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洲(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qū)南泉中學)
文言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激發(fā)學生讀興趣,提升閱讀教學實效性是新時期文言文教學的核心要素。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改善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環(huán)境和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在文言文教學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拓展多種教育資源,以實現新課標要求的多重教學目標,甚至在強化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方面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已成為各學科老師探究的共同課題。因此,在信息技術加持下的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亦是如此,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首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信息技術是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輔助工具;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整合教育資源的功能;最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應避免技術代替學生學習的現象。
例如在“陋室銘”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利用PPT等多媒體將文章中的主要文言詞匯及注釋進行展示:陋室(簡陋的屋子)、德馨(品德高尚)、鴻儒(有學問的人)等。讓學生根據注釋自主翻譯全文,之后再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比修改,最終展示出準確,完整的譯文。這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文言用詞,也保障了學生的課堂自主性及學習的主體性,避免直給譯文,讓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
文言文大多是古文,與現代文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不同,且言文分離,學生需要邊理解邊閱讀,不僅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從而降低了文言文閱讀教學效果。因此,信息技術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整合應注重課堂生動性原則。主要途徑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搭設與文言文內容、主題相匹配的學習情境;利用多媒體仿聲技術引領學生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語感;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展文言文中重點字詞內涵、用法的解釋,以解決學生難理解的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言文閱讀游戲活動,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還是以“陋室銘”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帶有古詩風韻伴奏的背景音樂,“明星版”的閱讀范例,以及文中提到的“苔痕上階綠”的陋室房屋,“談笑有鴻儒”的人物互動等視頻動畫,以營造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訓練學生的語感,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真實感受。
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新時期的教書育人中教學內容、方式都應貼近生活,走進生活,讓教育教學生活化更能發(fā)揮教育的根本功能。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引用內容和方式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越能拉近文言文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降低文言文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言文,理解文言文,使用文言文。
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記”時,教師可搜集一些存在于現實生活的“桃花源”素材,包括常德桃花源、星子桃花源、酉陽桃花源等,采用3D 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虛擬場景,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感受現實中“桃花源”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探討興趣,逐步在探討交流中掌握知識點。
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恰當的課前導入可以起到安撫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從教學效果的角度分析,成功的課前導入可以溝通師生情感,可以明確教學目的,啟迪學生思維,確定整節(jié)課的氛圍和基調。因此,課前導入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
課前導入又分為直接導入和溫故導入、直觀導入和情境導入、實例導入和懸疑∕懸念導入、審題導入和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和游戲導入等5 組對應的導入方式。
例如,在講授“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和懸念導入的形式。先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輕音樂,老師輕輕地描述一個場景,讓學生神游桃花源,“我們來到一望無際的桃樹林,此時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粉粉的桃花在微風中向你點頭,好像在歡迎你的到來,桃花的芬芳招來許多小蜜蜂,有的小蜜蜂在采蜜,有的小蜜蜂在翩翩起舞,你也在其中,深吸一口氣,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還有許多人,有的在畫畫,有的在跳舞,有的在修煉神功……”音樂結束了,同學們也都陶醉了,開始期待今天的“桃花源記”。信息技術加持下的課前導入無限放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效率除了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外,搭建適度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與教師產生教與學的互動交流,或自主參與閱讀練習,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是信息技術與文言文閱讀教學融合的又一重要關口。結合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心理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情境,既能再現文中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古代文人的風雅情趣,語用環(huán)境,以直觀調動學習欲望,也能幫助學習更好地理解、總結文章的主題思想,以及用語習慣,掌握各類文言文詞匯的用法,可謂一舉多得。
