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蘊
西涼,地處古代中國西部,在今甘肅省武威市。它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的聚集之所。西涼樂舞也發源于此,并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出了多種樂舞形態,直至今日在甘肅武威等地的民間舞中也有遺存。本文以西涼樂舞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宏觀角度分析其歷史成因,同時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時間順序來梳理“西涼樂”的歷史發展脈絡,最后聚焦舞蹈本體,以期勾勒西涼樂舞的歷史面貌。在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學術界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而產生于古絲綢之路的中西交通咽喉之地的“西涼樂”也自然成為古代樂舞研究的關鍵切入點。本文旨在綜合相關西涼樂舞的研究脈絡,梳理“西涼樂”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與流變。
“西涼樂”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產物,因產生于涼州而得名。而對于“西涼樂”概念的界定,卻眾說紛紜,有人稱其為一種樂舞;有人稱其是出自西涼的樂曲;有人稱其為一種樂部;也有人稱其為一種音樂風格;還有人稱其為古代西涼地區各族音樂舞蹈文化藝術的總稱。而對于這個問題古人也早有關注,據《近事會元》卷四載:“《西涼》自西涼,《涼州》自涼州,亦兩不相涉也?!闭J為“西涼樂”是源自古代西涼地區的樂舞藝術。而王國維在《唐宋大曲考》之中又認為“西涼樂”為樂部總名。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涼樂”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概念內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有時代指一種音樂風格,有時也指一個樂部,本文也贊同此種觀點,并結合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對“西涼樂”做出定義:“西涼樂”有廣狹二義之分,廣義的“西涼樂”是指一種具有西涼地區特色的樂舞,其融合了漢魏傳統中原樂舞而雜以羌胡之聲,是古代西涼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藝術;而狹義的“西涼樂”則是指隋唐時期形成的“西涼樂”中的一個大型的樂部,也即《西涼伎》?!拔鳑鰳贰笔且粋€整體的概念,是具有西涼風格的音樂舞蹈文化藝術的統稱。而《西涼伎》則是應用于隋唐宮廷宴會之上的有歌舞及伴奏配合,并具有一定時長的演出節目。對二者的概念進行區分也便于梳理它們之間的關系。
談及“西涼樂”的歷史淵源和成因,多數學者常用《隋書·音樂志》中的一句話來論證:“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币布础拔鳑鰳贰笔且浴褒斊潣贰睘榛A形成的,這是有關“西涼樂”成因的主要說法之一。而另一種主要說法則是“中原形成說”,它認為“西涼樂本質上是中原音樂,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外來因素,但并未因此失去中原音樂的本性……”此外,還有許多學者和文獻采取了比較折中的說法,認為“西涼樂”是中原音樂和龜茲音樂相融合的一種音樂。譬如牛龍菲在《高調依然在五涼》一文中云:“西涼樂,蓋涼人所傳中原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的河西地方樂舞?!比伟胩料壬苍赋觯骸啊鳑鰳贰钤缌⒚诒蔽海淝吧碓弧貪h伎’,乃混合龜茲樂與中國之清樂而成……”,他認為“西涼樂”中的中國舊樂是清商樂,這也恰好與《舊唐書·音樂志》中所云相吻合,皆認為“西涼樂”即“涼人所傳中原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p>
本文認為“西涼樂”形成于漢晉時期,在呂光時期興起,它產生的基礎是以清商樂為主的中原舊樂并雜以秦聲,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融合了龜茲等30 余國的西域樂舞藝術形式,并以龜茲樂為主要成分,在魏周之際又增加了大量的鮮卑族音樂,最終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嶄新的樂舞藝術形式。其在北魏、北齊、北周、隋、唐各代都盛行不衰。
