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昂 上官文慧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81)
2022 年12 月23 日至2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1]新時代農業強國建設必須要高度重視鄉村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農業,賡續農耕文明,真正讓“綠水青山”的自然資本轉化成“金山銀山”的鄉村發展新財富,真正讓鄉村生態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民族復興。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把“美麗中國”確立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新時代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既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更是中國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以鄉村生態振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為新時代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強大力量。
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4]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5]鄉村振興戰略必然要求生態振興,生態振興切實保障鄉村全面、可持續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是鄉村經濟可持續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是美麗鄉村建設助推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實基礎。“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7]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以生態振興助推全面振興,黨和國家要求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將綠色發展融入到鄉村發展之中,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最終實現百姓富裕和生態美好的和諧統一。
從寧德工作時期的一系列生態經濟思想,到福建工作時期的“生態省”戰略,再到浙江工作時期的“八八戰略”和“千萬工程”重要生態戰略,習近平“兩山”理念逐漸孕育形成。2020 年3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15 年再次來到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余村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發生的巨大變化。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安吉縣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并舉的道路,“先后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縣、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首個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區、全國首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并被授予中國第一個縣域聯合國人居獎。”[8]安吉縣既是全國生態縣,又是全國經濟競爭力百強縣,用事實證明了“兩山”理論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科學指南,為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新的路徑和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9]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必然要充分發揮各地特有的生態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優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地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培育生態產業和生態項目,創建獨具特色的生態產品,不斷擴大地區在引進外資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最終助推整個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為該地區帶來源源不斷的顯性和隱性經濟財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5]推動新時代鄉村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提高鄉村資源利用效率;必須不斷調整綠色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鄉村生態振興必然少不了綠色發展,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必然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之上實現鄉村經濟社會的健康、高質量發展。
生態興衰事關中華文明長遠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上而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系統部署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科學的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并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新要求、新部署,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的行動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 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就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5]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內容就在于美麗鄉村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就在于鄉村生態振興。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鮮明底色,以綠色現代化發展為時代特色,在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過程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目標是我們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奮斗目標,必須要馳而不息、一以貫之堅持下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5]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深刻變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蓬勃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了源源不斷的可持續發展之力。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鄉村生態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全面振興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隨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嚴重阻礙著新時代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步伐。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逐漸進入新常態,而農村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加快轉型和全面轉型的新階段。在農村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中國很大部分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傳統落后的農業經營理念,粗放式經營土地、肆意浪費農業資源等現象屢禁不止。一方面,農民常年生活在綠水青山之中,生態意識不強,缺乏長遠眼光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生產中往往會單純盲目追求土地產量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工作力度不夠,加之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缺乏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使其成為農民的一種自覺行為和習慣,推動鄉村振興可持續性發展。
耕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不僅具有重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功能,更具有保障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的重大政治功能。進入新時代以來,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違規侵占耕地、亂墾濫伐的現象,生態環境問題頻繁發生。另外,隨著化肥、農藥以及其他農用資料的過度使用,土地污染愈發嚴重,造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巨大浪費。究其深層次原因,實則是耕地保護責任沒有嚴格明確落實、農民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管理利用的粗放式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目前,“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沒有變,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尚不穩固,農田水利方面欠賬還很多。新時代新征程上,耕地保護任務沒有減輕,而是更加艱巨。”[10]耕地資源保護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要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當前農業發展依然存在著數量增長而質量堪憂、生產擴大而環境破壞、成本增加而效益甚微等問題。另外,近年來隨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興起,許多鄉村地區不考慮自身情況盲目跟風發展新興產業,粗放的管理模式缺少整體規劃,過于商業化的旅游產品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旅游資源欠缺、技術含量不高,最終導致收效甚微。2018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11]新時代鄉村振興需要解決資金長期供給和就業長期保障問題,沒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即使花再大力氣完善基礎設施也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鄉村振興也只能流于表面。