dSPACE仿真是仿真技術中置信水平的一種仿真方法:通過在快速控制原型中直接的修改編程代碼進行測試,在硬件在回路仿真中避免部分用數學模型困難而無法仿真的情況。使最終設計出產品的功能與性能上更直接有效,從而成為系統(tǒng)研制工作強有力的手段,具有提高研發(fā)系統(tǒng)的質量,縮短研制周期和節(jié)省研制費用。對于教學的實際情況,快速控制原理這一部分內容涉及到建模、設計、仿真、測試、檢測等方面,加深理解了理論知識、彌補了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教學模式。隨著dSPACE仿真技術的發(fā)展,必將在多個領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以“醉翁亭記”為例,該文以游歷滁州山水為名,盡顯歐陽修(作者)為官一任憂國憂民之情。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滁州西南瑯琊山“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情景。結合課文“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的內容配上應景的聲樂。
一方面以“樂”字為線索,描寫滁州優(yōu)美風景,層次分明,條理清楚,方便學生記憶。第一段寫醉翁亭所在,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第三段寫滁人游樂和太守宴會,第四段寫宴會散,游人歸。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抒發(fā)自己政治理想和自語“醉翁”寄情山水以排遣憂愁的復雜感情。信息技術加持下的情景化教學使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中深入體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學生文言文閱讀營造了恰到好處的學習氛圍。
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詞句的理解翻譯是基礎,同時也是教學的重點,有一些字詞和句型還是教學難點,只有系統(tǒng)或者完整的把這些知識點呈現出來,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構建知識庫,實現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特別是總結或者復習階段需要給與更多的資源支持。
教師利用電子課件或者電子教案開展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有著獨特的作用,尤其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重難點的呈現上有極大的優(yōu)勢。
一種是同一篇課文中重難點的呈現,讓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中,學會閱讀整篇課文,學會自主理解,總結文中道理和主題思想。例如在《詠雪》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將教案中所有字詞知識點的翻譯通過電子課件呈現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分組自主進行整篇課文的翻譯和解讀,為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做好鋪墊。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知識點的橫向呈現,是指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文言文中,或者不同的位置上,表達的意思和作用就不同。這樣總結性的知識點呈現,可以幫助學生更為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文言文用語規(guī)律,掌握文言文閱讀技巧。例如常見的“之”字共有三類用法及釋義。
(2)作代詞,格式:動詞+之,①作第三人稱代詞,“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借旁近與之”《傷仲永》;②代事,譯為:這件事,“子墨子聞之”《公輸》、“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③代指這、此,“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也”《桃花源記》、“為楚造云梯之械”《公輸》。
(3)作助詞,①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格式:定語+之+名詞(名詞性短語),“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童趣》;②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格式:主語+謂語+名詞+之+動詞或形容詞,“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③音節(jié)助詞,“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④結構助詞,賓語提前的標志,格式:疑問詞+之+謂語動詞(介詞),“何陋之有?”《陋室銘》、“宋何罪之有?”《公輸》;⑤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格式:名詞+之+形容詞,“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馬之千里者”《馬說》。
像這樣的常用詞還有“以”“其”“而”等字詞,都可以在信息技術的配合下進行常用譯法、特殊用法、字句結構等全面完整的呈現出來,讓學生有秩序、有立體感地了解這些文言文基礎知識,完成知識構建,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形成大語文觀。
在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當中,網絡資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互聯網+”生態(tài)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資源無疑是最快捷,全面,最高效的途徑。例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京師教育資源網等等,提供大量的教材、教輔資源供選擇使用。教師可借助網絡資源整合優(yōu)秀教學案例,拓展教學格局,因材施教。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形成閱讀體系,拓展學習視野。
閱讀言文的閱讀體系由多種類型構成,我們可根據文言文的內容、感情、思想、表達手法等分類構建閱讀體系。首先,借助網絡資源把某一“議題”下相同內容,相同思想,相同感情,相同表達手法的文言文進行分類整理。其次,借助網絡資源根據學生閱讀需要(學習目標、任務)或構建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整合閱讀知識和方法。
智慧教育平臺是指利用多種信息技術,將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習工具進行綜合利用的平臺。該平臺一般滿足教學全過程的便捷及時要求,滿足適合全體學生學習需求的巨大空間,滿足教與學后的知識拓展延伸需求。
例如,課前利用智能平板向學生推送文言文教學錄音及其他預習資料,提示學生課本閱讀的重點;利用“奧鴿大數據”的題庫和作業(yè)布置功能,給學生推送題目,教師提前給每道題目賦分,定指標,如“能掌握常見文言詞意思”,學生正確回答則可獲得相對應指標的加分,教師根據學情前測數據制定教學計劃;通過平板“實拍答題”功能,將批注內容拍照發(fā)送到大屏幕,由學生上臺解說,組長和教師根據表現,對每個學生進行習慣指標或學科指標的評價。通過智慧平臺可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整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老師教學服務的原則,信息技術的開發(fā)利用要著眼于學生拓展視野、構建知識框架、提升文化底蘊等大語文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