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洋
(作者單位:吉林外國語大學)
真人秀作為綜藝節目的一個重要類型,以真人體驗和受眾沉浸式觀看為主要特征,具有強大的共情力與傳播力。中國在真人秀綜藝節目的創作與探索中亦產生了不少高口碑、高收視的佳作,如《聲生不息》《奇妙之城》《令人心動的offer》等,真人秀綜藝已然成為我國綜藝節目創作的重要形態?!斗N地吧》是由愛奇藝出品的一檔勞動紀實性真人秀綜藝,該綜藝的豆瓣評分高達9.0分,成為2023年度熱播綜藝,節目播出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受眾反饋良好,并獲得2023年中美電視節年度最佳文化綜藝節目獎,成為近幾年國產真人秀難得一見的原創佳作。作為一檔勞動紀實性真人秀綜藝,《種地吧》一改傳統真人秀綜藝的制作模式,節目由10位素人少年組成“種地小隊”,用了接近200天的時間,在142畝(約9.47平方千米)土地上辛勤勞作,切身體會農作物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的過程。節目呈現過程中以多模態話語的形式,將圖像、字幕、聲音等不同模態組合起來參與語篇的建構。作為真人秀綜藝創新的典范,其采用設置懸念和強化戲劇性的多模態敘事策略、多平臺多形式的多模態傳播策略,充分展現了在數字化時代多模態話語參與節目建構的意義。
在敘事過程中,敘事者對于材料的取舍、組合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故事的色彩和走向。節目的制作中,尤其是注重故事性的真人秀節目,不同的敘事者會制作出不同形式、主題的節目[1]。作為《種地吧》節目的敘事者,導演楊長嶺以“做一檔樸素的節目”為宗旨,在敘事主題上以農耕為題材,在敘事內容上采取精細化的生產模式,在人物設計上以10位素人少年共同生活和勞作為切入點,通過層層篩選將面試范圍縮小到了30人,后又采取實操性的試拍,將30位待選嘉賓分散在北京密云、延慶還有浙江杭州等地進行了為期4天的試拍,待選嘉賓與當地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共耕耘、共秋收,最終篩選出了10位與節目理念相吻合的素人少年。節目建構出一種群像話語模態,使得內容的展開具有多維度和全面性。
《種地吧》通過個人的故事展現建構出群像話語模態。節目中每位少年都有自己的故事線,導演通過他們的個人經歷,展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成長軌跡。這種個性化的展現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鮮活。譬如:節目中鷺卓是會耐心教李耕耘彈琴、會照顧所有人情緒的細心二哥;李耕耘是會給每個房間鋪瓷磚、在少年之家建籬笆的文藝三哥……10個少年各有各的不同,有人在默默做事,有人理科知識儲備豐富,有人善解人意。10個少年雖然在節目中有各自的成長線,但是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幅少年群像圖。少年們如同他們種植的冬小麥: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人物群像的塑造有助于當代青年實現自我價值認同,強化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2]。節目將10個少年置于農業生產勞動中,通過拍攝記錄少年們在農田中的勞作,展現了他們的成長和變化。這些少年從對農業一無所知,到逐漸學會播種、灌溉、施肥和收獲,這一過程不僅是對他們個人技能的提升,也是對他們意志和精神的鍛煉,可以使少年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強化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
群像話語模態的打造需要場景進行輔助,而不同的場景模態也為人物敘事行為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敘事空間[3]。可以說,場景的多元化呈現使得鄉村振興故事的講述更具可視性。節目每期從視聽模態出發,將圖像、聲音、顏色等符號系統與語言系統結合起來,通過多模態的形式來呈現畫面。以節目第一季第1期為例,片頭部分以景物拍攝為主,遠景拍攝后陡門村的整個面貌,近景拉近展示每株小麥,給人一片生機盎然的觀感,配以男電子音解說旁白和平緩的純音樂,強調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并且講述了節目前期的準備過程。片頭部分視聽的巧妙結合快速地將觀眾的注意力聚焦到鄉土自然,顯現了人們對于鄉村的原始情感。到了少年們收割麥子的時候,畫面的呈現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式,入眼便是灰白的水泥墻和廣闊的麥田中少年們勞作的身影,搭配上少年們的交談聲、收割機的轟鳴聲、田間的蟬鳴聲,一幅田園勞作圖就通過多模態的話語交織生動地呈現在了觀眾眼前。