“西涼樂”作為中國古代樂舞史上的一顆明珠,其發展是源源不斷的,不僅風靡于中原,還呈縱橫傳播之勢。北魏朝廷將從河西得到的《秦漢伎》樂舞更名為“西涼樂”,至北魏分裂后,西魏和北周宮廷都很重視“西涼樂”,并尊奉其為“國伎”。“西涼樂”和其他各民族的樂舞藝術集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宮廷飲宴時演奏的樂部。隋朝時,統治階級把“西涼樂”正式制訂為七部伎之一,后又增設其他樂部并發展成為宮廷樂舞九部樂。唐朝時,文化藝術的發展達到巔峰,西涼樂舞更是演變出了多種不同的樣態。直至宋代,“西涼樂”的樂曲及詞調融為一體,仍于宮廷之中表演。宋代純舞逐漸衰落后,其樂舞之名又逐漸演變為詞牌和曲牌,并流傳至今,在甘肅武威等地的民間舞中仍有遺存。
隋唐年間,宮廷樂部的發展逐漸完善,“西涼樂”也成為一部包含多種民族文化因素的大型部伎樂舞。在史書記錄的眾多樂部之中,“西涼樂”名列前位,可見古代甘肅少數民族的歌舞藝術十分受宮廷重視、喜愛與推崇?!杜f唐書·音樂志》中對該幾個樂部的樂器、舞蹈、樂曲、樂工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可見“西涼樂”在隋唐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西涼風格特色的表演節目,也即狹義的“西涼樂”——《西涼伎》。同時它也不斷地向民間滲透,在民間又演變出不同的表演形態。值得一提的是,古涼州地區在盛唐之際產生了一部由大型音樂、舞蹈組成的《涼州》大曲。據《開天傳信記》記載:“西涼州俗好音樂,制新曲曰《涼州》,開元中列上獻之?!闭f明了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地區產生的第一個大曲是《涼州》大曲,其為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所進獻。另外,唐代也衍化出了軟舞這一藝術形式,《樂府雜錄》載:“健舞曲有《柘枝》《劍器》《胡旋》《胡騰》,軟舞曲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團圓旋》《甘州》等?!薄稑犯娂芬嘣疲骸伴_元中,又有涼州、綠腰……謂之軟舞。”由此可見,軟舞《涼州》實為“西涼樂”在唐代演變出的另一種樂舞形態,其是《涼州》大曲中的舞蹈部分,動作優美,秀麗飄逸。
除此之外,“西涼樂”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廣泛傳播于亞洲各國,譬如唐代一些傳入日本的著名大曲和宮廷宴樂,有西涼伎《獅子舞》《婆羅門》等,后來都成為日本的宮廷雅樂。朝鮮、緬甸、越南等國也深受“西涼樂”的影響,可見該樂舞不僅流傳時間長,流傳范圍也廣。
綜前所述不難發現“西涼樂”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形態,其與地理、民族、音樂、舞蹈、文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探尋其歷史面貌也必然要擴大相關材料的搜索范圍。除了相關的石窟、樂舞、壁畫和史料文獻外,也要從唐詩宋詞以及與其相關的工藝制品、美術、服裝等方面進行考究,方能大致勾勒出其樂舞面貌。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音樂志》《唐六典》之中都有關于“西涼樂”樂器的相關記載。以上幾部文獻所記載的樂器情況大致相同,只有所用樂器的名稱記載略有差異,這也許是不同歷史時期對該樂樂器內容的增設與易名。此外,據岸邊成雄對《西涼伎》所用樂器的分類整理,也可以看出中原舊樂樂器和西域少數民族的外來樂器幾乎各占一半,這也恰好與“蓋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相應和。古涼州的工匠藝人將西涼樂舞的內容渲于窟壁,這在今天的云岡石窟壁畫、莫高窟壁畫、墓室壁畫、陶俑、石刻之中皆有所體現,這些石窟壁畫都描繪了“西涼樂”中的各種樂器、樂工舞者服飾以及演出場面,為我們恢復西涼樂舞的歷史面貌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有學者認為云岡石窟樂舞雕刻表現的主流就是“西涼樂”,并且對樂器篳篥已有大小之分,另外其樂隊編制組合中多數以管弦為主,這種獨特的樂器組合形式也恰好與《舊唐書·音樂志》中所載“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相契合。這些都說明“西涼樂”是一種以管弦樂器為主,以抒情見長的音樂。
