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蚊癥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在成人中廣泛流行。調查研究顯示飛蚊癥對患者視覺質量、生命質量和心理健康均存在影響,盡管大多數患者可逐漸適應,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不勝困擾而有強烈的治療愿望。玻璃體切除術和YAG 激光玻璃體消融術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各具利弊。目前臨床上對飛蚊癥的治療尚未形成共識,相關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仍很缺乏,實踐中對適應證的把握標準不一,療效差異較大。本期特邀浙江省人民醫院沈麗君教授撰寫《飛蚊癥的治療與YAG 激光玻璃體消融術指征的把握》,從飛蚊癥治療的必要性、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以及YAG 激光玻璃體消融術適應證的把握作一述評,歡迎閱讀!
2016 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第1 位是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列男性腫瘤首位,女性腫瘤第2 位和第1 位。非小細胞肺癌(NSCLC)在肺癌中最為多見,肺腺癌是NSCLC 中最常見的類型,占肺癌的40%,占NSCLC 的50%。由于肺腺癌具有早期出現遠處轉移的生物學特點,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因此,以順鉑為基礎的聯合化療在綜合治療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順鉑的廣泛應用,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腫瘤細胞對其產生耐藥性,使化療效果明顯降低。前期研究已證實了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為候選基因中明顯上調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分子。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玲玲的《UCA1/miR-122-5p/CPEB1 軸促進肺腺癌的順鉑耐藥發生機制研究》一文針對UCA1 相關miR-122-5p 分子進行研究,發現UCA1 與miR-122-5p 存在結合位點,后者可影響肺腺癌的順鉑耐藥,并與靶基因胞質多聚腺苷酸元件結合蛋白1(CPEB1)結合;UCA1/miR-122-5p/CPEB1 軸有望為干預肺腺癌順鉑耐藥的靶點。
胰腺癌患者通常發現時已處于晚期,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不具備手術條件。對于無法切除且化療不敏感的患者,溶瘤病毒的免疫激活和腫瘤內選擇性復制等特點為臨床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重組人5 型腺病毒藥物在2005 年時已被我國批準用于鼻咽癌治療。溶瘤病毒通過增強抗原釋放、識別和免疫激活來刺激腫瘤組織周圍促炎環境形成,以抵消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避。然而,胰腺腫瘤周圍結締組織增生和免疫抑制性微環境(TME)限制了病毒與腫瘤細胞接觸以及免疫細胞在腫瘤周圍浸潤,使溶瘤病毒抑制腫瘤的效果大打折扣。在低頻超聲條件下,誘導微泡破裂引起空化效應能改變細胞膜通透性,從而提高藥物或基因傳送,該技術被稱為超聲靶向微泡破壞(UTMD)。超聲和微泡因具有安全、無毒、廉價等優點,使UTMD 產生的空化作用在藥物運輸、血管破壞等領域被廣泛關注。蚌埠醫科大學張婷婷等《超聲靶向微泡破壞聯合溶瘤腺病毒治療胰腺癌的實驗研究》通過將UTMD 與溶瘤腺病毒(oAd)聯合使用,結果發現UTMD 增強oAd對胰腺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促進oAd 在腫瘤內轉染,協助CD3+T 細胞在腫瘤內富集,同時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壞死增加。
所有文章均可登錄本刊官網(www.zjyxzzs.com)獲取全文,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