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俞樾基于平衡對稱觀念的訓詁得失舉隅

2024-06-11 19:51:40王倩倩
現代語文 2024年3期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詁經精舍課藝文集》整理與訓詁研究”(22YJC740078);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清代江浙經古書院的語言教學研究”(2021SJA1264)

作者簡介:王倩倩,女,文學博士,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摘? 要:平衡對稱是一種深植于漢民族文化心理的審美觀念,中國古代文人的思維結構和語言結構都呈現出講求平衡對稱的特點。晚清學者俞樾將這一規律運用到訓詁實踐中。他常常從篇章文句結構的平衡對稱角度出發,進行釋詞辨義,解決了一些前人未能很好解釋的問題。不過,俞樾有時會夸大這種對稱性對文本的制約,也造成了部分說解的牽強附會。

關鍵詞:俞樾;平衡;對稱;訓詁

平衡對稱是一種深植于漢民族文化心理的審美觀念,無論是在房屋建筑還是器物服飾上均有明顯體現。在文學創作方面亦然,申小龍指出,古人為文講究“文必相輔、氣不孤申”,漢語文句最典型的建構是句法組織的平行對應[1](P5)。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多以四字為句,偶句成篇;魏晉盛行的駢體文駢四儷六,聲韻鏗鏘;唐代以來的近體詩直接將對仗作為格律要求之一,可謂是文學作品中對稱美的極致。

訓詁學者很早就注意到古代文獻中存在平衡對稱這一審美規律,他們不僅利用這一規律來輔助釋詞,而且廣泛應用在版本、校勘等相關研究中。晚清學者俞樾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他特別注重在釋詞辨義時參考文句的平衡對稱,這在他的訓詁實踐和語言教學論著中均有很明顯的體現。本文即以此為研究內容,考察平衡對稱美學觀念影響下的俞樾訓詁實踐,深入分析和評判俞樾訓詁札記中基于這一觀念影響而得到的結論,以使俞樾的訓詁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一、糾正前人謬誤,做出正確說解

俞樾在遍閱群經時頗注意參考前人故訓,每逢舊注有誤之處均會予以指明,并重新加以說解。通過古代文獻中客觀存在的平衡對稱這一規律,俞樾糾正了一些前人的不當之處,做出了正確的解釋。

1.《群經平議》第二十九卷“收經入”條[2](P479)

按:《國語·鄭語》:“……合十數以訓百體。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行姟極。”三國吳韋昭注:“經,常也。”[3](P471)韋昭將句中的“經”釋為“常”,認為是經常義。俞樾指出,“經”的釋詞要放到所處語境中去理解,從上下文來看,“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行姟極”這幾個小句的語法結構完全相同,“千”“萬”“億”“兆”“姟”都是數量名詞,并且數目是由小至大呈十倍遞增,按照漢語平衡對稱性的特點,“經”字所處的位置也應該是個數量名詞,在序列中顯示的數額當為十兆。東漢應劭《風俗通》云:“十十謂之百,十百謂之千,十千謂之萬,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十垓謂之秭,十秭謂之選,十選謂之載,十載謂之極。”[4](P581)《國語·楚語下》云:“百姓、千品、萬官、億丑、兆民、經入、畡數以奉之,明德以昭之,和聲以聽之,以告遍至,則無不受休。”[3](P517)俞樾首先以《風俗通》的記載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又征引《國語·楚語下》的記載相比類,從而得出結論:《鄭語》中的“經”為數目字,語義為“十兆”。我們認為,俞說明顯優于韋解,將“經”解釋為數目字,非常切合《鄭語》本處十倍遞增的表述需要,并有《楚語下》類似的句子相佐證。此例正是俞樾注意到本處文句理應形成平衡對稱的句子結構后做出的合理說解。

2.《群經平議》第二十九卷“魄,意之術也”條[2](P472)