從媒介發展的角度來看,媒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視覺到聽覺再到視聽同步的過程。如今,傳播媒介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視和聽,而是成為訴諸多種感覺器官的傳播平臺[4]。不同于其他真人秀綜藝季播模式,《種地吧》采取“長視頻+短視頻+直播”多媒介融合的播出方式,在正片上采取單雙周都更新的播出方式,除了正片還有加更篇和生活特輯篇。正片、加更篇、生活特輯篇都是視覺模態和聽覺模態相結合,細致地展現少年們的日常耕作生活。不僅如此,根據人們現如今碎片化閱讀習慣,節目組策劃了多種類型的短視頻,截取的節目片段搭配上新穎的與標題適配的音樂,將圖像、視頻、聲音與語言符號結合,形成多模態話語結構,進行內容的二次傳播。此外,少年們在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平臺開設了個人賬號,并在平臺上每日更新種地日常。這種碎片化的方式彌補了長視頻的不足,能通過“短平快”的方式吸引更多受眾,保持節目的熱度。多種媒介進行融合不僅能帶給受眾更多的新鮮感和體驗感,還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5]。《種地吧》自身的宣發到位,一方面進行了跨平臺多模態的聯動,利用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發,發揮了各個平臺的優勢,將微博的文字圖像模態形式與嗶哩嗶哩、抖音的視頻音樂模態形式相結合,擴展了傳播渠道。官博中的“小種子課堂”將簡短的農業科普知識搭配上相應農作物圖片,將圖像、文字等符號與語言模態相結合參與科普語篇的建構,讓枯燥的農業知識變得生動有趣。節目組還制作了創意物料用于宣發,實現了多維度、多模態的傳播。
融媒時代背景下,媒體的社會屬性不斷凸顯,受眾能夠通過互聯網及時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傳播者形成互動,這種雙向交流互動的模式,有助于提高受眾的黏性[6]。《種地吧》采取互動直播的形式,一方面將少年們割麥子、放羊、通渠等真實視覺模態直白地平鋪在觀眾眼前,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另一方面觀眾通過彈幕發表自己的疑問和看法,10個少年則通過彈幕與觀眾交流,通過文本模態和語言模態的結合與觀眾形成了良好互動,提高了受眾的黏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少綜藝節目亦利用新媒介賦予傳統媒介新的特征,使內容展現出別樣生命力。除了節目自身宣發到位,用戶的自發性多模態傳播也增強了節目的傳播效果,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節目鼓勵用戶進行二次創作,官方將大量正片之外的物料放出,為用戶二次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用戶截取感興趣的節目片段,搭配相應的背景音樂和標題文字,帶上《種地吧》的相關話題,發布在抖音、嗶哩嗶哩等社交媒體上,實現多模態融合傳播。用戶在觀看節目的時候還截取了少年們搞笑的圖片,配以相關的文字如“忍俊不禁”“點你呢”等日常用語制作了表情包,被廣泛應用在社交平臺的評論區和微信聊天頁面中。用戶還自發地為節目拉贊助,在微博上紛紛與各大品牌進行互動,在拉來贊助的同時為《種地吧》創造了更高的話題度?!斗N地吧》多維模態傳播策略的成功,無疑為我國真人秀綜藝提供了全新的多模態傳播思路。
《種地吧》從多模態角度出發與觀眾實現共情。從視覺模態上通過高清的畫面,真實地記錄了少年們通渠時疲憊的面貌、接生小羊時緊張的神情、做游戲時歡快的笑容等,能夠讓觀眾與少年們共情,與自然和生命共情;從聽覺模態上看,節目的背景音樂和對話充滿了真實感與生活感,少年們勞作時候的呼吸聲,聊天時候的歡笑聲,都讓觀眾如臨現場,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從敘事模態上看,節目通過新形態敘事,立足真實,講述了10個少年種植小麥的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農業勞作的艱辛,與農民共情。共情是一種情感反應,是一種認知與情感狀態,是一種人際交往互動中的心理機制。在人們互動交往中,共情時不時就會發生,傳受雙方通過豐富的語言表達和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非語言線索進行溝通交流,以了解彼此的觀點,體驗對方的感受[7]??梢哉f,《種地吧》通過共情傳播策略實現了人、內容、場景三者的共情勾連,傳播了鄉土文化。
