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斌
(蘆臺經濟開發區農業總公司,河北 唐山 301505)
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位于冀東濱海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無霜期240d,年平均氣溫11.1℃,年平均降水637mm,全年日照時數2763h。當地與國家濕地公園“七里海”毗鄰,區域內有薊運河和潮白河水系分布,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土地條田化,機械化程度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盛產大米和河蟹,“魚米之鄉”享有盛名。常年種植水稻0.56萬hm2,近年來推廣蟹稻共生種養技術,稻田里養殖幼蟹和成蟹,多重效益可觀。
養殖河蟹,遠離村莊和工廠,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地勢平坦的地塊。一般小面積養殖1hm2,大面積養殖10hm2,按每個畦0.3hm2左右分隔成多畦。田埂需要加高加固,以防滲漏,建成高60cm,上邊寬50cm,下底寬100cm,外觀規格整齊,有利于管理河蟹和人員行走。
河蟹學名中華絨鰲蟹,是名貴淡水產品,鰲齒尖銳,攀爬迅速,為防河蟹逃逸,水稻移栽前需要在稻田四周挖防護溝,一般防護溝深50cm、寬80cm,呈環形蟹溝或井字蟹溝;蟹溝由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池3部分構成,其面積占大田總面積的15%,田間溝與環溝相通,供河蟹覓食、蔭蔽;暫養池用于暫養蟹苗和收獲商品蟹,可用自然溝、水渠改造,或稻田一角挖120m2,深1.6m的暫養池。稻田四周需設防逃墻,用薄膜雙層遮擋,用木樁支撐,鐵絲固定,每隔1m固定一根木樁,將薄膜一側埋入土層,另一側沿木樁向稻田傾斜上部內卷固定,拐角處做成弧形。專設進排水口,并在每個進排水口布設鐵絲網,以防蟹苗逃逸。
1.3.1 蟹苗采集
河蟹是一種大型的甲殼動物,在淡水中生長,在海水中繁殖。需要選擇正規繁育基地培育的優質蟹苗,采集體質健壯、規格整齊、肢體完好、無病無傷的正常1齡蟹苗[1],規格約100只·kg-1,因產地不同,蟹苗各有特點。其中,天津七里海河蟹,腿和鉗子上有很多棕色小絨毛,背部為青灰色,腹部乳白色,殼上有馬蹄印,食味獨特,香味濃郁。享有“南有陽澄湖,北有七里海”盛譽。
1.3.2 蟹苗投放
每年的6月初購入蟹苗,放苗量3kg·hm-2,放苗前需要測定稻田水質,保證水中不含農藥,水質指標正常。根據插秧稻田早晚需要,將蟹苗直接放入大田養殖,或者設暫養池,暫養池按稻田面積的10%設置,該地塊不能施用化肥,暫養密度不超過22.5kg·hm-2。暫養池中蟹苗蛻殼3~5次后,可以使用袖網在進水口起捕,計數后放入稻田養殖,放養量不超過30萬只·hm-2。
1.3.3 滅菌殺蟲
暫養池和蟹苗暫養,注意滅菌殺蟲。暫養池提前15d,用220g·m-2生石灰兌水潑澆消毒滅菌;蟹苗進入暫養池前,用5×10-2g·L-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蟹苗8min消毒;蟹苗暫養后放入稻田前,先對稻田消毒排換水,水體用15~20g·m-3生石灰潑灑水面,再用稻田水淋蟹苗3~4次,蟹苗適應環境后一次性放入田間。
1.3.4 投喂與捕蟹
河蟹喜歡穴居,食性雜,夜晚活動多。暫養池蟹苗投喂,每天傍晚投小雜魚1次,日投喂量約占蟹苗重的3%;放入稻田后,投喂點要均勻分布,平均25m2設置1個投喂點,投喂時間每天2次,于8:00—9:00,17:00—18:00進行,天然飼料每20d喂1次。河蟹生長發育是伴隨著蛻殼渡過生存大關的,蟹苗養殖期間,每天投喂配合飼料,蛻殼期加大動物性飼料的投放量,考慮鈣和磷的比例,保持餌料豐盛、新鮮喜食,避免相互殘殺,保證生長、蛻皮的物質需要。至9月末水稻收割前準備起捕,此時規格一般在140~180只·kg-1。起捕后直接銷售,也可越冬貯存,第2年春季銷售。
1.4.1 暫養入稻田
成蟹養殖采用幼蟹暫養后直接放入稻田進行養殖。河蟹只有一個生命周期,歷經瘙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0多次蛻皮成為成蟹。一般在5月初蛻殼,此前需要選購優質幼蟹放入暫養池進行暫養,暫養幼蟹量不超過9萬只·hm-2。至6月中下旬大田水稻分蘗后期,暫養池河蟹蛻殼1~2次后,即可采用地籠網等方式起捕移入大田進行養殖。
1.4.2 投喂與捕撈