按:《國語·晉語三》:“數,言之紀也。魄,意之術也。光,明之曜也。紀言以敘之,述意以導之,明曜以昭之。”韋昭注:“意,民之志也。術,導也。魄兆見而民志隨之。”[3](P305)韋昭將句中的“術”釋為“導”。但俞樾指出,這里的“術”應當是假借字,讀為“述”,為表述、傳達義,與下文“述意以導之”的“述”字存在前后相承的意義關系。俞樾通過參照篇章語境,由相同句式結構中相同位置用詞的共同性,推導出“紀言”與“言之紀也”相對應,“述意”與“意之術也”相對應,“明曜”與“明之曜也”相對應。全句可譯為:“數字是預言的記錄,跡象是民意的先導,光輝是賢明品格的閃耀。用記錄預言來表述,用闡發民意來引導,用閃耀的光輝來昭示。”[5](P270)“術”在述說、闡述義上確實可與“述”相通,徐元誥引《漢書》顏師古注“述,道徑也”及朱駿聲對二字聲近可通的論述,證明了俞氏觀點的正確[3](P305)。相對而言,韋昭使用“導”來釋義,則很難判定他所謂的“導”究竟是引導義還是講述義。韋解不夠明確,本處當從俞說。

3.《群經平議》第二十九卷“吾聞君子唯獨居思念前世之崇替”條[2](P482)

按:《國語·楚語下》:“吾聞君子唯獨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與哀殯喪,于是有嘆,其余則否。”韋昭注:“崇,終也。替,廢也。”[3](P525)俞樾認為韋昭的注釋“未得其旨”,他指出,“崇”義當為“興”,“替”義當為“廢”,二詞詞性相同、詞義相對。俞樾將這種現象歸納為“兩字對文而誤解例”,收錄在《古書疑義舉例》第七十八條中[6](P143),可參閱。當然,俞樾所說的“對文”不僅包括同義、近義詞之間的連用和結構對稱,也包括詞組內結構相同、意義相反等情況,本例即是如此。

我們認為俞樾的解釋是正確的。“崇替”表示“興衰”義,在后世文獻中很常見。《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崇猶興也。”[7](P75)《文選·王儉·褚淵碑文》:“自非坦懷至公,永鑒崇替,孰能光輔五君、寅亮二代者哉!”張銑注:“崇,興;替,廢也。”[7](P1083)唐代王勃《三國論》:“然廢興有際,崇替遞來,每覽其書,曷能不臨卷而永懷,撫事而伊郁也。”[8](P67)俞樾從歷代文獻的實際運用中歸納出“兩字對文而誤解例”,說明他非常擅長利用漢語語句的平衡對稱性對古書做出訓釋。

二、前人說解未確,提出兩可新解

如前所述,俞樾靈活運用句子結構的平衡對稱性特點,取得了豐碩的訓詁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俞樾還有一些尚存爭議或兩說皆可的訓詁札記,亦是從語言結構對稱性的角度進行的深入思考,對后學具有很大啟發作用。

4.《群經平議》第二十八卷“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條[2](P463)

按:《國語·周語下》:“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大節而已,少典與焉。”韋昭注:“節,體也。典,章也。與,類也。言飫禮所以教民敬式,昭明大體而已,故其詩樂少,章典威儀少,皆比類也。”[3](P130)此處有異文,“典”或作“曲”。這里是說衛國大夫彪傒在謁見單穆公時,曾談及劉文公與萇弘,并援引武王滅商時所作飫歌《支》事,而預示萇、劉不得善終。彪傒認為,武王作《支》流傳后世,是希望后代能銘記領會天意、順應天時的道理,正所謂“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3](P130)。飫是王公們站著宴飲的禮儀,主要目的是顯揚綱紀,武王所作的《支》則應是宴饗時的樂歌。

韋昭認為,武王作《支》的目的是昭明大體,效法威儀,因此,樂曲的章節較少。不過,原文中并未透露《支》樂章數目的具體情況,韋昭所言“其詩樂少”是沒有根據的。同時,樂曲章節多少與有無威儀并沒有必然聯系,所以俞樾認為韋說迂曲。俞樾指出,“與”字在古書中是“舉”的通假字,是舉止行為義;“曲”表“委曲”義,與上文的“大節”相對;“少曲舉焉,謂無委曲之舉動也”。可見,俞樾是站在“少曲與焉”與“昭明大節”相對應的角度而言的,他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從文意來看,武王將作詩配宴飲時的樂章命名為“支”,應用在飫禮上,目的是提醒后世子孫要順應天時。“曲”的意思是樂曲,“與”的意思是相配合,那么,“少曲與焉”的意思就是“所相配合的樂曲不多”。它與前文“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大節而已”辭氣一貫,“而已”表達僅止于此的語氣。整句的意思是:站著宴飲的飫禮只是為了昭明綱紀罷了,所以所配樂曲不多,唯有武王所作的《支》曲。這樣解釋較為順暢,似乎更接近文章原意。盡管我們并不完全贊同俞樾對此句的訓釋,但是俞樾能將“少曲與焉”與“昭明大節”放在一起思考,從語句的平衡對稱角度提出新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并學習的。

