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蔓茜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第一步。國務院、教育部分別提出《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指導性文件,不斷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為幼兒提供優(yōu)質教育。唯有與時俱進,才能保障教師知識結構優(yōu)化常新,從而推動園所建設乃至學前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研究意義
(一)教師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狀
隨著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普及程度的提升,教師在信息化浪潮中能更加高效便捷地工作、更加直觀地向家長宣傳教學成果。教育的進步賦予了幼兒教師新的角色定位。絕大部分教師可以勝任各類線上表格的填寫,配合園所無紙化辦公。大多數(shù)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各環(huán)節(jié)中融合圖像、音頻、視頻資源,制作簡單的課件。能夠使用交互電子屏、手機攝錄、手機傳輸?shù)仍O備和功能。但不可忽視的是,也有教師對手機小程序、視頻剪輯等應用不夠熟練,或者只會基本操作,使本班管理和教學工作滯后。
教師談及多媒體融合教學,只是單純地認為使用了課件就算完成信息化了。對于信息化的真正內涵認識不夠,也很少主動嘗試新的多媒體手段。工作中磨課、研討、分享等實踐較少,信息化培訓收效甚微,觀摩課也并未達到期待的效果。
信息化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教師一日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上述分析可以確信,信息化的應用普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還任重道遠。
(二)信息素養(yǎng)概念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主要指教師的技術使用能力、學習能力和使用技術的道德素養(yǎng)。顧名思義,教師要根據(jù)所教領域、幼兒年齡特點和教學目標,通過信息技術準確獲取多媒體素材;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設計教學活動,不拘泥于陳舊的軟件和呈現(xiàn)形式;信息技術與幼兒一日生活的融合要符合幼兒學習特點,不損害幼兒身心健康。
二、研究依據(jù)
(一)智慧課堂,奠定方向
智慧課堂簡單來說就是信息技術在教育工作中的一種應用形式,即將學校內部的網絡、計算機、通信等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以及生活服務等相關的信息進行整合,以數(shù)字化管理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用戶、資源、權限的統(tǒng)一。在幼兒園中,智慧課堂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智慧課堂的提出,符合幼兒學習信息技術、使用多媒體的興趣需要,智慧課堂作為智慧教育最具象形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能夠實現(xiàn)“人本位”的教學模式,調動幼兒積極性,支持幼兒主動學習,在交互操作、多感官刺激中建構經驗。
(二)TPACK理論,助力成長
TPACK理論是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五大領域學科知識(CK)、教學設計(PK)、信息技術(TK)相整合的能力。除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能力框架外,還包括基于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特點的領域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領域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領域內容知識(TCK),以及整合技術的領域教學知識(TPACK)。
該理論明確闡明了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必備要素,缺一不可。教師要通過信息技術的呈現(xiàn)或者操作讓幼兒獲得知識,而運用技術要巧妙地設計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就是說,TPARK理論實踐起來考驗教師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考驗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和控場能力,也考驗教師對多媒體素材的運用能力和技術水平。
三、幼兒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路徑
(一)配備硬件設施,給予環(huán)境支持
園所建設理念看似是主觀因素,實際上是能否支持幼兒園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客觀因素,是一切教科研和教學行為實施的基礎。目前大多數(shù)幼兒園班級內都設有計算機、交互式白板或者電子屏,有條件的幼兒園設置了擁有多臺計算機的功能室、樓道內投放了觸屏互動學習機、聲光電一體觸摸墻等。大量的投入、園所的支持為教師日復一日的傳統(tǒng)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二)開展培訓觀摩,實現(xiàn)取長補短
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不同于傳統(tǒng)的工作經驗,信息化水平與教師年齡增長成反比。幼兒園可以以新帶老,通過培訓、觀摩、技能比武等形式轉變教師固有思維,鼓勵教師挑戰(zhàn)知識和技能的盲區(qū)。
1.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滿足教師工作需要。“剪映”視頻編輯軟件、希沃白板、“easy studio”等軟件的使用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互動的能力,讓幼兒更加融入到多媒體教學中。
2.組織活動觀摩,直觀互幫助學。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比武。結合學習《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的能力點,分階段逐一攻克。幫助教師在觀摩和學習中感受嘗試新鮮事物的趣味性,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教學活動,以適應智慧課堂的靈活性。
通過觀摩較為成熟的微課作品、活動課例,讓教師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萌發(fā)探索精神,拓展思路,敢于在活動中科學使用信息技術。
(三)精心規(guī)劃設計,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
為了讓教師真正理解智慧課堂的含義,幼兒園在教研活動中要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新穎的信息化硬件設備和軟件素材。通過提出假設(材料投放和教學設計中運用信息技術)—預操作(自主游戲觀察、磨課)—效果評價(判斷信息技術使用的可行性)的步驟確定創(chuàng)造性信息化材料的使用。
1.借助投放信息化材料,支持幼兒自主游戲。在閱讀區(qū)域中,教師投放了可以掃描二維碼進行講解的書籍,幫助識字量小的幼兒理解書籍內容。投放電子相冊,將繪本圖片存入電子相冊中,幼兒可以翻閱、共讀。投放點讀筆,讓幼兒可以跟讀兒歌、古詩等內容,讓語言習得更生動有趣。
2.創(chuàng)新多媒體應用,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教學開啟階段,教師除了可以采用互動游戲、音視頻欣賞等方法調動幼兒積極性,快速投入到活動中,也可以嘗試在PPT中制作微信聊天效果引出活動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生活。活動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互動小游戲,如翻紙牌、排序、連線、圖形消消樂等,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加深記憶。
3.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師可以利用手機將幼兒游戲過程記錄下來,游戲結束后播放給幼兒。游戲視頻激發(fā)幼兒的親切感,更容易參與討論,協(xié)商游戲規(guī)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提升教師修養(yǎng),遵守網絡公德
1.審核內容,嚴格把關。幼兒園對教師拍攝的幼兒照片、視頻應當定期把關,指導教師以最佳角度為幼兒拍攝。對上傳至公眾號的內容審核校對。
2.加強教育,提升素質。對新青教師、各崗職工、實習教師開展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開展好職前培訓。明確要求教師不能將幼兒信息、照片傳至個人社交媒體,不利用幼兒拍攝用于個人平臺發(fā)布的短視頻,尊重和保護幼兒的肖像權、隱私權。
3.遵守公德,文明上網。加強道德約束,教育教職工文明上網,不發(fā)表不當言論。
(五)科學引導幼兒,關注幼兒健康
兒童分辨是非的能力弱,網絡上的內容良莠不齊,經常接觸很容易被灌輸不符合年齡的思想,以致模仿不恰當?shù)男袨椋谡Z言學習的關鍵期也容易受到不良引導。研究表明,兒童和青少年瀏覽短視頻既不利于發(fā)展專注力,又不利于培養(yǎng)耐心鉆研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要通過教育活動和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幼兒建立對美的認知,培養(yǎng)文明的談吐。引導幼兒和家長使用經過甄別的、對幼兒發(fā)展有益的網絡資源。
綜上所述,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絕不是簡單的學會計算機操作,而是教師能夠在信息化背景下,以智慧課堂為陣地,發(fā)揮教育主觀能動性,整合資源,提升技能,創(chuàng)新實踐,科學育人,推動發(fā)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