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軒,范榮洋,陳 豪,李亞周
(1.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西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2.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
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從整個電力行業大背景來分析,電力設計已經逐漸進入飽和狀態,電力建設增長速度放緩。至2030 年,我國將從發達經濟的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2031—2050 年,我國將處于高級經濟發展階段,步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電力需求年均增速進一步放緩至1%左右。
目前,電力設計企業環保業務普遍局限于咨詢板塊,包括環保咨詢、水保咨詢、節能評估、穩評及專篇設計等,所承接的項目集中在電力、交通等行業。依托前一周期市場的繁榮和行業優勢資源,電力設計企業環保業務量總體飽滿,業績基本實現平穩發展。隨著目前外部大環境的改變,環保咨詢業務的發展也遇到瓶頸,整體表現為:市場份額較小,無法適應轉型工程公司的發展要求。當前,如何認識和理清發展形勢,明確目標和方向,走出轉型升級的一條新思路是新時期下需要重點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電力設計企業往往在自身電力領域具有鮮明優勢,如專業及部門齊備、人才隊伍完整、市場根基廣泛、對能源結構轉型等重要市場前景變化敏感、貼近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的生態環保市場環境等。但普遍存在能源電力業務占全部業務比重過大的問題,社會能源需求是周期性變化的,在行業出現下降趨勢時,抗風險能力不強。
本文旨在通過對電力設計企業開展生態環保業務相關的典型企業現狀與發展情況、重點行業市場現狀與前景進行調查,深入研究如何推進設計企業的生態環保業務高質量發展。在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供市場變化趨勢建議,分析目前生態環保行業的發展機遇,為電力設計企業推進設計生態環保業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通過問卷調查、實地座談和信息征詢,了解電力設計行業重點企業主要關注的政策、規劃情況,以及企業經營情況、技術實力、制度優勢、人才優勢等情況。
問卷調查內容包括:①近年生態環保業務發展規模;②生態環保業務開展、機制建設及資質情況;③企業在所處環保行業的技術水平與發展情況;④生態環保業務發展戰略;⑤對設計企業參與生態環保項目的建議和思路;⑥對設計企業生態環保產業未來發展重點建議和分析;⑦生態環保產業主要業績。
2.2.1 電力設計企業生態環保行業近期總體發展情況
根據問卷整理結果,電力設計企業生態環保業務近年上升較為顯著,生態環保業務新簽合同額占總合同額比重明顯增長,對應生態環保業務營收及占總營收比也有小幅上升。但總體而言,生態環保業務占電力設計企業總合同及營收比例仍普遍低于5%,距離成為電力設計企業普遍的主要業務尚有差距。
2.2.2 電力設計企業生態環保業務開展情況
總體而言,電力設計企業開展的生態環保業務主要集中在水處理、固廢處理、土壤治理等方面,這與企業普遍承擔的工業、能源、礦產、規劃等項目有關,也與這些業務相應的普遍性、規模、潛在營收有著密切關系。部分企業也適時跟進了生態修復、土地全域整治、河湖治理等業務的開展。
2.2.3 典型高營收電力設計企業生態環保業務開展統計
根據問卷統計的各企業營收情況,選擇了排名靠前的6 個電力設計企業,以分析典型高營收電力設計企業在業務開展選擇上的共性。結果顯示,多數高營收電力設計企業均開展了3 項及以上的生態環保業務門類。且根據問卷具體內容得知,企業開展的生態環保業務大多包括水處理、固廢、土壤治理等業務。
2.2.4 典型高營收電力設計企業生態環保業務機制建設、發展戰略
根據問卷分析,在調研的營收排名靠前的6 個電力設計企業中,多數企業成立了專門針對生態環保業務的部門或分公司,多數企業持有先進專利或開展過生態環保領域研究課題,各高營收企業都將生態環保業務作為發展重點或新興業務,其中大部分都將生態環保業務列入長期發展目標,并選擇了2 類以上的業務作為自身在生態環保市場領域的發展方向。
2.2.5 電力設計企業在生態環保產業中的角色與參與模式統計
根據問卷統計結果,電力設計企業在開展生態環保業務時,在產業鏈中的參與模式以總承包EPC 為主,其次是前期咨詢與設計,也有部分企業開拓了EOD 模式。電力設計企業以施工方、運維方身份出現情況較少,總體仍以設計、總包、咨詢為典型的參與角色。
2.2.6 電力設計企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規劃與戰略關鍵詞
根據問卷結果,對受訪企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重點、建議、思路整理后得出的關鍵詞包括:能源、新能源、EPC、EOD、環境治理、山水林田、綜合利用、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在問卷反饋中的高頻出現,體現了受訪企業普遍對于生態環保業務主要發展方向和市場的判斷:能源/新能源產業、環境治理、資源與固廢綜合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及企業對于生態環保業務開展模式與新思路的普遍觀點:EPC 為主、EOD 重點開拓。
同時還可看出,各企業普遍將高質量發展作為電力設計企業發展生態環保業務的主要原則。問卷中有部分受訪企業指出,傳統生態環保業務面臨減少的情況,應緊跟政策發展與大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明確重點,以消除新興業務方向的不確定性。
