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祖
(甘肅五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蘭州 730000)
從公路工程施工質量方面來看, 現代機械設備的精確度和穩定性能保證公路工程的質量。 例如,土方施工中的現代化推土機能夠精確控制厚度和坡度,保證路基的平整性;混凝土澆筑中,攪拌車和泵車不僅能提升混凝土均勻性,還能提高澆筑速度,確保混凝土早強性能。 此外,現代化機械設備通常配備多種安全功能,如自動剎車、防傾覆系統和遠程監控,降低了設備操作過程中的風險,相比傳統的人力施工,機械化施工減少了人員在危險區域的活動,進一步保障了工地安全。
公路工程機械施工設備管理資源浪費問題尤為突出,如設備閑置率較高, 意味著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在沒有產生效益的情況下被固定,導致資本回報率降低,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能導致設備的過早老化,使設備失去正常的運行維護,進而增加設備的故障風險。 閑置率高通常與設備采購和調度管理不當有關,無論是過度購置,還是不足購置,都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設備購置的過度或不足同樣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過度購置不僅會導致初次購置的資金浪費,還可能導致后續的維護成本增加[1]。 由于公路工程設備的特殊性,多數設備需要定期的維護和檢查,以確保在施工中的正常運行,而設備的過度購置,則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周期性的維護成本。
公路工程機械施工設備的管理過程中, 維修與保養的及時性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由于每一項設備都有預定的使用壽命和維護周期,如若不按照推薦的時間表進行維護,設備的零部件可能會出現過早磨損或其他潛在故障, 逐漸積累導致設備損壞。 隨著設備故障率的上升,工程進度和效率也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在公路工程中,時間對于工程進度的影響尤為關鍵,任何設備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施工過程的停滯,影響整體的施工周期。 長時間的設備停機會造成工程延期,導致合同罰款,增加勞動成本和其他相關開銷。 除上述的直接成本外,工程延誤還可能帶來其他的間接損失。
許多工程項目中,存在設備更新和升級不及時的現象,給工程的正常推進帶來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 技術的進步意味著新的施工技術和需求持續涌現, 過時的設備很可能無法滿足這些新技術的要求。 例如,新型的混凝土施工或高精度的測量技術需要配備更先進的設備才能達到預期的施工效果,如果繼續使用過時的設備,可能導致施工質量不達標,或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來彌補設備性能的不足。 此外,不及時更新或升級設備還可能導致公路工程施工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特別是當競爭對手采用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質量完成工程時,則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還可能對企業的市場聲譽和客戶關系產生不良影響[2]。
設備的不當操作是導致設備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充分或不正確的培訓可能導致操作人員在使用設備時犯錯誤,例如,錯誤的參數設置、不恰當的操作技巧,或是忽視日常維護步驟,引發設備的機械故障、電氣故障或其他形式的損壞。操作人員對設備不熟悉或對安全規范缺乏了解, 可能會導致誤操作或忽視潛在安全隱患,如設備超載、過熱或不穩定工作狀態,引發安全事故,如設備爆炸、火災或結構性故障。 這不僅對操作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構成威脅, 還可能導致昂貴的資產損失和工程延誤。 此外,由于公路工程的特殊性,其安全事故可能還會影響到公眾安全。
公路工程施工若缺乏對設備位置、 使用記錄等關鍵信息準確把握,可能導致項目延誤、成本增加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缺乏設備位置信息會大大增加設備調度難度, 在大型的公路工程中,設備經常需要在不同的施工點之間進行調動,如果不能實時、準確地了解每臺設備具體位置,會導致調度混亂,影響工程進度。 不完整設備使用記錄會給項目成本核算和后續的設備管理帶來困難。
制訂計劃時,應充分考慮每臺設備工作能力、維護周期和其他可能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 此外,設備使用計劃還應考慮潛在的風險因素,如設備故障、惡劣天氣等,以確保工程能夠應對突發情況,為施工團隊提供明確的設備使用指導,還有助于提前發現并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強化設備調度管理是優化資源使用、減少浪費有效途徑。 設備調度不僅僅是簡單地將設備從一個施工點調動到另一個施工點, 更是涉及多方面考慮綜合性任務。 調度決策需要基于設備使用計劃,確保每臺設備都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工作。 調度過程中還需要考慮設備運輸成本、 設備的裝卸和準備時間, 以及與其他資源,如人力、物料等的協同配合[3]。 通過科學的調度管理避免設備的閑置,減少不必要的運輸和準備時間,提高施工效率。