河蟹耐饑餓能力強,其生長速度受水溫和餌料的制約,養殖前期以投喂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全價配合飼料為主,搭配玉米、黃豆、豆粕等植物性餌料;養殖中期植物性餌料添加水草,搭配全價顆粒飼料;養殖后期投喂動物性飼料和顆粒飼料,搭配高粱、玉米等谷物。通常水質良好,水溫適宜,餌料豐盛,有利于河蟹生長。養殖密度不同,雌蟹單產和規格有差異,部分養殖戶投放扣蟹1.5萬只·hm-2,單產可達450~600kg,雌蟹規格平均60g/只;投放扣蟹7500只·hm-2,單產在150~300kg,雌蟹規格平均70~85g/只。
1.4.3 日常管理
無論是幼蟹養殖,還是成蟹養殖,都要堅持每天早晚巡視,詳實記載田間檔案。觀察稻田蟹覓食、蛻殼、活動等情況[2];檢查防逃設施是否損壞;有無蛇、飛鳥等敵害生物入侵;有無死蟹、病蟹發生;定期監測水質,根據水質變化情況,選晴天上午,河水與稻田水接近時換水,換水量占30%左右,通常4—6月每7d 1次,7—8月每7d 2~3次,9月晝夜溫差大,每7~10d 1次。
1.4.4 河蟹病害
河蟹病害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防治,杜絕蔓延和升級,不同時期采用不同方法用藥預防,重點做好幼蟹纖毛蟲病和成蟹抖抖病,通過調節水質,交替用藥,避免產生抗藥性,進而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每隔15d,用225kg·hm-2生石灰潑圍溝1次,7d后潑EM菌生物制劑,改善水質,防止疾病[2]。夏季高溫階段,飼料中還需要添加中草藥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秋季晝夜溫差大,及時殺蟲消毒。注意蛻殼期使用無刺激的消毒劑,河蟹蛻殼是固有生理特性,一般強壯體質10min左右完成,體質弱的需要1h,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河蟹順利蛻殼。
1.5.1 品種選擇
從國家或省審定品種中,選澤適宜當地栽培,具有超高產、優質抗逆、適合機械化的中晚熟品種。如“金稻919”“津原89”“津原U99”“津育粳22”“濱稻”系列等。
1.5.2 基質育秧
一般當地適宜播種期在4月上中旬,提前做好整地和物質儲備工作。播種前種子處理,用17%殺螟·乙蒜素400~600倍液,加25%氰烯菌脂2000~4000倍液浸稻種,浸種時間72~96h,預防干尖線蟲病、惡苗病。浸種撈出后,用25%甲霜靈霜霉威拌種,每1g拌干種子500g,預防苗期青枯病、立枯病。采用基質育秧,精量播種,每盤播種量150g,按秧田與大田1∶80~1∶120備足秧盤,本田需秧苗300~450盤·hm-2,育秧機一次性完成裝盤、灑藥水、播種、覆蓋工作。基質裝入秧盤底,保持1.5~2.0cm厚度,種子上覆蓋基質5mm,覆蓋均勻,不露稻種,以免秧苗后期盤根不穩。根據秧盤規格做秧床,一般每床擺放2~3排秧盤,秧床間開溝30cm,四周設有排水渠,擺放秧盤后,噴除草劑滅草,插竹竿彎成拱形,拱棚上覆蓋無紡布和薄膜并固定線繩,然后上水保溫。
1.5.3 水分調節
基質無紡布拱棚育秧,根據苗情、溫度通風煉苗,及時調整秧田水面高度。秧苗從1.5葉期開始通風煉苗防徒長,發現秧苗傍晚露珠較少則需適當澆水;如遇低溫陰雨天氣,以防迅速升溫發生青枯,天晴后立即通風補水,并對秧田藥劑消毒;高溫天氣,當棚內溫度超過35℃時即開膜通風煉苗,防止高溫燒苗。5月1日前后,選澤無風晴天或小風天氣及時揭膜,培育健壯秧苗。
1.5.4 肥料補充
根據苗情及時管理,一般揭膜后追2次肥,第1次施肥于揭膜灌水后開始,用硫酸銨225kg·hm-2左右;第2次施肥于移栽前3~5d,撒施硫酸銨150~225kg·hm-2,同時用1.8%阿維菌素1500~2250mL·hm-2無人機飛防均勻噴霧,防治潛葉蠅。
1.5.5 平整土地
結合耕地或泡田整地,施腐熟有機肥22.5t·hm-2,施水稻控釋或緩釋肥(N-25%,P2O5-14%,K2O-6%)600kg·hm-2作基肥,撒施土壤表層,隨著耕翻或水耙帶入15cm土層內;水耙地前,泡田拉荒有利于減少鹽堿,田間平坦、上糊下松;水耙地2d后稻田消毒排換水,用450kg·hm-2生石灰潑灑稻田,平地后,沉淀5d后插秧。
1.5.6 適期插秧
當地一般5月5—25日插秧。根據地力條件,高肥力地塊宜稀,低肥力地塊宜密;依據品種特性情況,分蘗力強的品種宜稀,分蘗力弱的品種宜密;在合理范圍內,盡量密植。行株距規格為30cm×14cm,插4~5株/穴,基本苗6~8萬株,機械插秧,秧苗分布勻,生長旺盛。
1.5.7 肥水管理
水稻返青后,追施尿素75kg·hm-2;根據品種和苗情,間隔15d再追施尿素90kg·hm-2;7月20日左右看苗施孕穗肥,追施尿素45~75kg·hm-2。
水稻生育過程中,淺水栽秧,深水護苗,薄水分蘗,夠苗分次曬田,灌漿期干濕交替,其它時期保持3~5cm水層,土壤鹽堿含量較高的田塊適當增加水層深度。后期不要停水過早,以防早衰青枯,稻田收割前8d左右停水。注意噴施農藥時,稻田水位要抬高,噴藥后及時換水,以減少農藥對螃蟹的危害[3]。
