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睿佳/ 編輯 余璇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至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4億千瓦,穩居全球首位。在此背景下,如何穩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為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碳市場發展又應怎樣布局?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
中能傳媒:針對當前可再生能源發電面臨的交易現狀,您有何建議?
曹仁賢:風電光伏產業作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代表,其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其中光伏產品更是成為我國出口“新三樣”之一。
由于風光等可再生能源項目是一次性固定資產投入,企業按照項目投產時上網電價測定收益并做投資決策、償還貸款、繳納稅費等測算。在完備的電力市場機制建成之前,存量項目大比例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電價必將產生波動,初始投資收益邏輯較難成立,也影響未來新增項目投資信心。
鑒于上述情況,我建議:
一是要穩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22〕39號)明確,對國家已有明確價格政策的新能源項目,電網企業應按照有關法規嚴格落實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外電量可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因此,建議針對存量可再生能源項目,嚴格執行國辦函〔2022〕39 號及發改能源〔2019〕19 號等文件的規定,按項目核準時國家及當地規定的上網電價簽訂長期固定電價購售電合同(不少于20 年),并確保項目所發電量全額上網;針對2024年及以后的新建項目,建議每年根據各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度電成本加上配套儲能成本,以及合理收益原則核定當年新建項目的發電上網價格,和各地煤電價格脫鉤,其中合理利用小時數內的電量以核定電價簽訂購售電合同(不少于20 年),合理利用小時數外的電量參與市場化交易。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對各省新能源電價政策的監管,定期組織核查,及時糾正各省新能源項目電價新政策有悖于原有政策的情況,促進新能源可持續投資。
二是加快綠電綠證交易市場建設。當前國內綠電交易仍以自愿交易市場為主,存在交易量小、交易價格低等問題。配額制的強制交易市場和自愿交易市場并行將是綠電綠證交易市場未來發展的趨勢。因此,建議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綠電綠證及交易管理機制,推進綠電綠證交易市場走向成熟,適時建立“配額制+綠證交易”制度,釋放綠電供需雙方發展潛力。
中能傳媒:綠色低碳轉型同時離不開碳市場的發展,能否談談您關于健全完善碳市場的建議?
曹仁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全國碳市場自啟動上線交易以來發展迅速,成為我國溫室氣體減排和綠色轉型的重要平臺。截至目前,全國碳市場已完成兩個履約周期,市場運行平穩,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推動全社會低碳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推動我國碳市場可持續發展,降低出口企業的碳稅風險,穩定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面,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應擴大自愿減排交易覆蓋范圍,積極鼓勵民間市場主體交易。
建議結合全國碳市場的需求,盡快增加CCER 方法學的發布數量。目前僅公布了造林碳匯、紅樹林植被修復、并網海上風力發電和并網光熱發電四種CCER方法學,仍有大量減排項目未被納入。建議盡快增加發布如草地碳匯、充電樁綠電、光儲充、綠氫等多個種類的CCER方法學,推進CCER方法學覆蓋更多行業和領域的碳減排項目,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碳減排需求。
建議設立國家級碳普惠管理和交易平臺。作為全國統一的碳普惠交易場所,為公眾和小微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碳普惠交易服務。同時,配套制定出臺國家級碳普惠管理辦法,明確碳普惠交易的目標、規則和要求,規范碳普惠市場的運行管理。國家級碳普惠管理和交易平臺的設立以及碳普惠管理辦法的出臺可對CCER市場形成補充。此外,積極鼓勵民間市場主體參與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構建一個更加完善、活躍的碳市場體系。
同時,堅持碳市場制度的守正創新,進一步健全完善全國碳市場。建議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盡快將電力行業之外的其他工業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強化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監管機制,完善全國碳市場的法規和制度建設。積極參與基于《巴黎協定》的國際碳市場雙邊或多邊市場機制的合作聯通,提升中國碳市場的全球影響力。
最后,適度提高全國碳市場控排企業每年可使用CCER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的比例,加強綠電、綠證與碳市場的銜接。目前控排企業每年可使用CCER 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的比例僅為5%,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CCER 的市場需求和企業的減排動力。建議將CCER 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的比例提升為10%,促進CCER市場的活躍度,進一步推動自愿減排市場的發展。
加強綠電、綠證與碳核算和碳市場管理的銜接,將綠電、綠證納入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核算體系,逐步明確在重點排放行業企業、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制度規則中應用綠電、綠證的具體核算方式,并盡快開展扣除綠電、綠證的修正電網排放因子的核算研究,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碳核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