5.《群經平議》第二十七卷“道殣相望而女富溢

尤”條[2](P433)

按:《左傳·昭公三年》:“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此句杜預、孔穎達皆不注。阮元在《校勘記》中記錄了淳熙本異文“溢”作“益”的情況,他認為,淳熙本的異文存在訛誤,當以今本“溢”字為是[9](P2038)。俞樾認為阮說不確,當以淳熙本文字“益”為是。

此句上文為:“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杜預注:“滋,益也。”可以看出,這兩句話表達一致、結構相當,與“益\溢”位置相對應的詞正是“滋”。俞樾從對應位置用詞意義這一角度出發,指出這里原本作“益”字,“滋”“益”兩字同義。同時,“溢”是“益”之本義的后起字,“益”字本像液體從器皿中滿溢而出的樣子,之后,由于“益”字承擔義項過多,再加水旁新造“溢”字,專用于表達滿溢義。

俞樾從異文角度出發,尋求到較古的本字并推測古書原貌,是有一定道理的。“溢”字見于《說文》,也多見于先秦傳世文獻之中,但就當前所能找到的先秦時期的出土文獻來看,暫時未發現用“溢”字記錄滿溢義的例子。因此,“益”與“溢”究竟何時明確區分開、由“溢”獨立承擔滿溢義,尚難確定。不過,就《左傳·昭公三年》“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而言,俞樾確實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觀點。

6.《群經平議》第二十九卷“若無天乎云?若有天,吾必勝之”條[2](P472)

按:《國語·晉語三》:“若無天乎云?若有天,吾必勝之。”[3](P310)《國語》宋庠本此句作:“若無天乎?云若有天,吾必勝之。”明道本脫“云”字。韋昭注:“云,言也。晉所行,若言無有天也。”他是將“云”字屬上為句[3](P310)。王念孫不同意韋昭的看法,并指出“若無天乎云”不辭,因此,這句話存在文字錯訛,正確的語序應該是:“若無天乎?若云有天,吾必勝

之。”[10](P67)《三國志·魏書·公孫度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若無天乎?臣一郡吉兇,尚未可知;若云有天,亦何懼焉?”[11](P217)這里的句式顯然是由《國語》“若無天乎?……若云有天……”結構演變而來的。王念孫引《魏書》中的化用句為證,說明韋昭所據版本文字有誤。

俞樾也贊同王念孫“若無天乎云”不辭的觀點,不過,他認為古本的原貌有可能是:“若無天乎?若云天,吾必勝之。”這里的“云”并不是言說義,而是“有”義。《公羊傳·文公二年》:“大旱之日短而云災,故以災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12](P2267)這里“云災”與“無災”相對,“云災”即有災,“云”表有義。《荀子·儒效》:“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王先謙案:“云者,有也。”王先謙還援引《詩經·大雅·桑柔》“民有肅心,荓云不逮”“為民不利,如云不克”等,來說明“古者多謂有為云”[13](P169)。這樣來看,“若云天”即義同“若有天”,與上文的“若無天”相對應。可見,俞樾主要是利用漢語的平衡對稱性來解決《國語》古本不辭的問題,并通過正確釋義來還原古本原貌。

今之《國語》通行本該句大多作“若無天乎?若有天,吾必勝之”[14](P327),應是采取了王念孫父子和俞樾的觀點,從而實現了“若無天”與“若有天”的對應。盡管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晉語》的古本原貌究竟為何,但是俞樾通過對“云”字的討論,強調了“若無天”與“若有天”的對應性,俞樾的說法頗具參考價值。

