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1987)指出:“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學術論文是作者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直觀反映。與自然科學學術論文基于實驗、數據分析、邏輯推導等較為直觀的呈現不同,社科學術論文更多的是作者從某個特定角度出發,選取其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截面,并按照論文規范進行展示的結果呈現。因而,社科論文作者的寫作能力還不能等同于其科研能力、知識儲備水平。優秀的社科學術論文總是能夠選取一個新奇不俗的知識截面,并將其展示得嚴謹周密、豐富多彩。
學術論文寫作,文章的組織與架構是關鍵。就社科學術論文的謀篇布局而言,主題內容、分析視角、敘事方法、語言表述等四要素決定了文章的基本架構,并直接作用于作者對其知識儲備的選取和展示,影響著文章的質量和水平。
論文的選題,是組織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敗的關鍵。對此,較多學者和編輯出版人員均有論及。比如,徐有富認為,學術論文的選題要有用,要新,要力所能及①徐有富:《學術論文寫作十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頁。;劉浩民認為,學術論文選題總的原則是需要與可能相統一,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原則,也就是價值與可行相統一的原則①劉浩民:《論學術論文寫作的選題原則》,《理論月刊》2008年第5期。;韓大偉提出找疑點、找歧點、找疏漏、找局限、找冷門、找邊緣以及舍大取小、揚長避短的“六找”“兩權”選題八法②韓大偉:《“六找”與“兩權”——學術論文選題技巧》,《應用寫作》2001年第10期。。此類研究無疑給作者發掘選題提供了很大的啟發與幫助,但總體來看,諸多論述較為偏重于文章質量評判和“虛”的寫作方法論,對較為“實”的主題內容選取的論述則較為薄弱。
學術論文的選題,可以從政治性內容、學術性內容、社會性內容幾個方向上找尋。
政治性內容,就是從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黨和政府的政策文件或特定政治性事件中發掘的主題內容。政治性話語和學術性話語是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普遍認為,政治性話語在當前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處于主導和引領地位。比如,王棟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構建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取得了重大成就,對于革命、學術和文化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③王棟:《中國共產黨領導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百年歷程與經驗》,《東岳論叢》2021年11期。;秦宣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學術話語絕大多數主要是由政治話語引領的,學術話語嚴重滯后于政治話語④秦宣:《正確處理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關系》,《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政治性內容,為社科學術論文的選題提供了豐厚的資源。
選題的政治性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發掘:思想體系、世界觀,比如,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兩個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性方位的界定,比如,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指導性方略,比如,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新發展理念,全面依法治國;對黨的使命任務和國家建設的規劃,比如,全面建設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改革部署,比如,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依法治國;重大國家戰略、重大區域戰略,比如,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黃河生態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農村、城市、基層社區等方面的機制創新,比如,城市精細化管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金融、能源、交通等行業的改革發展,比如金融風險防范,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綜合交通體系構建;政治人物的思想觀點及對其的紀念,比如,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恩格斯誕辰200 周年,陳云調查研究方法運用,張聞天對宣傳工作的歷史貢獻;重大政治事件的宣傳與紀念,比如,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建黨百年,等等。