同時,新媒介技術的發展也使得身體逐漸媒介化?!斗N地吧》中嘉賓以身體在場,與受眾實現了很好的共情。節目邀請10個少年,讓他們在田地里體驗種植、養殖等農業勞動,同時傳播農業知識。在節目中,他們身著樸素的工裝服,穿著雨靴,臉朝大地背對天空在農田里勞作的畫面,還混合著勞作后疲勞的呼吸聲、收割麥子的機器聲。節目還設置了知識講解環節,少年們在勞作后向觀眾講解農業知識,例如農作物種植技巧、農業環保理念、水產養殖技巧等。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和親身體驗,讓這些知識的講解更加生動、易懂。節目從視聽方面將動作、造型、聲音等符號融合起來,全面地展示農業勞作的艱辛與快樂,很好地傳播了農業知識。節目之外少年們還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中分享自己在種植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也帶動網民分享看劇的心得體會,還設有彈幕互動環節和投票環節,受眾可以在嘉賓的評論區中發表彈幕與其進行互動,在涉及節目重大活動時觀眾可以通過微博投票選擇種植的作物、背景音樂的歌名、音樂會的名字……例如,2023年5月22日發布的音樂會名字的投票有6.2萬人參與,借助社交媒體的互動性,節目組在節目之外與觀眾保持了很好的互動,增加了受眾的黏性。
《種地吧》還通過鄉村場景的構建,成功地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真實面貌,讓觀眾在節目中感受到鄉村風情和農耕文化的魅力。節目中展示了各種農村建筑和環境,如房屋、倉庫、畜舍等。這些建筑和環境不僅為嘉賓提供生活、存儲物品的場所,還展現了鄉村建筑的風格特點,少年們住的是水泥房,睡的是上下床,與農村的特色十分契合,樸素而又簡單,增強了節目的鄉村氛圍。節目還邀請當地村民參與其中,與嘉賓進行互動,共同完成農業生產活動。這些元素的存在,讓節目更加貼近現實農村生活,增強了節目的生態氛圍。此外,節目內天氣與季節的變化,不僅讓節目畫面更加豐富多彩,還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和嘉賓們的生產生活。例如第一季第3期和第4期,少年們分別在暴雪天中挖建排水渠,在雨夜搬運30噸化肥,天氣的變化對種植進程的影響在節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將節目內容與自然天氣相關聯,體現了“靠天吃飯”的農業理念。節目很自然、很全面地展示了農村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農村的美麗和魅力。蘊含其中的鄉土情懷,既是對農村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對農耕文明的傳承和弘揚。《種地吧》以真實、深入的農村生活體驗實現鄉土共情,展現了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辛勤與偉大,是一檔富有教育意義和人文關懷的綜藝節目。
《種地吧》從內容、渠道、情感方面都實現了突破性創新,將多種模態融合起來參與節目的建構。節目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紀實性農業生產為敘事主線,打造群像型敘事人物。受眾借助多媒介平臺,利用新媒體互動性、流量化、碎片化的特點對節目內容進行二次傳播,實現了圖文結合、視聽結合等多維度的傳播模態。嘉賓親身參與到農業生產活動中,以身體在場的方式讓受眾產生共情,更好地實現鄉土文化的傳播。節目以多模態話語為視角開展的多模態敘事和傳播,從視、聽等感官層面給予受眾很好的參與感和沉浸感,也實現了從多個維度對節目內容進行傳播,構建了傳播矩陣,為我國真人秀綜藝節目的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時,節目在展現農耕文化、推廣農業知識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嘗試和巨大貢獻,將社會的目光焦距到農業問題上來,是對我國“三農”政策積極的響應。在文化強國的背景下,綜藝節目必須弘揚文化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好作品。從《種地吧》的多模態探析和情感價值的模態探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綜藝節目應該注重內容多模態呈現與情感價值的具身呈現,使之豐富且富有趣味,進而更加生動、更為深入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