三、夸大對稱作用,說解牽強附會

值得注意的是,俞樾在訓詁實踐中,有時會過分夸大語言結構的對稱平衡性,并強求一律,由此得出的結論就不免牽強附會,很難令人信服。

7.《群經平議》第二十卷“會于溫,言小諸侯”條[2](P392)

按:《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壬申,公朝于王所。朝于廟,禮也。于外,非禮也……會于溫,言小諸侯。溫,河北地,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15](P2402)

這里的大意是說:晉文公在王城之外朝見周天子是有違禮制的,他招請周天子會見諸侯是顛倒了君臣關系。因此,經文采用違反常規的語句來表達對周王室的尊崇和對晉文公的貶抑。經文先敘述“公會晉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溫”,接著敘述了“天王守于河陽”,然后是“公朝于王所”。實際上,諸侯與周天子是在同一個地方會面的,這里的“溫”和“河陽”只是對朝會之地的不同稱呼而已。為什么作者在此處要特意加以區別呢?傳文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會于溫,言小諸侯。溫,河北地,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此處采用不同的地名用詞來暗含褒貶態度,也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俞樾認為,這里的“于”字是“以”字之誤,未見所據,亦不知所由。他還將該句斷作“會以溫言,小諸侯”,大約是受到下文“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的影響。不過,此處并不需要結構一致來強化表達,“會于溫,言小諸侯”亦是合乎語言習慣的表達方式。俞樾盡管已認識到古人行文講求句式整齊的特點,但過分夸大了句子結構的一致性,甚至不惜通過改字來實現文句的對稱。這顯然突破了語篇結構對用字的約束作用,忽視了語句結構的對稱并非是固定的、必然的規則,而是具有很強的個體特征。

8.《群經平議》第二十八卷“夫事君者險而不

懟”條[2](P456)

按:《國語·周語上》:“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韋昭注:“君,諸侯也。在危險之中不當懟。”[3](P15)俞樾指出,“險而不懟”與“怨而不怒”在語義結構上“不一律”,為了能使兩句在結構用詞上相互一致,他推測“險”當作“慊”,意為不滿。此處的意思是說:胸懷不滿卻不怨恨,心有怨氣卻不發怒。這樣一來,兩句不論在結構上還是詞義、詞性上都完全對稱,意義上也相互貫連。

問題是:該句中的“險”與“慊”真的能構成通假關系嗎?俞樾是如此論證的:首先,他認為,古字“險”與“隒”通,“隒”屬于上古談部疑母,“險”屬于上古談部曉母,二字聲音相近。其次,舉例說明兩字存在相互通假的情況:《經典釋文·爾雅·釋山》中引《字林》作“隒,山形,似重甑”,《集韻》引《字林》同條作“險,山形如重甑”。不過,談部溪母的“慊”字與談部疑母的“隒”字、談部曉母的“險”字盡管聲音相近,但并不能就此認定它們可以相互通假,我們尚未發現“險”與“慊”通的其他用例。也就是說,這種說法缺乏確鑿的文獻證據。同時,俞樾的論證方法也存在一定問題,他首先認為“險”與“隒”通,又按照同一聲符的字音近可通的原則,判定“隒”與“慊”通,于是推導出“險”能與“慊”通。實際上,這種推導邏輯是具有很大風險的。

當然,俞樾也知道這一結論并非證據確鑿,故用“疑”字加以標示——“險而不懟疑當作慊而不懟”,表明他如此改字主要是為了強調古人行文時的對稱傾向。在俞樾的訓詁札記中,“疑”字的出現頻率較高。據我們粗略統計,《群經平議》中帶“疑”字的札記條目數量約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有些是表示俞樾對所述觀點、結論尚未完全確定,仍存在著證據不足等情況。同時,還有一些條目主要是為了說明某種理論或表達某種傾向,進而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議。這類例子往往是俞樾對語法、語用、修辭、創作章法等“文例”觀念的體現,也包含著他以多重視角啟迪后學深入探索的目的。

9.《群經平議》第二十八卷“臣聞圣王公之先封者……”條[2](P463)

