播,不僅是對中國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窗口。未來,相關研究也不僅限于茶文化,還包括其他領域的文化特色,以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