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侯麟軍
(1.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成都 610500;2.深圳大學 廣東深圳 518060)
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是中國共產黨組織體系和構造系統中的中堅和骨干力量,在各個時期都起到了關鍵性的引領作用,他們既是人民的“公仆”,又是黨政形象的“名片”,百余年來,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實踐探索中,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聚焦現實問題,形成了關于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系統思想。這不僅對于促進黨風社風、保持黨的先進性、塑造黨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新時代進一步抓好領導干部作風建設、走好群眾路線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和實踐指導。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習近平特別強調:“領導干部作風不過關,不過硬,黨風社會風氣就不可能好。”[1]作為“關鍵少數”,領導干部的優良作風是引領社會風氣的重要風向標,鄧小平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同志是全黨的表率,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因此,“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2]。這也就強調了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做好表率的重要性,質言之,領導干部的良好作風必然能發揮巨大引領作用,有利于培育新風、弘揚正氣、剎住歪風邪氣,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
習近平深刻指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關鍵在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是我們黨抵御各種腐朽思想侵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需要,鄧小平認為“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2]367,要努力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水平,提高共產主義者的“嗅覺”。“黨的先進性建設固然要求發揮全體黨員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好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而表率作用主要靠領導干部的作風來體現。”[3]黨的領導干部不僅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組織者、領導者,而且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執行者、維護者。領導干部只有時時處處用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求對照自己、檢點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夠真正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宗旨、清正廉潔。
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離不開全體黨員的共同努力,全體黨員是塑造大黨形象的共同主體,而領導干部有著重要的責任擔當,是黨形象的第一代言人。作風是個人思想、工作和生活等多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定態度或行為,領導干部的言行舉止就是領導干部作風的具體體現。領導干部作風是人民群眾觀察中國共產黨形象的重要窗口,通過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來評判黨的形象,因為“干部的作風是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群眾往往從他們直接接觸到的干部來看我們黨。”[4]領導干部作風如何是衡量一個政黨能否在公眾心中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指標,加強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就等于加強黨的形象建設,領導干部的優良作風有利于塑造黨的良好形象。
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思想作風建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修養,始終保持為民眾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實現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一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2]143要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2]143但是,在領導干部中“解放思想這個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2]141,不少干部的思想“還處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狀態”[2]141。對于這個問題,他強調肅清封建主義的遺毒是干部“解放思想,提高覺悟,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努力為人民作貢獻,為社會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2]335-336的一種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領導干部要打破僵化思想,爭做解放思想的促進派,才能承擔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
二是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把穩思想之舵的重要途徑,要“教育干部成為‘四有’干部”[5]205,鄧小平談到“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5]190在領導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上“必須要注意了解他是不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2]262否則,必須要加強思想教育,“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教育。”[2]262只有堅定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領導干部才能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在實現美好生活的正道上不懈奮斗。
三是增強黨性,反對派性。鄧小平認為“每個干部都要把黨性放在第一位。”[2]2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領導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只有修好黨性這門終生課,才能始終站在人民立場,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同時,他提出派性問題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他認為“反對宗派主義,也就是反對派性,增強黨性,是很重要的一條”[2]13,所以,領導干部要注意增強黨性,反對派性。對于那些喜歡壘山頭、搞宗派的領導干部,他直言要以加強干部交流的方式進行調整,“有了山頭,一定要去掉,要把山頭平一平,把干部交流一下,不要擠到一堆。”[2]23