1.5.8 病蟲草害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采取冬耕曬田,插秧前大水泡田,淺水層管理,適時曬田等農業措施,降低病源基數,減少病蟲為害;充分利用殺蟲燈、性誘劑等綜合防控蟲害;采用高效、低毒藥劑,防治病蟲草害。注意河蟹投放前20d或投放后,不再施用農藥,如有大草人工拔除。
監測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病害,針對易發生的稻瘟病用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300mL·hm-2,于水稻破口前5~7d和齊穗后用無人機各噴1次。對于稻水象甲、二化螟等害蟲,注意觀察,耙地至插秧前,用10%醚菊酯懸浮劑600~750mL·hm-2兌水,在秧田和本田溝埝、田埂噴霧,防治稻水象甲。二化螟于6月15日前后,噴施蘇云金桿菌懸浮劑4500mL·hm-2;8月初,將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mL·hm-2用無人機噴霧依次防治一、二代二化螟。田間滅草,耙地后5d內,用60%丁草胺乳油2250mL加3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450g·hm-2,用無人機飛防,保持5cm水層6d左右,可有效防除稗草、三棱草、眼子菜等闊葉雜草。
平均單產750kg·hm-2左右,部分采取高密度的養殖戶單產可以達到1200kg·hm-2。由于幼蟹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同時秋季和春季價格也有較大差異,正常養殖效益在6750~13500元·hm-2。
養殖方式不同,單產水平和平均規格差異較大,單產在300~525kg·hm-2,隨著單產水平提高,平均規格下降,雌蟹平均規格在750~1650g·hm-2,養殖效益在5250~9450元·hm-2。一般9月上中旬開始起捕,9月底結束,在中秋節前大量上市,各地河蟹品質風味不同,當地七里海河蟹蒸熟后香味濃郁,肉質白嫩,蟹黃醬紫色,脂膏乳白色,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風味獨特。
水稻成熟后,用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莖稈分離、谷粒精選等作業,直接將稻谷清選入庫,粳稻標準含水量14.5%。經田間實地測產,平均產量11.25t·hm-2,單價提高0.4元·kg-1,節約成本1200元·hm-2,增加效益5700元·hm-2左右。
2.4.1 經濟效益
調查研究表明,蟹稻共生無論是幼蟹養殖,還是成蟹養殖都實現了互利共贏。幼蟹正常養殖效益在6750~13500元·hm-2;成蟹養殖效益在5250~9450元·hm-2;水稻增加效益5700元·hm-2左右。按平均增加效益1.53萬元·hm-2元計算,300hm2蟹稻田增加利潤459萬元,42戶農工參與,戶均增加效益約11萬元,是一種高產高效模式。
2.4.2 生態效益
蟹稻共生綠色生產模式,有利于糧食安全。河蟹通過攝取稻田中的雜草和淺水生物,減少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河蟹活動疏松土壤,促進了微生物活動,肥料農藥減少用量,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水稻能凈化水質,為河蟹生長提供棲息環境;同時提供天然餌料,有利于降低成本,實現一地雙收。
2.4.3 社會效益
蟹稻共生有利于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緩解了漁業資源緊張的難題,充分發揮稻田種養的生態功能,提供優質、綠色農產品。水稻為河蟹生長提供天然餌料,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同時提升河蟹品質;河蟹排泄物可培肥地力,提高稻米品質,開辟了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蟹稻共生綠色高效種養,由傳統的單一平面種植向種養立體化生產轉化,稻蟹共生使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融合,營造更加有利的循環生態體系,不但綠色增產、節本增效,而且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經濟效益顯著,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突出,可以高效利用當地資源規模化生產,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共同致富,樹立品牌實現農業高效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