按:《國語·魯語上》:“臣聞圣王公之先封者,遺后之人法,使無陷于惡。其為后世,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于世,故能攝固不解以久。”韋昭注:“為,猶使也。”[3](P146)這里是說,魯莊公想要為其父桓公宗廟加以整修美飾,匠師慶勸他不要這么做。因為創基立業的先王給后人留下法典,可使后人不陷入邪惡。作為后世子孫,就應發揚光大前人的優良傳統,使前人永遠作為后人的楷模,因此就能牢守先人之法,從而使國祚長久。韋昭認為,這里的“為”同“使”,“為后世昭前之令聞”就是使后人光大前人的美名。俞樾指出,前文已經提到先王遺法可使后人避免陷于邪惡,再次提到前人遺法的目的還是使后人光大的話,這在表達上有重復的嫌疑。于是俞樾認為韋昭的句讀有誤,“其為后世”當獨立為句,與“圣王公之先封者”相對應。俞樾指出,上文說圣王公所做的是“遺后之人法,使無陷于惡”,那么,作為后世的子孫則需要“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于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攝固不解以久”的目的。

古人在敘述中確實存在著兩方對立并言的情況,或者是相對應,或者是相關聯,俞樾已注意到這個特點,他所提出的新的句讀方式也確實能夠達成這種對應關系。不過,放到這段文字中就會發現,他對具體語境的考慮稍嫌不足。下文的“今先君儉而君侈,令德替矣”,與本句辭義一貫,匠師慶是將先君桓公和魯莊公作對比,指出桓公節儉而莊公侈靡,先王的美德就會遭到廢棄。下文言“今”,暗示上文為昔,意指昔日王公所遺之法,具有使后世無陷于惡、使后世昭前之令聞、使法度長監于世等作用,如此理解意義順暢,韋昭之說并無錯誤。俞樾因為過于重視文句結構的對稱,而忽視了具體的語境義和辭氣的連貫性,導致了錯誤的句讀和釋義。

10.《群經平議》第二十八卷“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條[2](P463)

按:此事出自《國語·魯語上》。曹劌與魯莊公討論長勺之役憑借什么迎戰,莊公認為,主要是依靠“余不愛衣食于民,不愛牲玉于神”。曹劌對此不以為然,他指出:“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3](P143),然而魯莊公事到臨頭才對百姓施小恩小惠,獨自向神明供奉祭品,百姓不會依附,神明不會降福。從上下文可知,此句是曹劌后續言論的綱要,他先是闡明為君應當怎么做,然后又拿魯莊公的實際做法作反面例子,來證明“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這一道理。可見,這里的“本”當表示“根本”義。

俞樾認為,此處的“本”字是“大”字之訛,這是因為曹劌指出魯莊公對百姓施的是“小賜”,那么與“小賜”對應的就應當是“惠大”。徐元誥也十分贊同俞樾的觀點[3](P144)。不過,俞樾顯然忽視了曹劌對為君應有之道的論述,對曹劌言論的理解也不夠全面。曹劌認為,國君應該對百姓廣施恩惠然后百姓就會歸附,百姓團結一致然后可以達到共祀,這樣才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而魯莊公只是“惠以小賜”,“祀以獨恭”,這樣只能是“民不歸”“神弗福”,是無法憑此作戰的。俞樾還認為,“夫民求不匱于財,而神求優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的“本”字,亦“大”字之誤。這個觀點也值得商榷。上文曹劌的論說已十分清楚,小惠不夠普遍,獨祀不夠豐裕,僅此而言,魯莊公并不具備作戰的條件。那么,民眾所求是資財不缺,神明所求是祭品豐盛,這些都需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而不只是重視這些問題即可。就此來說,這里的“本”和上文的“本”是相一致的,都是“根本”義。曹劌實際上是在指責魯莊公“不愛衣食于民,不愛牲玉于神”的做法,那只是浮于表面的權宜之計,所以魯國毫無勝算。

俞樾首先是把目光放在意義對立上,認為莊公的實際行為與應有的理想行為是對立的,這一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不過,在文字上并不能簡單地以“大”“小”相對,而是要分析事理,應充分認識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曹劌之所以不認可魯莊公的說法,是因為這些浮于表面的行為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的,更不能可能幫助魯國獲勝。同時,俞樾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就輕易改字,這一做法亦有失嚴謹。