關于學術體系涵蓋的內容,一些學者針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體系以及各專業學科體系等多有論述。比如,謝伏瞻認為,學術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理念、原理、觀點,理論、學說、知識、學術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⑤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周佑勇認為,中國行政法學學術體系的內部構造區分為實定法體系、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三部分⑥周佑勇:《中國行政法學學術體系的構造》,《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5期。。從社科學術論文寫作的角度看,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在海量學術知識中明確自己的選題內容,確保開展的研究不是無意義的重復性工作。因而,學術性選題內容的明確,關鍵在于如何“選取”。
對于社科學術性論文主題內容的選取方向,提出四點不成熟的建議。
其一,重視學術知識的原理、來源性研究。原理是一切學術研究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陳勝前認為,中華文明探源的目的不僅僅是得到真實的歷史,還在于理解與繼承文化意義①陳勝前:《“古國”“酋邦”之爭與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路徑》,《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7期。。對原理性問題的反思與突破,往往產生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西方經濟學將理性經濟人作為最基本的前提假設,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眾多學者對其進行反思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人認為,人類行為從理論上看是理性的而實際上卻存在非理性的一面,理性人行為中的非理性方面同樣是經濟學家需要研究和反思的一個根本問題,從而創新性地開創實驗環境下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分析理論②高核:《從理性人假設看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從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談起》,《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其二,關注學科研究的前沿領域。比如,當前宏觀經濟學在對“理性經濟人”進行反思批判的同時,與“信息文明”為標志的后工業時代相契合,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計算經濟學(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Neo-Economics)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與范式,并成為學科理論的前沿。
其三,在學科的交叉融合領域中開展搜尋。進入21 世紀,隨著網絡、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科之間的邊界壁壘越來越模糊,學科知識之間的交融互鑒越來越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開始融合。比如,微分方程、概率論、數值分析等數學方法、遙感和燈光等信息通信技術、計算機的仿真技術分析和數據處理、混沌理論與量子場論物理方法、演化與神經網絡等生物學知識等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被大量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同時,社會科學學科之間的融合呈現加速發展之勢。比如,基于統計學的spss 軟件運用和擬合優度、時間序列頻譜分析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行政管理等學科;基于圖書情報學的citespace 等方法被其他學科廣泛應用,尤其被應用于文獻綜述,等等。這種學科交叉融合性主題內容,首先就表現在論文主題內容的創新上,會給讀者帶來極大沖擊。
