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國務院國資委對各中央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采取一企一策的方法,根據各家企業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不僅要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還要在形成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應有貢獻。
首先,國有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新質生產力開局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國家經濟增長確定5%左右的增長速度,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得以鞏固,對此,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用3個字定位了中央企業2024年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一是“高”,即高水平的協同;二是“質”,即質的有效提升;三是“量”,即量的合理增長。
“高”意味著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中央企業2023年采購量達13萬億元,通過采購直接拉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200萬戶。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啟動了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計劃,發布了1000多項清單,同5000多家企業建立了深層次合作關系,今年將作為一個常態化工作,經常公布一些產業鏈共融名單,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
“質”主要是指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要提高核心競爭力,首要的是提高各方面的效率,提高資本效率,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還要提高科技產出的效率。國務院國資委的導向是,企業一定要建立“追求價值、創造價值”的理念。國務院國資委淡化了對規模的考核,推動企業朝做強做優的方向努力。
“量”代表著合理穩定的增長,中央企業2023年實現了穩定增長,銷售收入40萬億元,增加值10萬億元,利潤2.6萬億元。投資方面,國務院國資委充分發揮投資的調節作用,2023年中央企業總投資6.2萬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09萬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0%。投資增長的速度較快,2023年中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而全國則是3%,較全國高出約8個百分點的投資增速,實現了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據初步統計,已實現拉動社會投資超過10萬億元。
其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明確目標。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一節講了3個層次,第一是產業鏈,第二是產業提升,第三是數字創新。
從宏觀上看,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加強重點行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從操作層次看,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保持企業經濟平穩運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弘揚工匠精神。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第三,聚焦科技自立自強,讓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流動起來。中央企業在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緊緊扭住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以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為抓手,加快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科研投入產出效率,增強創新體系的效能上不斷實現新突破,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對中央企業來講,要做到“頂天立地”。“頂天”方面,大量的大科學工程和大成果都出自中央企業。但在“立地”方面,特別是在底層技術、根技術方面還有差距。國務院國資委鼓勵中央企業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力度,特別是加大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
對于技術源頭,中央企業要堅持開放創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同時要與國內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頭部民營企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使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源頭更加豐盛。
第四,做強做優主業,有效增強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功能。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做強做優主業,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其重點在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今年,國資央企將持續深入推動深化提升行動落地見效,堅持功能使命任務和體制機制任務兩手抓,以功能使命類任務引領體制機制類改革,以體制機制類改革支撐功能使命類任務完成,形成深化改革組合拳,確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改革主體任務。
核心功能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方面,安全支撐中包括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在這些基礎安全領域,國有企業擔當著不可或缺的核心責任。
報告中提到“做強做優主業”,是一個重要變化。中央明確“三個集中”,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堅守主責、做強主業。中央企業不同于一般企業,必須在承擔國家責任、為老百姓做事方面落實更多的工作。
中央企業在傳統產業方面的布局較多,要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這方面已有不少標志性成果,中央企業目前有100多個智能工廠,啟動“人工智能+”行動,所涉及的行業很多都是傳統產業,通過大模型解決行業的問題、解決企業的問題、解決垂直領域的問題。產業升級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13%,中央企業需要加大布局,尤其要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提前布局。
要持續用好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整合,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內部的專業化整合,把橫向的相應產業通過整合實現“一企一業、一業一企”,提高企業集中度,推進上下游行業協同重組,切實提高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產業化整合,立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主業做強做優。
第五,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現代企業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是基本經濟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制度。完善健全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制度,今年的重點是制度建設,可以期望2024年國有企業在公司產權、組織、運行、分配、管理、職工民主制度6個方面將得到進一步健全。
世界一流企業建設,要通過組織運行機制改革,提升考核目標管理體系精準性,提升企業組織效率、運營效率、資本效率;通過企業人才機制改革,培養各級優秀人才隊伍,全面激發企業基層組織活力和人才動力;通過企業品牌管理機制改革,打造更多品牌卓著的一流公司,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創造能力。
第六,掌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法,改進與提高領導方法、監管方法、工作方法、考核方法和思維方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討論時著重指出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提出來的,“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國有企業的新質生產力,要運用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的思路推進。
從國資監管講,要激勵企業大膽創新,破除一些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比如新能源汽車,國有汽車企業在這方面發展還不夠快。國務院國資委調整政策,對3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考核技術、市場占有率,以及未來的發展。再比如人工智能,有數據共享問題,有數據基礎設施共享問題,還有計算中心、數據中心建立過多等問題,要把這些協同起來,以高水平的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最后是創新生態,建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預計國務院國資委對各中央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采取一企一策的方法,根據各家企業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