實地調研階段中,課題組走訪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環保業務發展良好的典型電力設計企業。通過與典型企業的調研,了解了其組織架構與發展歷程、主要生態環保行業近年發展情況、典型企業在相關市場的主要經驗,以分析其發展路徑的可取之處。
2.3.1 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建”)旗下專業從事生態環境治理的平臺公司。該公司組建于2015 年12 月29 日,前身為“中電建水環境治理技術有限公司”,總部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該公司注冊資本金80 億元,累計中標金額達2 700 億元,營業收入達850 多億元。
該公司擁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環保工程專業承包3項一級資質和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資質,擁有水利水電、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工程技術經濟等6 個專業工程咨詢資格、《城鎮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證書》(二級)、《廣東省環境污染治理能力評價證書》(廢水甲級、固廢甲級、污染修復甲級)。
2016 年2 月,中國電建中標茅洲河流域(寶安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標金額123.07 億元,拉開了中國電建治理茅洲河的序幕。此后,再次中標深圳市光明區、東莞長安鎮茅洲河流域治理工程等,累計中標金額超過300 億元,茅洲河全流域治理格局形成。
為統籌推進茅洲河治理,中國電建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治理技術發展,以管理創新推動項目建設實施,以平臺公司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為引領,帶領二十余家優秀成員企業設計、施工單位,匯聚地方國企、民企力量,把茅洲河流域兩市(深圳市、東莞市)三區(寶安區、光明區、長安鎮)統籌考慮,采用“全流域統籌、全打包實施、全過程控制、全方位合作、全目標考核”的創新治理模式,提出“一個方案、三地聯動、五位一體、八類工程”的總體解決方案,探索走出了一條“地方政府+大央企+EPC”的城市高密度建成區“大兵團作戰、特戰隊突擊”的治水管理之路,高峰期參戰人員高達三萬余人,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廣東省的高度肯定,寶安區也作為先進典型在廣東省推行河長制工作大會上作經驗分享,該公司多次受邀參加深圳市河長大會暨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沖刺大會,并作為治水提質骨干企業代表介紹經驗。
2.3.2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院”)始建于1949 年,是中國電建的重要成員企業。中南院是全國首批取得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14 家單位之一,也是目前湖南省唯一一家設計綜合甲級設計企業,是全國同時擁有工程勘察綜甲、工程設計綜甲和工程咨詢綜甲三項最高級別資質和資信的10 家單位之一。
中南院是以水環境綜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部分資源化為核心業務,囊括了水務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生態景觀、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安全應急等業務,可以為客戶提供規劃咨詢、技術研發、勘測設計、工程總承包、工程施工各種服務。
中南院典型項目:深圳石馬河流域治理。
石馬河,東莞的母親河,發源于深圳寶安,河道縱橫交錯、水網密布。全長73.5 km,其中東莞市占據67.5 km,流經7 個鎮,涉及112 個村、社區,曾是粵港供水工程的重要載體。然而,由于流域內工業化、城鎮化突飛猛進,重污染企業以及人口的激增,讓石馬河不堪重負,甚至由于長期黑臭,被流域居民戲稱為“烏龍江”。2 941 個排水單元地塊、8.7 萬棟建筑、5 141 km市政管網、190 km 暗渠、468 km 暗涵、10 727 個排口,從一連串的數據便可知曉,石馬河是當仁不讓的“十三五”期間廣東治水的“最硬骨頭”之一。
2018 年,中南院成建制進駐東莞,深度參與到了東莞所有劣V 類國考斷面的治水攻堅戰中,創新提出了“5+”系統治水體系,秉承“流域統籌、系統治理、區域協調、標本兼治、突出重點”的五維治理理念,以“提質凈水、安全治水、生態韻水、文化興水、智慧控水”的五位一體治理思路,用“生態為綱、正本清源、織網成片、智慧運維、水城共生”的5 條治理路徑,形成“一個目標治到底、一個本底查到底、一套系統盤到底、一個平臺管到底、一張藍圖干到底”5 個一治理模式的同時,推行“管網完善、河道整治、生態修復、景觀提升、智慧運營”5 個治理措施。
一年時間,石馬河治理前107 條河涌中黑臭河涌86 條,治理后全部消除黑臭。來自第三方機構的監測報告顯示,2020 年底,石馬河旗嶺斷面水質穩定達Ⅳ類,較2019 年底氨氮下降70%、總磷下降67%,水質同比明顯好轉。這一治水“藥方”,讓石馬河項目實現了“當年中標、當年設計、當年建設、當年達標”的壯舉,成為水質達標見效最快的水環境治理項目。至此,奠定了中南院流域治理疑難雜癥“圣手”的行業地位。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紛紛出臺污水處理領域指導、支持及規范類政策,包括加速推進農業農村水污染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城市農村共同行動、推動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等,強化污水處理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
