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鳳
(新疆師范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創新和完善,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活品質的提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美好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最高目標和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則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和具體體現。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生活正是人們心中的美好生活。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涵蓋國家層面的發展,也著眼于人民生活的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1],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也是美好生活的主體。作為需要主體,無論是人們對大同社會的美好理想,還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現實追求,都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作為創造主體,人民群眾呈現出的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需要是推動美好生活邁向更高階段的內在力量,正是這種需要聚合成為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合力,為更加美好的生活創造條件。作為共享主體,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讓每個人都過上美好生活,積極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現代化的美好生活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和全面提升的現代化發展之路,以提高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出發點,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多個領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其視域下的美好生活是人們對于高質量、全方位、更具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態的追求,其中包括殷實的物質基礎、風清氣正的政治條件、繁榮的精神文化、和諧的社會秩序以及清潔美麗的生態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現代化生活的全方位期許。
總的來說,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美好生活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社會文明程度下,人民群眾擁有的一種多層次、高質量、全方位、可持續的生活狀態,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生活。
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心就是要準確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各個方面的現實訴求和多層次需要。
物質生活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礎和根本所在。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活的謀取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組織形式及分配制度。”[2]也就是說,富裕充實的物質生活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礎性條件。
隨著時代進步,人民對物質方面的需要早已超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的問題,追求高品質、多樣化、文化性的物質需要。具體而言,一是期望獲得更多可支配收入的需求。人民的消費方式正從實物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變,在“更滿意的收入”情況下,人們才敢于消費、愿意消費,在生活中享有更多的行動自由。二是期盼更高品質、多樣化的物質產品需要。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在消費物質產品時越來越重視品質、款式、品牌等,從而出現了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的消費潮流。與此同時,人民的消費活動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物質消費,對教育培訓、旅游出行、心理健康服務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
馬克思指出:“人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3]這也就是說,人們總是以群體性的方式存在,處于一種特定的政治關系中,當人們參與到社會建設和有序的政治生活形成共同的生活時,才能實現自身的獨立及其美好生活。
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相對滿足后,人民的政治觀念和政治參與度普遍提高,對民主法治的政治需要日漸迫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一是期盼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我國在民主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部分法律法規和制度尚未完善,會導致在政治生活的參與過程中缺乏規范的行為、合理的程序和秩序。二是期盼更加切實地行使民主權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4]全過程人民民主賦予人民更廣泛的民主權利,使得政治參與越來越從形式走向實質、從淺表走向深層,也逐漸落實在日常政治生活實踐中。因此,人民對政治生活的要求必然是繼續向縱深發展,能夠更實質性地參與公共決策和國家治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之一,精神文化生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應有之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生存需求轉變為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也從物質需求擴展到精神需求,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盼有更優質、更多彩、更有營養的精神文化食糧。具體而言,一是期待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仍然存在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文化設施布局不夠合理、文化產品及服務在內容和形式上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不一致等問題。因此,人民期望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持續發展,在更為健全的公共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實現基本文化權益。二是期待更加優質多樣的文化供給。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期望能夠獲得更多優質、富有人文關懷的文化產品,要求轉變為文化生產的主動參與者,以便更好地享受文化供給所帶來的美好體驗。
黨和國家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問題為出發點,不斷提高民生福祉和社會治理水平,推動社會和諧有序發展,使人民群眾從社會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社會利益格局的變動,人民對社會生活也較之以往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具體而言,一是期待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與人民生活聯系最為直接的、關系到人民最切身利益的,莫過于就業、教育、居住、醫療、養老等生活領域。人民期盼“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公平機會和教育經濟條件、期盼“勞有所得”的工作保障和工作環境、期盼“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醫療配套服務、期盼“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和舒適的居住環境、期盼“弱有所扶”的社會幫扶救助政策。二是期待更加公平地享有社會公共資源與服務。人民的民生水平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相一致,在不同地區、群體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大型城市、經濟發達的地區占有更優質的公共資源與服務。因而,人民期盼作為社會生活的參與主體享有公平的待遇,更好滿足不同群體的美好生活需要。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人民群眾對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生活環境有著強烈的需求。唯有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才會更足。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標志,也是人們在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條件下對生活提出的更高層次需求。具體而言,一是期待更加普遍的綠色發展。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氣候和綠色健康等供給服務類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期望加快培育和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二是期待更加綠色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是由生產活動引起的,也是由人們不健康、不合理、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用無止境的消費來定義幸福是膚淺的,而且會給生態環境帶來過度的負擔。人們希望通過宣傳與教育,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使人人都具有節約意識、環保意識,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形成崇尚綠色健康生活的新風尚。
中國式現代化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準確分析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動現代化建設、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標志,14 億多人口將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難度和復雜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對特殊的國情,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能夠充分用好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和人力資源雄厚的紅利,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集中力量推進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與此同時,堅持黨的領導能夠集中解決區域、城鄉、領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發揮優勢、補足短板和強化弱項,持續推進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在各個方面的現實要求和多樣化需求,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14 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美好生活并非單一維度的追求,而是多層面的需求,它既涵蓋了物質層面的滿足和精神層面的充實,也在追求數量的豐富和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一方面,要實現區域、城鄉均衡發展以及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提升,在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同時,還應當通過高質量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實現質量的提升與數量的增加,促成以經濟為基礎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領域的革新。另一方面,以實現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作為重要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導向,持續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的精神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水平將得到全面提升,美好生活的新圖景更加充分展現。
中國式現代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訴求,不僅能帶來物質的富足,也能推動整個社會的精神充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兩者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物質文明建設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撐,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各項精神文明建設,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精神風貌,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新需要,使人們過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為了民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為了人民、造福人民,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幸福生活的發力點,讓環境利益更多公正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以環境保護為重要基點,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為根本目標,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通過科技創新、生產創新、社會創新進行傳統產業的改造,形成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另一方面,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持續提升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引導人們主動踐行綠色生活理念,使每個人都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中國式現代化是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現代化,既要使經濟發展更有質量、更可持續,又要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實現“經濟發展”“生態良好”和“美好生活”的協調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致力于創造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共同的美好生活。走和平發展道路源自于中華文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思想傳統,美好生活也蘊含著“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中國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是狹隘封閉的,而是全人類共享幸福與發展的美好生活。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尋求實現互利共贏和增進人類福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始終將自身的命運與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偉大旗幟,滿足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中對世界和平穩定的要求,也符合了各國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推動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提供了堅實力量和可靠保障,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