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中國碳谷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本刊編委)
“中國碳谷”這一概念,以實現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為目標提出,主要圍繞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四個著力點,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構建一個以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為核心,集氣候韌性安全、綠色低碳發展、碳數智金融服務于一體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學科交叉和跨界融合,加速迭代形成新質生產力聚集城市群。
依托科技創新打造中國碳谷,是把握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的關鍵。中國碳谷不僅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各國的共同目標。中國政府提出了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 “雙碳”政策體系,推動經濟社會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依靠科技創新打造中國碳谷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是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新型舉國體制的引領下打造中國碳谷的過程中,有效協同政府、科研力量與市場,形成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社會資源以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有力機制。特別是在促進跨學科、跨行業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等方面,確保政策導向、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等多方面資源的高效集中與利用。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結合市場機制的靈活調節,能夠快速聚集國內外的智力資源和資本投入,促進新能源、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等關鍵領域的研發與應用。構建統一的全國性 “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創新、金融創新”的雙碳科技轉化大市場,建立健全創新體系和優化創新生態,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二是以科技創新手段,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最終目標。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備高成長性,加速發展趨勢,同時具備高勞動生產率、高投資回報、技術密集的特征。在 “中國碳谷”科技創新的領域,技術選擇和發展策略應著重體現 “低碳技術為主,負碳技術為方向”的原則,聚集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同時加快從傳統低碳技術向負碳技術的轉型與培育。對于那些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的傳統低碳技術,應當加快其向更高級的負碳技術方向的發展。提升現有低碳技術的效率和減排能力,探索其在負碳技術體系中的輔助和過渡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三是保持戰略定力,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堅持長期原則。要關注國際碳減排的最新趨勢和技術發展,根據自身國情,科學制定和調整碳減排策略。建立一個鼓勵探索、容忍失敗的創新環境,堅持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等方面持續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多方面主體參與到科技創新中,形成合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堅持長期原則是確保 “中國碳谷”成功打造的基礎。面對碳中和目標的長遠性和艱巨性,需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視角規劃和推進相關工作。這不僅涉及到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和支持,還包括制定和實施長期的教育、培訓和人才引進計劃,以及建立健全符合綠色低碳發展需要的政策法規體系,確保碳減排和碳中和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