牢牢抓住領導干部的理論學習,同時聯系現實、轉場實踐,堅決與主觀主義作斗爭,是鄧小平在領導干部學風建設中突出強調的內容。
一方面,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鄧小平指出,要“使全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5]147。這種理論學習教育“不僅是專對新干部,對老干部也同樣適用”[5]146,而最根本的“是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2]153。同時,他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5]146領導干部要“從實踐中學,從書本上學,從自己和人家的經驗教訓中學”[2]153,既要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要運用理論指導好、領導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
另一方面,好的學風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鄧小平認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5]3他認為多聯系實際、多聯系群眾、少點主觀主義就是好作風,“領導干部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級的指示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當‘收發室’,簡單地照抄照轉”。[2]118如果領導干部脫離了客觀的實際條件、離開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則必然會陷落主觀主義的泥沼。
鄧小平認為,領導干部沾染上官僚主義特別是命令主義風氣就“不可能聯系群眾,不可能進行自我批評,也不可能完成任務”[6]155,所以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以身作則,恢復和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光榮傳統,解決官僚主義問題。
一是堅持走群眾路線。一方面,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認為不少干部“在作出決議、指示以前,既不同群眾商量,在執行決議、指示的時候,對群眾又不是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6]222這種“不同群眾商量,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6]219的做法要堅決摒棄。針對這個問題,他專門強調領導干部“要注意聽取群眾的呼聲,同群眾商量辦事”[2]229,要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只要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眾講清楚,就能得到群眾的同情和諒解,再大的困難也是能夠克服的。”[2]229另一方面,要讓群眾監督領導干部。鄧小平指出,“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2]332走群眾路線就是要“讓群眾來監督批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6]160。
二是堅持以身作則。鄧小平堅信“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以身作則非常重要。群眾對干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2]124“高級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則,影響是很大的”[2]125,是“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實”[2]124的關鍵。因此,他強調,領導干部改變“現在有少數人就是做官當老爺”[2]218、擺架子、耍威風的形象,轉變“只靠發指示、說空話過日子的壞作風”[5]121,才能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認可、效仿的榜樣,才能避免人浮于事,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
三是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鄧小平發現黨內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的錯誤傾向暴露出了在領導同志中間還存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夠”[6]159的問題,干部驕傲自滿的情緒嚴重,“只能聽人奉承贊揚,不能受人批評監督”[6]222。所以,他多次強調領導干部需要正視批評與自我批評,“要能聽得進反面意見”“要能更謙虛謹慎”[6]309,還要能自覺地“做點批評和自我批評”[6]331。鄧小平認為,領導干部的威信“建立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上”[6]309。因此,領導干部既要有自我批評的覺悟,又要能傾聽他人的批評意見,還要在聽了正確的批評之后接受、照辦。
鄧小平認為,加強領導干部生活作風建設,反對享樂主義風氣,是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一步。
一是反對生活特殊化。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有極少數領導干部利用職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橫行霸道,為非作歹,還好像是理所當然”[2]218的現象,鄧小平尖銳地指出:“要講特殊化,恐怕首先表現在高級干部身上”[2]216,“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脫離群眾”[2]218。他認為,在生活作風建設上要防止干部生活特殊化,首先是防止黨的高級干部特殊化,“只要高級干部帶頭,這個事情就好辦了。”[2]216
二是發揚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鄧小平反對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的鋪張浪費,“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2]257,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被他賦予了極大的意義。同時,他指出實行艱苦創業“最大的問題還是要杜絕各種浪費”[2]260,因而倡議“我們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復延安的光榮傳統,……在艱苦創業方面起模范作用。”[2]260,一定要“把我們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作風很好地恢復起來,堅持下去。”[2]230領導干部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以艱苦奮斗的黨風,助推勤儉節約的政風。
此外,鄧小平還尤其注重在領導干部中培育法治風氣。鄧小平指出,“甚至有些干部本人,為了出國,為了搞錢,違法亂紀,走私受賄,……這是非常可恥的。”[2]337-338,因此,他強調,“越是高級干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不管牽涉到誰,都要按照黨紀、國法查處。”[5]152。領導干部應主動樹立紀律意識和法治意識,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遵守黨紀法規,帶頭維護好黨政形象、培育好法治風氣。
“作風體現政治,沒有不講政治的作風;作風受黨性制約,喪失黨性的作風必然出政治問題。”[7]因而,必須從政治高度出發,抓好新時代領導干部作風建設。