進入新時代以來,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對農村地區的沖擊越來越明顯,農業競爭力嚴重不足,老齡化負面效應凸顯,農民增收壓力增大,農業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生態環境亟待改善……自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末以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學歷較高、文化素質較好的中青年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形勢愈發嚴峻,農村地區空心化現象愈發嚴重,“耕地拋荒”現象日漸增多。在許多地區,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口已經成為進行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然而隨著現有農業從業者逐漸喪失勞動能力,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中國農業正在面臨嚴重的“誰來種地”難題,這個難題嚴重威脅著中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鎮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教育差距、城鄉醫療差距、城鄉消費差距、就業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愈發明顯,由此導致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地區空心化嚴重,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嚴重影響農業農村農民的健康發展。另外,伴隨著人口的大量遷移,中國古村落正在逐漸消失,鄉村文明正在消逝。現如今,如何平衡保護與活化,是目前不少古村鎮發展時遇到的困境。新時代如何協調消弭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推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是我們黨亟需面對和解決的巨大難題。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中華民族在一代代先輩的不懈探索中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向世界人民展示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從美麗鄉村到美麗中國,從鄉村生態振興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深入持續發展,始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2],生態文明從美麗鄉村起航,美麗中國必將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逐步成為現實。
起源于20 世紀50 年代北歐的自然教育,自丹麥成立世界第一所“森林幼兒園”開始,逐漸蔓延到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日本的自然體驗教育、美國的自然啟蒙教育、韓國和越南的自然教育逐漸發展起來,各種形式的野外幼兒園風靡一時。從本質上講,自然教育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共同成長。首先,中國鄉村人口眾多,亟需推廣自然教育以加強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其樹立健康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其次,通過引導廣大農民堅定自然教育理念進而推進鄉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建設,不僅可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還可以促進社會、經濟以及生態效益之間的良性循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自然教育,不僅可以挖掘鄉村的農業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農業品牌,科普專業的農業知識,拓展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功能,還能促進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推動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穩則天下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10]保護耕地,本質上就是保護農業,保護國民經濟的基礎。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以來,我們牢牢守住了18 億畝耕地紅線,不斷遏制住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的趨勢。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嚴格貫徹落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以及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和農用地管理等相關政策,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耕地保衛戰必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馳而不息推進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落深、落地、落實。
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所在。大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逐步把農業面污染加重的態勢緩下來,把農業資源環境壓力降下來。首先要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合理布局畜禽養殖產業,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轉變農業經濟發展傳統理念,打造綠色生態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其次要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著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快高效緩釋肥料、水溶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運用,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肥料化模式探索,走出一條立體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新道路。新時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是黨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必須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綠色發展為抓手,建設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新農村。
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破除人才瓶頸,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向鄉村傾斜。首先,完善人才要素向鄉村流動的保障機制。必須要著力細化和落實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返鄉創業、扎根鄉村、服務基層的扶持政策。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衛生醫療、社保銜接等方面營造良好的扶持環境,與此同時也要把個人待遇、職稱職務等和鄉村振興、服務基層的貢獻掛鉤,確保人才在廣闊鄉村天地大有作為。其次,注重科技人才創新科技成果并加快促進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引入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并不斷推進其市場化和專業化建設。最后,大力施行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計劃。如旨在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每年選拔支持若干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開展重大科技創新;鄉土人才培育計劃旨在培養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產業發展帶頭人和農村電商人才;鄉村財會管理“雙基”提升計劃旨在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會計管理水平和能力;“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旨在向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培養一批緊缺型技術人才……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生態振興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創新式發展理念。
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面對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凋敝問題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發展問題。2013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就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扭轉。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13]城鎮和鄉村是相互促進、共生共存的統一體,能否處理好城鄉發展關系,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城鎮化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但其發展不能以農業萎縮、鄉村凋敝為代價。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統籌好城鄉融合協調發展,打造雙向流動城鄉共贏的新型城鎮化,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和城鄉生態共同體,為建設一個詩意鄉村和田園城市協調發展的多元世界打下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5]鄉村就是中國最大的國情,新時代鄉村振興必然帶來生態振興,生態振興必然推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賦予了鮮明的時代內涵和科學的行動指南。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因地制宜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