建立完善的設備維修與保養制度是保障設備長壽命和高效率運作的基礎。 此制度需要明確規定每種設備的維護周期、保養內容、維護標準及相關的記錄和報告流程。 例如,某型號挖掘機每工作500 h 需要進行1 次基本的機油和濾芯更換,每工作2 000 h 進行一次深度維護,包括液壓系統檢查、密封件更換等。 制度中還應包含針對突發故障的快速響應機制,以確保設備在出現問題時可以得到及時處理,減少停機時間。 專業維護團隊是確保制度得到有效執行的關鍵, 團隊成員需具備相關設備專業知識、實際操作經驗和故障診斷能力;維護團隊也應接受定期的培訓,以保持專業技能的前沿性,能夠適應新型設備的維護需求;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作能力,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與其他部門,如供應鏈部門、施工團隊等,進行有效協調。
針對設備的物理狀況,如機械磨損、部件老化等,更應關注設備的技術水平是否與當前行業標準相匹配。 例如,若某挖掘機的控制系統不支持現代的精準定位技術, 盡管物理狀態良好,但在技術層面已經明顯滯后。 通過定期技術評估及時發現隱性的技術落后問題,為更新決策提供依據。 引進新技術和設備是確保工程施工持續保持高效與創新的手段, 新技術的引入往往伴隨著效率提升、 成本降低以及施工質量提高。 例如,新型的混凝土攪拌設備可能在速度、均勻性以及節能方面均有顯著的優勢。 新技術設備往往更加智能化、自動化,能夠減少人為操作誤差, 提高施工的可靠性, 優化現有的工作流程,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然而,引入新技術與設備也需要慎重,決策時,除考慮設備的性價比外,還需評估與現有設備的兼容性、操作人員的培訓需求,以及維護成本等長期影響。
有效的人員培訓不僅有助于提高設備操作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是預防事故、確保工地安全的重要手段。 隨著技術的進步, 新型設備的操作和維護要求可能與傳統設備存在顯著差異,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操作員,面對新技術和新設備,也可能存在知識和技能的盲點。 因此,定期的設備操作培訓能夠幫助新入職的員工快速上手,確保老員工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術和方法。 培訓內容應涵蓋設備的日常維護、故障診斷和初步處理方法,確保設備在出現問題時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響應。 加強安全教育是預防工地事故、保障人員安全的關鍵環節。 每種設備都有特定的操作規程和安全隱患,操作員必須深入了解并始終遵循[4]。 安全教育應包括設備的安全操作規范、潛在的危險因素、事故應對和自我保護方法等內容。 鑒于公路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如開放工地、與交通工具的接觸等,還需加強對工地總體安全規則的培訓,如對施工區域的劃定、安全標志的設置和遵守等。
制定設備策略之前,不僅需要對工程的規模、復雜性、施工環境和預期的施工周期進行深入分析, 還需要考慮工程所在地氣候、地質和交通條件,確定所需設備的類型、規模、性能指標和數量。 設備性價比是設備的購買或租賃成本,還包括操作、維護、殘值和其他長期費用。 評估性價比時,應考慮設備的工作效率、故障率、維護需求和預期使用壽命。 此外,采購與租賃之間的選擇也應基于具體情境, 對于長期、 連續使用的設備, 購買可能是更經濟的選擇, 可以攤銷更長時間的使用成本,而對于短期、臨時或特殊性工程,租賃則可能是更為合適的選擇,能減少前期的資金投入,并避免設備在工程完成后的長時間閑置。
面對日益復雜的施工環境和多樣化的設備種類, 建立完善的設備信息管理系統顯得尤為迫切。 實時跟蹤設備的狀態和位置是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和確保設備安全的關鍵。 通過傳感器、GPS 和其他現代技術手段,可以實時獲取設備的工作狀態、位置、運行時間等關鍵信息。 例如,通過遠程監控,了解挖掘機是否在正常工作, 油溫、 液壓狀態等是否處于正常范圍內。 實時的位置信息則可以幫助管理者更加精確地進行設備調度,避免設備的重復調度或長時間的空轉。 建立設備使用、維護、 故障等信息數據庫是長期、 系統地進行設備管理的關鍵。 數據庫應包括每臺設備的購買日期、規格、使用歷程、維護記錄、故障歷史等詳細信息[5],并基于這些數據進行設備的日常管理和數據分析,如預測性維護、設備壽命評估、故障模式分析等。
公路工程的成功與否與機械施工設備管理的有效性關系密切,面對日益復雜的工程環境和技術挑戰,企業和工程管理者必須時刻保持警覺,不斷優化管理策略和方法。 隨著技術和管理方法的不斷演進, 公路工程機械施工設備管理會走向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續的未來,并為公路工程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