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聰
(南開大學 天津 300035)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一個國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制度優勢是最大的優勢,制度的競爭是國家間最大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民主政治逐漸成熟發展。2021 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民主政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分析中國共產黨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發展及基本經驗,能更好樹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對今后中國民主制度建設提供參考。
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已明確認識到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重要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啟蒙階段。黨的一大上就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并認為應該通過選舉制度實行民主政治[1]88-98,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指出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工作人員要經過民主選舉,并要求保障人民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權利[2]248-255。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指出了民族革命運動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才能取得勝利[3]215-225??梢娊h初期中國共產黨已經認識到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931 年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細則》,為中華蘇維埃的選舉運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動準則。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蘇維埃領域內的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屬”均是蘇維埃共和國的公民,并規定年滿十六周歲以上的公民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4]649,以此保障了工人和農民的政治權利。并在1931-1934 年間舉行了三次民主選舉,農民首次作為參與主體進行選舉實踐,實現了由民選產生蘇維埃的政府官員。
隨著形勢的變化,1935 年的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為此,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實行了徹底的普選制度。1939 年邊區頒布了《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并規定:“選舉是普遍、直接、平等、不記名投票的選舉,凡居住在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滿18 歲的,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5]160。1941 年邊區提出了“民主政治,選舉第一”,作為政權建設的重要原則。邊區還創造性地提出并實施了“三三制”政權,不僅團結了邊區人民,還有助于建立統一戰線。因此,陜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根據地抗日民主的模范。
為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推動全國政治民主化進程,1946 年4 月23 日,在延安召開了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了建設“模范自治省區”的口號。正當共產黨積極落實邊區民主時,國民黨發動內戰,基于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決定將抗日民主政府轉向人民民主政府,參議會逐步向人民代表會議制過渡。在解放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之際,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中國政權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所建立的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6]1453-1476。
綜上所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始終圍繞民主政治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通過民主選舉產生民主政府,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初步探索。
新中國的成立,為發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新中國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新中國的政府是由民選產生的政府,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過程中,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對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探索,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民主政治的首要前提和保障。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綱領》,綱領明確了我們國家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豆餐V領》通過規定了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從國家制度層面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利。
建國初期,由于大陸尚沒有完全解放,社會秩序還不穩定,不具備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因此,中央決定對新解放的城市進行軍事管制,并決定在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由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為最高權力機關,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各黨派各階級團體通過人民政協參與政治。1953 年,全國開始從自鄉至省的民主選舉,共選出1226 名全國人民代表,使廣大人民群眾擁有了民主權利。1954 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民主選舉提供制度平臺。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制度的政體,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
建國后,我國政治建設在大方針上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全黨建立了完備的民主制度體系,但在具體發展過程中,傳統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了體制僵化等問題,導致“左”傾錯誤的發生,民主建設陷入困境??偟膩碚f,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經濟基礎、法律保障不斷完善,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
改革開放后,國際大局勢決定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民主政治的發展有三個特點。首先,不斷加強集體領導,并加強法制建設。鄧小平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認識到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與“大鳴大放、大字報”之間的矛盾,積極構建法治社會。在1979 年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七個法律和1982 年頒布的《憲法》,開啟了“法治民主”的建設道路。黨的十五大明確指出加強民主建設與法制建設之間的關系,提出“依法治國”實施方略。江澤民強調: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必須要將民主與法制相結合[7]111。進入21 世紀,胡錦濤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首先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道路指引下,大力發揚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并不斷完善法律體系,以健全的法律體系保障人民民主。
其次,面對國內社會存在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鄧小平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強調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區別,并指出,“中國所需要的民主必須是社會主義的民主”[8]221。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抵御了蘇聯解體、南斯拉夫分裂、東歐劇變帶來的巨大政治沖擊,堅定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新世紀,胡錦濤指出: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和政治體制,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在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成果基礎上,要結合本國的經濟發展、歷史因素、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棄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9]73-74。
第三,不斷強調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同頻共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好、完善好、發展好。同時,要認識到人民政協對社會主義事業所做的突出貢獻,人民政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發揚人民民主與協調各黨派之間的重要作用。鄧小平十分重視人民政協的發展,并指出在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人民政協發揮著協調各方、聯系群眾的重要作用[10]187。江澤民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要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的合作共事,不斷完善基層民主建設[11]30.554。新世紀,胡錦濤強調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協制度的建設,同時,也提出要加強基層民主建設,要求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事務,培養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
綜上所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呈規律性發展,民主政治制度日趨成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政治建設邁向更高水平,民主政治擁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始于2019 年,習近平考察上海虹橋街道時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2021 年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2]3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首先,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種高質量的民主模式。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八個能否”指標和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四個要看,四個更要看”指標來深化民主制度評價標準。其次,在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完整的制度體系和明晰的實踐路徑。民主政治在經歷了百年探索中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同時依法治國使人民民主有了法律保障?,F階段,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共同發展,互為補充,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全過程人民民主還有清晰的實踐路徑,人民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到民主監督的過程中,是全鏈條、全方位的民主,人民有權管理自己的國家,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都能體現人民意愿。
人民至上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13]286。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的范疇有了新的延展,人民覆蓋面擴大,民主覆蓋面也在擴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時代,在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性勝利。當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一方面要持續完善民主制度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繼續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急人民之所急,盼人民之所盼,解決好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總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是對黨民主政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民主政治進入歷史發展新階段。
回望黨百年民主政治建設歷程,沒有中國共產黨這個領導核心,人民民主不會實現,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不會實現。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14]9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核心要義。習近平指出:“人民是黨執政最大的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時代,繼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選舉民主、協商民主與基層自治民主,拓寬民意渠道,讓人民群眾的呼聲可以得到有效回應,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舉措。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某些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掌握手中的權利,滋生了權利的腐敗,尤其是發生了拉票賄選的事例,所以需要法治來制約和監督權利。新時代,法律體系不斷健全,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成熟。因此,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各級黨組織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對權利進行制約。
1840 年鴉片戰爭以后,拉開了近代中國歷史的序幕,無數仁人志士開始探索中國的出路,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的探索實踐,都以失敗告終,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人士認識到西方政治制度“嫁接”到中國本土,不適應中國國情,必定“水土不服”,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啟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道路。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針對盲目照搬蘇聯模式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思想路線造成的嚴重混亂情況,開展整風運動,以整頓黨內風氣,完善陜甘寧邊區的民主建設。改革開放后,黨內存在資產階級自由化,西方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的陰謀,共產黨人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方向。歷史證明,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要根植于本國的土壤,習近平指出:國家政治制度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15]285-286。
堅持制度自信,首要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是適應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政治制度,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在這一制度體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構建都離不開政治制度這個大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于重要環節。因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首先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決心?!盵16]
民主與民生是一對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關系,民主制度的實施是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古今中外,民主制度高度發達的國家,民生問題也解決得越好。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就開始了政治的現代化追求,新中國的成立,建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現了人民民主專政,保障了人民的權利。改革開放后,人民收入直線上升,生活水平邁上更廣告臺階。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主政治已發展成熟,2021年在“中外學者談民主”高端座談會上,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指出:“民主要有煙火氣”[17],落實到具體實踐上,即是否改善民生,民生的改善除了政治和經濟維度外,還有精神層面、非物質方面的改善。正是由于我們堅持了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發揮共產黨員的帶頭作用,并緊緊依靠人民取得了抗擊疫情的全面勝利,彰顯了我們國家強大的民主優勢,我們抗擊疫情的成果,使我們在國際上有了話語權。2021 年我們按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巨大任務,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擺脫了絕對貧困的生活現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