關于“西涼樂”的樂曲,《隋書·音樂志》載:“《西涼》者……其歌曲有《永世樂》,戎歌有《楊澤新聲》,解曲有《萬世豐》,舞曲有《于闐佛曲》?!备枨队朗罉贰肥且皇籽鐦犯枨指琛稐顫尚侣暋穭t是一首西域歌曲,解曲《萬世豐》又是一首歌頌萬世太平的中國器樂曲。當然,古西涼民族音樂的情緒風格是多種多樣的。除上述之外,有《舊唐書》中所提到的安徐嫻雅之風,也有如“只愁拍盡涼州破,畫出風雷是撥聲”般的澎湃氣勢。再如《唐五代詞》中所描繪的:“甘州詞令,宮人歌之,其詞哀怨,聞者凄愴”,以及“《伊州》一曲淚雙雙”般的形容,更有楊玉環對《霓裳羽衣曲》所做出的高度評價:“此曲可掩前古!”由此可見,西涼曲目種類繁多,各種情緒兼而有之,極富表現力與感染力。
西涼樂舞中的舞蹈藝術也極為豐富,在石窟壁畫的樂舞場景圖中,既有規模宏大的宮廷樂舞,也有各個民族的民間歌舞、雜技百戲、宗教舞蹈等,其中都可追尋到“西涼樂”的身影。與西涼樂舞關系最為密切的石窟壁畫便是敦煌莫高窟第156 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通過史料記載、樂隊樂制及樂工服飾等方面可以推測出其中的音樂是“西涼樂”,舞蹈是《萬年豐》《永世樂》等。其舞隊8 人,4 男4 女相向而舞。從舞蹈動作和舞曲風格來看,舞者們屈膝出胯,拋甩長袖,踏足而舞,姿態皆為右手略高頭側,和腰臂成流線型動作,具有十分明顯的三道彎特點?!靶洹痹氐氖褂靡睬『檬歉呓饦s在《敦煌舞蹈》一書中所提到的:“‘西涼樂’中吸收繼承了中原漢族傳統舞蹈的成分。”這便是指對漢代《巾舞》的繼承,加之其極具西域風格的服飾裝扮,確乎是中西結合的樂舞典范。另外,《樂府雜錄》載:“或如驚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也”,可見西涼樂舞是以唐代“軟舞”風格為主的一種柔和的舞蹈,但同時也是剛柔并濟的。譬如《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所指:《涼州》大曲入破前的樂段節奏較緩慢,入破后音樂節奏強烈、急促,再如《霓裳羽衣舞》入破后也是“嫣然縱送游龍驚”,可見具有西涼風格的樂舞都是以柔軟為主、剛健為輔的多種情感綜合起來的舞蹈。此外,從《西涼伎》中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獅子舞》之中也可以探尋到西涼樂舞的面貌。白居易《西涼伎》云:“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可見當時西涼藝人表演的“獅子舞”光彩奪目,頗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如今流傳在甘肅境地的一些活態民間舞之中也能尋見西涼樂舞的蹤影,例如,今甘肅武威地區的民間舞蹈《滾燈舞》(又名為《頂燈舞》)。據載,“西涼樂”中有《佛曲》,其中扭腰出胯的形象就與《滾燈舞》相似。彭松也在《〈西涼樂〉尋索》一文中指出,這是民間舞蹈中流傳的“西涼樂”,佛教“燈”喻佛法,寓意著佛法如燈永遠傳照。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內流傳的民間舞《臘花》,其舞蹈中的左右移胸,做擺胯舞姿,一手執扇,一手托花燈,很可能都是古西涼樂舞韻律、動作的遺存。史書云“西涼樂”有白舞一人,或許就是以上民間舞蹈中的“擺舞”。彭松先生同樣指出今甘肅天水地區流傳的道教舞蹈中也有“西涼樂”,名為《云陽板》。此舞有提腿、跨步、蹲襠、翻身等動作,拍板也同樣在上下左右拍擊,提出此論點的依據就在于“拍板”這種古代樂器。在安西榆林窟元代壁畫中有一副拍板與吹笛的伎樂天對舞圖,這也恰好說明了元代時西涼地區就出現了此種樂舞,因而《拍板舞》是一種具有中原傳統風格的“西涼樂”。還有“武威攻鼓子”這種中西交融并蓄而生的獨特西部鼓舞藝術也是源于《西涼伎》的民間過街表演。甘肅永登的硬獅子舞同樣也繼承了西涼樂舞文化中的獅舞傳統,包括一直流行于河西走廊的民間社火“地蹦子”,也是以活的形態完整保存至今的《西涼伎》之一。
古西涼樂舞藝術數百年來廣為流傳,不僅僅是因為它保留著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是因為它能夠對其他民族的優秀藝術形式進行融合與吸收。對于西涼樂舞的研究一方面能夠傳承與發展現今遺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也能夠為當今音樂、舞蹈、文學等學科的發展提供借鑒意義,并為中國舞蹈史學的建設提供新材料和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