其四,迎接學科體系的中國化面向。2016 年5 月17 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頁。此后,“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成為眾多學者的重要研究面向,學科研究與中國的治理實踐和制度建構的結合愈加緊密。
社科學術研究離開社會實踐,就是無源之水。“問題意識”既是作者寫作能力的表現,也是社科期刊辦刊的重要導向。對社會生活尤其是民生熱點現象的追蹤與理論性解讀和闡釋,是社科學術論文主題內容的重要方向。
社會民生問題涵蓋內容極其豐富,它可以是整個社會層面面臨的現實性挑戰,比如,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社會信用;也可以是時代發展或國家治理在社會層面的表現,比如,城市交通環境、就業、醫療、住房。它可以是社會流行的某種心態,比如,精神內耗、躺平、佛系;也可以是社會較為普遍的現實問題,比如,“內卷化”“啃老”“高彩禮”。它可能是基于年齡性別等某類人群的普遍問題,比如,兒童心理健康、青年晚婚晚育、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也可以是對社會發展中新興社會群體的現實觀照,比如“網紅”“三和大神”“網約車司機”。它可能是某類影響廣泛的現實問題,比如,春運、留學、農村耕地保護,也可能是有一定轟動效應的特定事件,比如,《探索與爭鳴》對“江歌案”持續關注,多期開設“‘江歌案’中的法律與道德”專欄。
政治性、學術性、社會性主題內容只是對選題方向選取上的歸納。現實中的社科學術論文,純粹的政治性論文、基于學科理論構建的學術性論文、基于田野調查等社會現實表達的社會性論文都存在并占據一定比例,但占比更多的還是這幾個內容取向上的結合。比如,對于住房問題,如果論文的研究從政策建議出發,就是政治性內容,從民生實際感受與期盼的角度進行剖析就是社會性內容,從市場供求、或債務周期等學術角度進行分析就是學術性內容,一篇文章通常在政治性、學術性、社會性等取向上進行兩兩組合甚至三類組合。將政治性內容、學術性內容、社會性內容進行區分是為了便于作者明晰寫作方向與材料組織范圍。
目前社科學術論文的篇幅以1—2萬字居多。相較于專著,學術論文更傾向于將某個具體的問題論證清楚,在現有知識體系上實現“點”的突破。因而,社科學術論文尤其是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就需要以特定的視角對主題進行分析。
宏觀視角是對某個選題的整體性特征進行描述和歸納,有助于讀者從整體上加深對選題的認識與理解。宏觀視角通常包括:其一,基于內容對主題整體性的認識與歸納。比如,對“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人類文明新形態”“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政治性主題的概念、內涵、意義、特征、發展路徑諸多方面的歸納與分析;對“中華文明”“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現代性思想”等學術思想觀點的淵源、形成脈絡、組織架構、中國化面向進行論證;其二,基于關聯性的對若干宏觀主題之間的聯系展開分析。比如“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中國實踐與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建設”“‘多邊主義’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等等;其三,基于演進發展的對主題規律特征的歸納總結。這類文章主要以歷史性的視角分析問題,并與相關紀念性或評述性主題對應,比如“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以及“張載誕辰1000 周年”“王夫之誕辰400 周年與船山學派”;或者是對理論的歷史演進脈絡和解釋性功能進行評述,比如,對傳播學中經驗學派、批判學派的歷史性發展階段、代表性人物與觀點的總結與述評。
中觀視角不追求對主題進行整體上的描述和歸納,它通常對研究主題進行一定范圍的限定,從某個特定方面分析問題。這個視角,可以是基于某種思想、思潮對主題進行的研究,比如,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范式批判,精準思維下的城市治理,女性主義下的文學敘事;它還可以是基于某種特定的理論展開的研究,比如,人民立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工具理性下的國家治理,利用現代化指標體系進行的城市現代化水平評測,等等。中觀視角還可以是對話語表述環境的限定,比如,文化語境下的國家形象,在地化與基層治理,基于行為慣習的學生價值觀培育;可以是某項政策措施對研究主題的影響,比如,“雙減”政策下的素質教育,稅收政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碳排放交易試點對綠色產業發展的作用機制;可以是針對某個特定群體或行業的研究,比如針對外賣員、網絡主播、城市務工人員的相關研究;可以是從某類獨特的場域環境出發開展的研究,比如元宇宙、數字經濟環境、網絡社交環境,等等。
微觀是從某個細小的方面著手論證主題。當前社科研究中采用較多的基于統計數據開展的分析研究,很多都屬于微觀視角。這類研究通常會反映在標題或副標題上,一般表述為“以××村為分析對象”“以××社區為例”“基于××的調查”,等等。