一是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政治覺悟,始終把牢政治方向。無論何時,政治問題一直“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8]。鄧小平常引用毛主席講過的這樣一個例子來談政治覺悟,那就是“在紅軍過草地的時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他不問今天有沒有米煮,卻先問向南走還是向北走。向南走向北走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問題。這說明我們軍隊的戰士都是關心戰略的。”[6]300-301后來,他用“跟著走”回答了“長征是如何過來的”這一提問。“跟著走”三個字道出了共產黨人的政治覺悟,蘊含著“跟誰走”的深意。跟著走就是跟著黨組織走,跟著黨的路線方針、理想信念走。領導干部必須提高政治覺悟,把牢政治方向,永遠跟黨走,才足以消除思想困惑和政治迷惑,做一個政治上的明白人,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二是要求領導干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鄧小平指出,“黨一定要有領袖,有領導核心。”[9]他反復強調,“中央要有權威”,“不能否定權威,該集中的要集中,否則至少要耽誤時間”[5]319,他表示“黨中央的權威必須加強”[5]319,“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門就要堅決執行”[5]277,這樣才能有領導有秩序成功改革。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以及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樣才能夠在面對各種風浪考驗時進一步加強黨的團結統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凝心聚力。
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決定著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廓清社會主要矛盾,將“黨的工作重心再次聚焦于人民的需要,進一步提出‘人民標準’并將其作為黨工作的根本衡量標尺。”[10]“人民標準”是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工作線。
一是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也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鄧小平始終以“中國人民的兒子”自稱,將人民群眾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而習近平也一直強調自己是“人民的勤務員”。因此,領導干部必須要以人民為中心,擔當起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始終把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作為檢驗工作的試金石。
二是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員干部要切實做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同時,以在全黨開展調查研究為契機,帶著問題下基層,真正地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聽實話、察實情。從鄧小平的“所謂群眾路線,包括調查研究”[6]290到習近平的“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好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1],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才能更好地獲得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力量支持。
三是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力量。從鄧小平的要讓群眾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到習近平的黨的群眾路線需要“讓群眾參與,讓群眾監督,誠懇請群眾評判”,說明重視和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力量,領導干部才能夠在基層問題上聽到群眾的“第一呼聲”,看到群眾傳遞的“第一信號”,于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中收獲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鄧小平強調:“改善黨的領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2]365,“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松。”[2]342但僅有思想教育不足以確保黨內不良作風的消除,嚴格的制度規范是優良作風形成的制度保障。鄧小平認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2]328。所以,在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方面,必須堅持兩手抓,既抓思想教育又抓制度規范,二者緊密結合、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才能形成強大合力,推動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常態化。
一方面,抓實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就是要加強理論武裝、增強理想信念,使領導干部能夠把牢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鄧小平對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具有深刻認識,他談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5]190習近平也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12]因此,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必須通過思想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思想上做個清醒人,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另一方面,健全制度規范。制度規范是通過制訂黨內法規制度,劃定底線和紅線,用嚴明的紀律來實現他律,扎緊制度的“籬笆”,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使領導干部遠離歪風邪氣,做到知敬畏、守底線、不逾矩。1979 年,鄧小平親自推動出臺《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以嚴格規范高級干部生活待遇,讓領導干部在作風建設中起帶頭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堅持依規治黨,注重發揮制度規范在治黨治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干部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更多用制度治黨、管權、治吏”,要堅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13]。所以,對于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需要不斷完善現有制度,將好辦法制度化,進一步推動黨內制度建設的規范化、系統化和體系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14]新時代的干部工作和干部隊伍建設,必須在作風建設上邁出新步伐、形成新舉措、開創新氣象。作風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鄧小平關于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思想和論述,始終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以“頭雁”效應引領黨風政風持續向好,帶動社風民風向上向善,對加強和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思考借鑒、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