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院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煉油技術科研機構,歷經70余年發展,形成了完備的科研體系、雄厚的人才積淀、優良的文化傳統,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大連院大有可為?!?/p>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的首要任務。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研究院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創新要素的活躍地、創新動能的聚集地,是科技創新的“橋頭堡”。
中國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簡稱“大連院”)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煉油技術科研機構,歷經70余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備的科研體系、雄厚的人才積淀、優良的文化傳統,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大連院大有可為。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勝利油田、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中國石化黨組部署,在基礎研究之源、煉化產業之變、戰新產業之拓、人才隊伍之基、科研體系之效等方面下功夫、開新局,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爭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大連院將主動融入國家基礎研究體系,充分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進行前瞻性部署,在制約核心科技能力提升的基礎問題上奮勇攻關,統籌推進目標導向型和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
一方面,強化催化科學、催化材料、新能源、低碳技術、生物材料、工業軟件等前沿性、顛覆性技術領域科學問題凝練,同步推進基礎研究,努力取得“從0到1”的突破,從源頭引領前沿顛覆性技術發展。另一方面,對已歷經百余年發展和技術迭代的煉油化工領域技術,開展有組織的“從1到0”的反向應用基礎研究,實現自上而下的需求牽引和自下而上的技術推動雙向發力,形成顛覆性技術再創新。
面對全球能源版圖深刻改變,產業重構加速演進,綠色低碳和數字技術成為驅動變革之雙翼,大連院將錨定“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要求,以高端化、綠色化、數智化為核心,鍛造技術新優勢,引領支撐煉化產業轉型升級。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石油石化仍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基礎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空間巨大。大連院將強化戰略定力,充分利用國內外海量的石化存量資產,深刻審視石化資源用途和過程改變的新趨勢、從燃料變為原料的新機遇,重新思考傳統技術適應未來化工原料要求的新特點,強化特定烴類的選擇性,推進低成本“油轉化”,精準聚集高端潤滑油脂、高端碳材料、高端白油、可降解材料單體等技術,大力推進“油轉特”,助力延鏈補鏈強鏈。
大力推進綠色化轉型。謀劃布局綠電替代、新能源分布式發電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等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多能耦合發展。以“降低石油石化的碳排放和碳足跡為目標的綠氫煉化”為落腳點,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研究綠氫作為原料的未來煉廠產業鏈重塑,構建新的技術創新鏈,不斷實現新能源耦合傳統產業發展。立足節能環保及碳核算先發優勢,整合廢水、廢氣、固廢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構建基于物流、能量流和碳流的全廠優化系統,形成減污降碳協同發展的技術構架。以大環保的理念,從末端治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推進廢舊塑料、廢催化劑等循環經濟發展。
以數智賦能產業升級。當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許多行業提升效率和優化的有力武器,石油作為一個難以定量和基元機理描述的復雜體系,大數據和數據邏輯分析為優化操作提供了無限可能。依托中國石化人工智能技術聯合研發中心,以建立重點核心裝置數字孿生為抓手,提升煉廠數智化水平,增強裝置的優化空間和操作安全性。構建石化基礎數據庫,開發煉化大模型、石化智能機器人等關鍵技術,不斷豐富AI場景,打造石化智能大腦,支撐未來智慧石化。
當前,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大連院將構建未來產業預測預判體系,聚焦前沿熱點,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具備高水平技術突破、高潛能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創新,切實提升看桅桿的能力。
圍繞中國石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和規劃,大連院將匯聚資源、突出重點,堅持技術先導、示范先行,加強戰略性新興領域開拓,著力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技術攻關,通過中國石化豐富的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標桿性項目,以點的突破形成面的提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力爭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突破。以氫氣吸附純化技術推廣應用為依托,以SOEC、海水制氫技術突破為著力點,助力中國石化“第一氫能公司”和氫能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加快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解決太陽能、風能以及氫能等可再生能源間歇性、波動性的限制。持續深化分布式微電網技術和綠色低碳綜合能源智慧管控系統研發,針對石化上游采油、風電、光伏等不同應用場景,提供不同的零碳解決方案。
大力推進高端材料技術的布局攻關。充分利用中國石化豐富的富芳烴油漿資源,開發負極焦系列化產品以及穩定化生產技術,形成體系化、戰略化、品牌化的負極材料市場控制力量。加強合成生物學技術手段的研究,持續深化微生物篩選、基因工程、酶蛋白工程、生物過程調控等研發平臺,集中攻關非糧生物基單體及材料產業鏈技術,探尋中國石化低碳發展新路徑。緊跟全固態電池的發展契機,加快關鍵材料、電池制造產業化技術研發,支撐中國石化動能接續。
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的主體。大連院將突出“三個面向”,持續深入推進人才強院工程。
完善培養體系,廣搭平臺、優化機制,想方設法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多措并舉培養能打大仗、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持續系統地“生才”。厚植招才引智的沃土,圍繞戰略布局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廣納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高精尖缺”特殊人才,用好國內外合作團隊和聯合培養研究生資源,靈活開放地“聚才”。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樹牢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精準有效地“理才”。構建以戰略科學家、國家卓越工程師、領軍人才、青年骨干為體系的人才雁陣格局,以重大項目為核心的柔性團隊,形成優勢互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才”局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科學研究的形態已告別單槍匹馬、手工作坊式,而進入到分工協作、整體推進的“大科學”時代,科研范式、攻關組織模式成為科研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推動科研范式變革。加強從分子層面的認知,在現有賽道上跨越式發展或開辟新賽道,實現從追隨模式向自主創新模式的轉變。加強基礎研究深度,提升協同創新水平,實現從應用研究向“應用+基礎”研究的轉變。加強基于理論計算、材料基因、理性設計、大數據分析、實驗驗證的智慧化研發,充分發揮高通量設備和中試驗證的作用,實現從試錯向“試錯+理性設計”的轉變。加強全產業鏈的研發布局,實現從單一技術研發向生態鏈研發的轉變。進一步強化以科學的理論方法指導創新的實踐,堅持大局意識、問題導向、第一性原理,以底層邏輯培育漸進性、自主性、顛覆性創新思維模式。
加快現代化研發體系建設。構建“小核心、大協作”的科研創新體系,優化完善“內抓十條龍,外抓聯合體”模式,以重大項目培育來拓展產業疆域、引領行業轉型發展。持續深化拓展“賽馬”“揭榜掛帥”等科研攻關組織模式,探索研究特區和研究組群,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決定權,打造更柔性的組織形式、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更廣泛的智力資源、更開放的創新生態,不斷提升體系化攻關能力。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持續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貫通基礎研究、中試實驗和工業應用,推動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快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