通常的微觀視角還有:基于學者某個具體的觀點或某部有影響力的著作、文藝作品展開分析,比如,立足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展開對歷史唯物主義、意識形態、人本主義等主題的論述;根據某種社會現實或現象來切入選題,比如,以“吹哨報到”“最多跑一次”現象切入基層治理,由“淄博燒烤”“貴州‘村超’”現象聯系到地域的文化形象傳播;由一個具體的事件案件出發,比如以“馬加爵事件”為出發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展開論述,以“Facebook 宕機事件”為出發點論述網絡安全,法學類學術論文,“××訴××案”“××第一案”等表述也經常出現在論文標題之中;有的還會從“萌”“喪”等單個話語表述的角度進行主題論述。
宏觀、中觀、微觀,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從文章構建的角度而言,宏觀是基于主題的整體性特征展開的論述,中觀著重分析主題某一個方面的特性,微觀則聚焦于主題范圍內的某個具體問題,它們是作者對文章主題進行組織架構時作出的考量與抉擇:是從主題的“整體”特性著手,還是分析主題某個“面”,或選取主題內容中某個具體“點”。論文架構中的宏觀、中觀、微觀視角,也是一種方法論。比如,相對于整個經濟體系,房地產行業就內涵而言是一個中觀問題,但是,如研究立足于房地產行業的整體發展,比如,“房地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它就是一個宏觀視角;從“房地產預售制度”方面剖析房地產業風險,就是一個中觀視角;對房地產招投標程序這一單個環節進行針對性研究,就是一個微觀視角。宏觀、中觀、微觀這三種視角,有的學術論文會選擇其一展開論述,有的也會運用兩種甚至三種。
宏觀、中觀、微觀視角各有優缺點。宏觀視角立足于主題的整體性特征,站位高、敘事宏大、視野全面,但受限于學術論文篇幅,此類視角也存在論述泛化、理論性、嚴謹性不足的缺點。中觀視角立足于主題某一方面,往往與特定要素、理論、現象相結合,相較于宏觀分析,此類視角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題的特征,同時論述上更為具體,但受限于理論、方法或特定人群、政策等要素的選擇,該視角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問題。微觀視角往往基于第一手的數據或材料開展研究,近年來隨著實證方法和大數據技術的完善,其論證中的嚴謹性、規范性優勢比較突出,但缺點是容易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局,只能解釋若干主題之間的聯系性,對主題內在機理、規律反映不足。
敘事方法就是選擇以何種方法論述文章的主題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永遠是社科學術論文的敘事內容,與其對應,產生了以下敘事方法。
描述型敘事應用于說明“是什么”的主題內容。此類敘事既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與其他敘事方式進行組合。
1.分層別類
分層別類敘事,就是將主題內容按照一定的方法歸納,使其更有助于讀者提升認識或作者的深入論證。“分層”就是將主題內容按照結構或功能,區分出一定的等級層次。比如,主題內容可以分為“人類文明—思想體系或文化體系—理念和觀念—邏輯與方法—行為及決策思路—決策措施和建議”幾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還可以按照所轄范圍等特征,進一步分為若干個小層次,比如,對于政策內容,可以進行“國家—省級—地市”的分層;還可以根據功能范圍,進行“政策體系—社會政策—社會保障政策—養老政策—養老基金”的劃分。
層次明確后,就需要對同一層次的內容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存在多種方式:可以是基于內容特性的區分,比如某個學派、某個學說的觀點;可以是基于時間的區分,比如,不同歷史時期黨的廉政紀律的規定;可以是基于空間的區分,比如,世界各國遺產稅的相關法規,等等。社科學術論文的敘事中,有時還會對一些特定內容進行強調,凸顯其重要性,這種敘事表達往往會運用“首次”“多次強調”等表述方式。
2.考據求實
在文化、歷史、考古等學科中,對一些章典、禮制、文字、音韻、習俗等內容的源流、演變脈絡的發掘與梳理,經常會采用考據求實的敘事方式。這種敘事方式往往對既有文獻或一些印刷版本進行勘校從而辨別真偽,根據遺存文獻的記載恢復一些已經失傳的文獻,對一些經典典籍詞句的本源性涵義進行解釋,等等。考據求實敘事延續了歷史上尤其是清代以來考據學的治學方法。同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考據求實敘事又不斷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等數字化技術方法融合,其研究方式得到極大拓展。
描述型敘事的關鍵是資料內容的選取。由于各類社科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各類學術觀點經常相左,一篇社科學術論文在有限容量內,如何保證其所選內容的代表性、科學性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因而,近年來,基于圖書情報學的理論方法、信息化技術被大量應用于描述性的敘事場景之中,目的就是在方法上盡可能保證材料選取的科學性。