11.《群經平議》第二十八卷“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條[2](P466)

按:此事出自《國語·魯語下》。魯襄公出訪楚國,尚未到達,得到楚康王死去的消息,于是襄公便想返回魯國,大夫叔仲昭伯則勸止了他。叔仲昭伯指出,您之所以赴楚,主要是因為畏懼楚國強大,而不僅是去面見康王。楚康王雖然去世,但楚國并未衰微,為了魯國的利益,您必須繼續前往。此時,叔仲昭伯接連使用了多個反詰句,來說明繼續訪問楚國的必要性:“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茍羋姓實嗣,其誰代之任喪?王太子又長矣,執政未改,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求說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讎不滋大乎?說侮不懦,執政不貳,帥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3](P184)可以看出,在這一連串的反問句中,“其誰曰/云”格式出現頻率很高,俞樾亦由此推測,“其誰由己貳”的“由”字是“曰”字之訛。我們認為,這一推測是沒有依據的。

首先,上文中有“其誰代之任喪”句,可以說明該段文字并不是嚴格采用“其誰曰”格式構成的排比句式。其次,“事其君而任其政”的發出者是楚國的執政大臣,在楚國新君繼位之時,楚臣是不愿意有其他諸侯國懷有二心的,由于這里的言說者是叔仲昭伯,因此,這個“己”指的是己方,即魯國。俞樾以下文的“二心”來對應本句中的“己貳”,又將“己貳”與下文的“不貳”相對,認為有二心的是同一方,這也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下文說楚臣面對侮辱不怯懦,君臣一心,懷著仇恨來威脅魯國,誰又能抵擋呢?“不貳”是指楚臣,而“己貳”則是指楚國有喪卻不前往的魯君會被懷疑有二心,兩個詞的對象完全不同,不存在對應關系。再次,如果句子為“其誰曰己貳”的話,則與本段文意不貫,因為無論是從邏輯義還是語境義來說,都看不出楚臣有“己貳”的可能,所以俞樾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

晚清樸學大師俞樾在訓詁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均收錄于其皇皇巨著《春在堂全書》中。以上諸例雖然未能全部展示出俞樾基于平衡對稱觀念的訓詁實踐,但足以揭示出他對漢語語句結構特性的整體認知與具體運用。俞樾不僅采用漢語語句的平衡對稱性進行釋詞辨義,而且在參考原書內證、異文佐證的基礎上,極力證明這一規律在漢語語句結構中的普泛性,提出了不少新思考、新見解,對后學往往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盡管俞樾在運用平衡對稱觀念時,也存在一些矯枉過正的弊端,如過分關注語句是否達成對稱而忽視具體語境,以及輕易改字等,但這種對漢語語篇結構獨特性的深入思考是值得今人借鑒的,并可借助于這一視角來重新審視、持續挖掘《古書疑義舉例》中的具體文例。

參考文獻:

[1]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2][清]俞樾.群經平議[A].[清]俞樾.春在堂全書(第一冊)[C].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3]徐元誥.國語集解[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4][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國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清]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唐]王勃.王子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A].[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清]王引之.經義述聞[A].朱維錚主編.中國經學史基本叢書(第六冊)[C].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

[11][晉]陳壽.三國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A].[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4]上海師范學院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A].[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Study on Yu Yues Exege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alance and Symmetry

Wang Qianqian

(School of Humanities,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22, China)

Abstract:Balance and symmetry is a kind of aesthetic concept deeply rooted in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The thinking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are characterized by balance and symmetry. Yu Yue, a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pplied this rule to exegesis practice. He often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lance and symmetry of the structure of texts and sentences, and solves some problems that predecessors have not been able to explain well. However, Yu Yue sometimes exaggerates the restriction of this symmetry to the text, which also causes the far-fetched solution of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Key words:Yu Yue;balance;symmetry;exegesis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性色一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伊人色天堂|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一级色| 99视频只有精品|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性爱网站| 激情综合五月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日韩资源站| 69综合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毛片免费在线| 精品福利国产| 亚洲区欧美区|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日韩毛片视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麻豆国产精品|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日韩第一页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 福利一区三区| 欧美啪啪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va免费精品|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波多野一区|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