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熙悅(天津市濱海新區新北第二小學)
整本書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拓寬知識面,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空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呢?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整本閱讀活動,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使整本閱讀課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好,就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行科學的選材。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適合他們的作品。小學生的興趣廣泛,喜歡閱讀的故事性強、圖文并茂的書籍。因此,可以有甄別地選擇一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基于這一單元是圍繞“神話故事”這一主題展開的特點,給學生推薦《中國上古神話》《希臘神話故事》等書籍。這批作品以其生動的情節和簡潔的語言而聞名,能夠輕松地觸動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對閱讀的熱情和渴望。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拓寬了視野,接觸并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神話故事,培養他們對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興趣。
其次,選擇適合學生年齡、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的書籍,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成長和進步。例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繪本或童話故事,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選擇一些長篇小說或科普類書籍,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基于本單元收錄的《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飛向藍天的恐龍》等多篇科普文章,向學生推薦《馬可·波羅游記》《海底兩萬里》等書籍,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這樣在教學中精心挑選作品,學生不僅深入探索了歷史和科學的世界,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閱讀理解和表達技能。
采用“在閱讀中學習,通過學習來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領悟到生活的智慧,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這種目標明確的作品選擇有助于學生們在閱讀中不斷進步,同時培育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整本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通過一系列的引導活動引導學生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了解書籍的內容和結構。例如,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指導學生觀察封面,從中獲取書名、作者、插圖等信息,預測書籍的主題和情節。
同時,引導學生瀏覽目錄,了解書籍的章節和結構,并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先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關注人物、情節和主題,通過理解這些關鍵要素來理解整本書的主旨。同時,在閱讀后,通過預測和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欲望。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人物品質”,結合主題,推薦學生閱讀《雷鋒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進行整本書閱讀。為了提升閱讀效率,教給學生各種閱讀策略,如預測、推理、總結、批判性思考,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提高閱讀質量,并鼓勵學生與同學分享閱讀體驗,討論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和感想。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又能在思想碰撞中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進行在整本書閱讀,要為孩子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的閱讀規劃。這就涉及到如何為學生挑選合適的讀物、安排讀書的時間與頻次、制定讀書目的等。在制定個性化的閱讀計劃時,要注意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如定時讀書、限時讀書等等。在教學中,可以制定一個固定的讀書時段讀書。每周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分享閱讀心得和體會。孩子們在分享中有所收獲,也更加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為了推進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創新策略,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高質量的閱讀材料,確保學生能夠從中獲取知識和啟發;
(2)采用朗讀、默讀、快速閱讀等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
(3)注重閱讀與寫作的結合,讓學生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思考;
(4)建立良好的閱讀環境,如提供安靜的閱讀空間、定期更換圖書等,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氛圍和樂趣。
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家筆下的動物”的單元主題聚焦于動物故事。因此,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中,給學生推薦《山澗雄鷹》等作品,涵蓋了椋鳩十的《兩只大雕》、比安基的《黑鷹》以及黃放的《天驕》等經典故事。此外,還會給學有余力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閱讀選擇,比如動物小說如《貓頭鷹》和《林格倫作品選》,科普作品《森林報》。在教學中,會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不同作品,關注其中動物的形象、特性、與人類的關系,以及這些作品如何通過動物角度展現生態與環保主題。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多元文化視角理解人與動物的關系,也促進他們在寫作任務中深化對整本書的理解。通過這種教學安排,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展視野,增強跨文化意識,更深刻地領會人類與動物共存的重要性。
在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中,運用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的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并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書中內容。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簡單的角色扮演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情節。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組織學生扮演小壁虎、小魚、老牛、燕子和媽媽,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自然而然地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而中高年級學生則適合參與創意寫作或繪畫活動,通過個人創作來表達對書籍的理解和情感。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鄉下人家》單元主題是鄉村生活。首先明確這一單元的主題后,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說到寫,由仿到創,最后讓學生聯想自己眼中的鄉村美景,動筆寫一寫自己眼中的鄉村景致。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融會體悟文本。
還可以設計一些跨學科的活動,如結合音樂與語文教學,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一課時,結合這篇課文是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為兒童創作的一首兒歌和一年級學生活潑開朗,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喜歡表演唱歌這一特點,首先讓學生有節奏地讀兒歌,再加入打擊樂的伴奏再次朗讀,讓學生在明確這篇課文的韻律的基礎上,進行充滿童趣的表演唱,讓學生一邊感受歌唱和表演的快樂,一邊更好地學習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在學生濃厚的興趣的基礎上,激發想象,仿寫兒歌,為自己的歌曲填詞,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從多個維度感受書籍的魅力。
在這些活動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不僅理解故事情節,而且深入感受故事所傳達的深層情感。實踐活動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既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提升了閱讀技能。
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外經典童話”時,挑選《王爾德童話》和《克雷夫寓言》等整本書作為閱讀材料,并設計以“品味經典,感悟人生”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深入挖掘童話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學。在這個活動中,鼓勵學生從個人視角出發,選取一篇自己喜愛的童話故事,并通過多種形式(如繪畫、寫作、演講等)來表達他們對故事中哲理的理解和感受。
通過這一系列的綜合實踐,學生在閱讀中不僅積累了知識,還培養了審美品位和人文素養。學生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學習到了生活中的重要教訓。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還鼓勵了他們主動探索和深思,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最終,這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的美,激發了他們對知識和生活的熱愛,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優化閱讀評價意味著采用多樣化的評估方式來準確衡量學生的閱讀技能和理解層次,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深層解讀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在平時教育教學活動中,利用諸如問答、寫作、演講等多種形式,例如,開展“優秀故事我來講”的活動,每日課前進行故事講讀,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于聽的學生來說,需要他們在聽后評價、總結、體會,這種方式激勵學生在閱讀中展開個性化的思考和溝通,更加全面地評價他們的閱讀水平。
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指的是針對學生閱讀中的困難或誤區,針對孩子們在閱讀時出現的問題,應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方法,實施有針對性的輔導。基于學生在全書閱讀中遇到的具體挑戰,采用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以互助方式共同攻克閱讀難關,提升閱讀能力。在全書閱讀的教學創新實踐中,綜合運用優化閱讀評價和問題改進策略是關鍵。這樣不僅能幫助教師準確發現并針對學生的閱讀難題進行有效干預,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進而提升閱讀的整體效果。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國古代傳說故事”元包含《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門豹治鄴》等文章。在整本書閱讀的實踐中,我推薦《史記故事》等適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書籍讓學生閱讀,以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傳說,并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教學過程中,我組織討論和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收獲,激發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重要的是,教學中要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通過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在閱讀前就設定好評價標準,明確閱讀目的:理解古代傳說故事的主題和情節,提取關鍵細節,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以及能夠通過表達個人觀點和感受來展示對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教學過程中,運用課堂觀察和學生自評來評估學生的閱讀過程,同時借助同學間的互評來拓寬評價視角。
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整本書閱讀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創新策略,強調以學生興趣為基礎,科學選擇作品,結合多媒體和互動教學,豐富教學方法。理論基礎涵蓋認知發展、建構主義等,旨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思辨能力。實踐中,注重方法指導,定制閱讀規劃,實施多樣化評價,優化問題改進,深化學生情感體驗。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批判性思維,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