解釋型敘事重點關注的是“為什么”問題,比如,某個理論為什么切實可行、某個行為邏輯為什么適用于實踐。從哲學認識論出發,某個行為邏輯一定受到理念觀念的支配和影響。思想及文化意識屬于人類各類行為的內核,行為決策屬于思想層面外在表達或表現。基于論證的不同順序,此類敘事可以分為由內及外、由外至內及內外結合幾種。
1.由內及外
此種敘事方法,先論述主題的思想文化性內核,然后基于理念指引,提出解決理論問題或政策性問題的思路,體現的是一種先內后外的層次,這里以《“引導型自治”:中國基層自治的敘事邏輯——基于中美之間的比較研究》①陳科霖、謝靖陽:《“引導型自治”:中國基層自治的敘事邏輯——基于中美之間的比較研究》,《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年第1期。為例。文章以基層自治為主題內容,首先分析了中美兩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是封建集權,美國是地方主義;其次,文化傳統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基層治理理念:中國是權力本位文化觀,美國是自治至上權力觀;再次,受治理理念支配,中國是政府主導的基層自治行為,美國是在“狄龍規則”與“地方自治規則”擺動間的地方自治;最后文章強調中國基層治理的敘事邏輯。文章按照“思想文化傳統—治理理念—基層自治模式”的層次展開,是一種典型的由內及外的敘事方式。
2.與由外至內
此種敘事方法先介紹具體的行為經驗,再將行為上升到理論層面,對某個理論作出印證或完善。以《社區媒介與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研究——“云南第一村”的田野觀察》①孫信茹、張露予:《社區媒介與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研究——“云南第一村”的田野觀察》,《傳媒觀察》2023年第4期。為例,文章同樣以基層治理為主題內容,但首先介紹云南大營街設立鄉村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社區智慧治理平臺的經驗做法;其次論述這些社區傳播與基層生活的廣泛聯系;再次論述了社區媒介對基層治理的促進作用;最后說明溝通協商對基層治理的作用機制。文章在論述順序上與前一種完全相反,先描述一個地方的行為實踐,其后再將這種行為實踐向理論層面提升。文章是典型的由外至內方式。
政治學、社會學、公共行政等學科中普遍采用實地訪談或田野調查的方式開展學術研究,這類調研傾向于選擇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個體單位,以問卷、訪談記錄、統計數據等獲取一手材料,進行深入分析后,將實踐經驗上升為具體的理論認識,也屬于由外至內的研究方式。歷史學、經濟史等學科中基于史料的分析運用,也經常采用這類敘事方式。
3.內外結合
大量的學術論文不是單一采用“由內及外”或“由外至內”的敘事方式,而是綜合運用這兩類,形成眾多的敘事表現方式。比如,對于基層治理,一些文章開篇首先論述“政府引導、服務、賦能”等具體治理機制,然后是對一些地區的實地調研材料進行介紹,最后依據調研分析對原有的理論進行提升,整體上表現為“內—外—內”的形式。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大量論文先提出理論假設,構建分析模型,然后以問卷調查、利用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庫(CSS)等形式獲取數據信息,處理分析后對理論假設進行驗證或提升,然后又據此提出對策建議,整體上表現為“內—外—內—外”的形式。
建構型敘事,就是從各個層面著力回答“怎么辦”的問題,以構建理論、政策、評價方法等為主要目標。知識的構建不可能是空中樓閣,離不開對其他知識的借鑒、比較、吸收,一定是在原有知識體系或文化基礎之上的發展和演進。“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應對的時代性課題。建構的形式和方法不可勝數,以下列出幾類常用方法:
其一,挖掘理論知識的源頭、原理,比如,中華文明、思想文化的探源與發掘、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原理性內容的挖掘。其二,拓展知識體系的研究和應用范圍與領域。比如,馬克思主義等諸多學科理論的中國化;理論知識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時代性內容的融合;理論學科知識之間的結合交融,比如將空間分析要素引入經濟學形成空間經濟學理論分支,將環境要素引入經濟學形成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分支。其三,知識體系的具體化或標準化應用,比如,構建現代化的指標體系、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等等。其四,對現有知識體系進行充實和完善。比如,關于我國發展的總體布局,從1979 年鄧小平提出“兩個文明”建設,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再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五位一體”,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的過程。其五,基于學科原理的理論、方法創新,比如,楊小凱的超邊際分析方法的運用,董輔礽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其六,某個理論在運用范圍上的拓展,比如,將理論學說的考察與運用從西方轉型到中國。其七,理論知識的評價、借鑒比較。對發達國家的學科理論、政策措施、社會現實等諸多方面進行評價、借鑒及比較。其八,理念、觀念引入政策及管理層面。比如,以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產業經濟的綠色轉型,將人本理念應用于城市治理,等等。其九,完善政策措施,比如,對我國開征房產稅、遺產稅的研討,等等。