1)提標改造、農村污水治理、河湖生態修復和黑臭水體治理等細分領域預計將成為水環境治理行業新的增長極,驅動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2)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不斷融入環保產業,環境治理行業智慧化發展的特征逐步顯露。及時精準地監測和檢測數據將成為輔助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以及評價水環境質量和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據。
3)由單一的產品、設備制造和工程建設,向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一體的水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轉型。
4)依托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建設,水環境的協同治理、一體保護和引領示范工程獲得重點支持。
我國固廢行業相關的重點政策針對方面主要可分為綜合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活垃圾及污泥及其他,“十四五”以來,我國固廢處理行業相關國家政策密集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整治固體廢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險廢棄物監管和風險防范能力。《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的通知》《“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關于加快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建設的通知》等多項政策均對固廢處理行業做出了發展規劃,以規范和支持固廢處理及其相關產業(例如垃圾焚燒發電等)的產業化發展。
我國固廢處理技術主要包括“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目前“無害化”處理占據主流。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衛生填埋和焚燒廠數呈逐年增加趨勢。2019 年,垃圾分類政策的出臺和落地實施,為環衛裝備、回收再生、垃圾焚燒等多個領域帶來新的機遇。規模化整合、精細化發展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土壤修復涉及檢測、評估、技術設備研發及工程設計施工等環節,包括相關藥劑和設備的研發設計、藥劑生產商、設備供應商、土壤污染監測商、工程施工企業等。目前,土壤修復仍以工程施工模式為主,隨著土壤修復+片區綜合開發模式的發展,未來將吸引越來越多企業進入土壤修復行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規政策,生態環境部牽頭組織編制了《“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 年)》等一系列文件,為各部門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提供了全方位指導。同時該領域政策、管理、技術方面的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推動解決:①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復領域的經濟政策創新迫在眉睫;②“減污降碳”政策下,修復后土壤再利用仍缺乏有效途徑;③風險管控內涵外延和適用條件需要明確,并在行業內統一認識;④修復技術的準確應用和精細化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指導各地統籌大氣污染的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將從傳統火電領域的煙氣治理逐步轉向其他非電領域,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非電工業燃煤鍋爐等非電領域有望成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國工業VOCs廢氣治理率不足10%,提升潛力巨大,或成為下一個重點治理區域,VOCs 排放是否符合總量控制要求或將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前置條件并納入主要環保指標。
我國環保服務業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從業單位、市場規模和容量不斷擴大,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行業規模總體呈現平穩擴張態勢,目前處于擴張和結構調整的階段。以碳交易市場建設為核心的碳減排產業鏈,可以分為技術市場、設備市場和金融市場,在節能減排的背景下,特別是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啟動,提供碳捕捉、減排的技術、設備和服務企業將面臨一個新興的市場機遇。而雨水交易是基于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開發的產業新模式,涉及規劃、設計、設備、材料、施工、運營、模擬、投融資等不同環節,從事海綿城市運營的企業可以將雨水交易作為一個重要收益來源。