語言表述通常被認為是在論文的組織與架構確定后,進行內容填充時才應該予以考量的。但是,語言表述也存在多種形式,對文章進行組織與架構時,需要將語言表述方式納入考量范圍。
生活中存在多種語言形式,比如網絡流行語言、口頭語言、文學語言、計算機語言、電影鏡頭語言、商標類語言,等等。社科研究中,需要剔除一些非文字類的表述形式,比如影視、美術設計、動漫等,系統性應用于社科學術論文之中的,主要是以下幾類語言。
學術性語言是社科學術論文中最為普遍采用的語言。這類語言最大的特色是準確、精煉,中立、不帶情感色彩。學術性語言往往與特定的學科知識深度結合,比如,“帕累托最優”被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廣泛采用,“納什均衡理論”被應用于博弈論,“交叉訴訟”“禁止性規范”被應用于法學。同時,學術性語言也為分析方法所形塑。比如,近年隨著實證類研究的興起,各類實證性方法手段日臻完善,實證類學術論文的語言表達也日趨規范,形成了“對理論模型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設—說明樣本如何選擇或數據來源—對變量的選取進行說明—進行模型設計—回歸檢驗—異質性分析—說明研究結論—提出對策建議”較為程式化的表述方式。
當前社科學術性語言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西方概念與術語的照搬照抄,學科專業知識表述上的隔離,物理、生物等元素融入語言表述的晦澀難明,因強調規范性所帶來的表述刻板化、程式化,表述過于“炫技”卻忽略文章的思想性,等等。
政治性語言與政治性主題內容相對應。由于政治性內容通常由政府主管的主流媒體最先披露,此種語言在表述上往往帶有濃厚的主流媒體色彩。近年來,隨著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的融合程度加深,以及網絡媒體沖擊下一批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向社科研究轉型,政治性語言在社科學術論文中的運用有擴大趨勢。
政治性語言通常有以下特征:語言表述凝練、精準、流暢,對黨和國家立場利益的強調,對立場、方向的表述堅決、明晰,觀點表述的站位點高,基于宏觀、整體性看待事物,表述上通常帶有明確的指導性。《求是》《人民論壇》等刊物刊載的文章大多采用政治性語言。
社科學術論文是作者基于自身主觀認識和認知的表達。作為存在主體,作者的語言表述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各類規范,它一定包含作者或多或少的個性化的知識表達,這里將這類表述定義為文學性語言。文學性語言有以下特征:語言表述從個體主觀認識出發,通常含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表述形式和手段豐富多樣。
這里以兩篇文章為例:《制度的重量——讀〈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①高波:《制度的重量——讀〈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讀書》2022年第1期。一文從晚清朝會制度展開,分析隱含其中的制度與人(以及以人為中心的事件)的辯證關系。文章標題中“制度的重量”采用的就是文學語言。如基于學術性認知,制度是無形的法規、習俗等方面的規定或規范,它就不是一個有形的物質性實體,是不可能有重量的。文章采用“制度的重量”這一表述,說明“大學士六部九卿會議”等制度與其他政治因素交互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帶有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前行即正義:對于“躺平”的反思》一文以網絡熱詞“躺平”為主題內容,在對“躺平”進行思辨后,提出“賦予奮斗的個體以價值和意義。在這種理想的引領下,前行即正義,而躺平則不是”①成伯清:《前行即正義:對于“躺平”的反思》,《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2期。。標題中的“前行即正義”,也是一種文學性表述,用以表達個體奮斗的價值所在。
社科學術論文不應該也不會是呆板、干巴生硬的“八股文”。主題內容、分析視角、敘事方法、語言表述四個要素決定了文章的組織和架構。諸多要素的組合排列決定了社科學術論文的風格與特色。宏觀視角下由內及外的敘事盡顯宏觀、厚重、大氣;微觀視角下文學性語言的運用可以凸顯細微、靈動、感性。陸游有詩:“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合理認識、善于運用諸多寫作要素,社科學術論文一樣可以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