而從近年來《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5 號)、關于推薦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項目的通知》(環辦科財函〔2020〕489 號)、《關于同意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的通知》(環辦科財函〔2021〕J201 號)等政策的連續出臺可以看出,中央高度重視環境治理模式創新,并持續對EOD 模式的推進條件、參與企業的支持獎補規則進行建立和強化,并逐步提出環境綜合治理托管、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鉤、生態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或特許經營權相結合等利好企業的模式。不難看出,EOD 模式對于設計經驗豐富、與生態環保行業結合緊密、擁有一定技術和人才優勢且有能力承接重大生態環境綜合項目的電力設計企業有著較高的相合度,值得密切關注和有益嘗試。
本文總結了以下值得重點關注的發展領域:
1)綜合環境服務: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從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領域、多要素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轉變,從細分領域專業治理向環境問題系統解決方案轉換,環保領域開始進入以綜合環境服務商為核心的發展階段。
2)生態修復:土地資源尤其耕地資源是需要重點保護的資源,保住耕地資源就能保障糧食安全,因此以土地資源利用為核心的生態修復業務將具有一定關注價值。
3)無廢城市:“雙碳”目標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減污降碳新要求,因此無廢城市也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高價值方向。
4)當前國家積極穩步推進“雙碳”目標不動搖,不斷加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因此“新能源+環保”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行業前景。故發展“新能源+環保”相關業務是電力設計企業可以在生態環保行業領域發揮優勢的機遇。
1)在電力設計企業中成立獨立的生態環保業務分公司,突出“投建營一體化”理念,重點發揮平臺的規劃和整合功能,將投資、設計、運營等功能板塊融合和協調。
2)通過人才引進、企業并購、提升資質的方式盡快補齊生態環保設計能力單一、非電環保領域技術力量薄弱的短板;加強技術能力的積累,克服技術瓶頸,如城鎮水生態修復及雨污資源化技術、城市生態修復和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技術等。
3)與傳統電力業務相比,生態環保業務對接的主體常常為各級政府部門,因此在業務開拓的過程中要加強相關溝通渠道搭建,重視政策解讀能力和相關轉向資金申請能力,積極探索央地合作模式。
4)加強核心技術的積累,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手段增加技術優勢,具體領域如城鎮水生態修復及雨污資源化技術、城市生態修復和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技術、水生態環境先進監測設備及預警技術、污染多要素智能化協同監測技術等。
電力設計企業普遍具有專業部門和人才隊伍完整、市場根基廣泛且貼近能源結構轉型等重要市場、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發揚貼近能源相關市場的優勢,通過建立專門針對生態環保業務的部門,重視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手段實現核心技術和先進專利獲取,并有計劃地結合自身現有市場、技術基礎和所屬地區行業特點,克服自身技術瓶頸,在保持傳統業務角色之外嘗試新業務模式,逐漸開展多業務領域嘗試,逐步建立成熟穩定、具備拓寬潛力的生態環保市場,對電力設計企業在當今和未來一段時期傳統電力設計市場發展放緩的背景而言是可行且必要的。
參與本課題調研的還有:王瑞(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吳剛(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江蘇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胡燁(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王超明(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浙江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張頊(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劉小龍(中國能源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羅筱鋒(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燕小芬(中國電建江西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韓益民(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