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對初中化學來說,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這不僅覆蓋了知識性學習,而且包含了勞動性學習。所以,在進行中學化學教學時,教師要將它和勞動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加快核心素養的逐步形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科學的方法,將勞動教育適當融入其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一、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意義
目前,我們國家的勞動教育正在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的落實,而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要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弘揚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培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勞動成果,熱愛勞動生產過程,所以在勞動的時候,學生要動手,更要動腦,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這樣才能開發他們的智能,并且在勞動的過程中促使他們的神經系統、骨骼、肌肉和內臟器官的完善和發展。在豐富多樣的勞動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手和智力去改變客觀世界,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美學理念。
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社會文化的基本內容就是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引領新時代青年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要想讓中小學生成為尊重勞動、熱愛勞動、頑強拼搏、身心健康、素質全面的建設者,就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進行充分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基礎。
二、初中化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目標滲透是基點,而內容的滲透、融合才是核心,是將勞動教育融入化學教學中的著力點、關鍵點。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分析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知識基礎,設計有效的勞動教育情境,構建初中化學和勞動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化學無處不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這些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保證學生在掌握了這些知識的同時,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良好的勞動意識。對學生而言,在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既要熟練掌握有關的化學理論知識,又要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
在以前的化學教學過程中,因為采取的教學方法相對落后,所以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僅僅是憑借著記憶,而無法理解這些知識的意義。比如說,在他們的化學課程中,他們已經知道了氯化鈉的化學式為NaCl,并且對它的特性也有所認識,但是他們并不清楚,日常生活中的食鹽就是氯化鈉。另外,有些學生雖然了解了有關氮、磷、鉀等元素化肥的有關知識,但并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實際情況來施肥。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讓他們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教師要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將課本上的勞動教育資源和化學知識進行充分融合。
三、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化學是人類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發現、探究和總結的一種智慧的結晶,每個元素和概念都是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的嚴謹客觀的結論。從發現和應用的角度看,所有的研究行為本身就可以稱之為勞動。在中學化學的課堂上,學生有比其他科目更多的實踐經驗,而實踐和思考之間的互相轉化,是培養勞動意識的最佳方式。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理論和實際結合得越來越密切,而化學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對這個世界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并且將其運用到日常的工作中,為高效地進行勞動提供了一種方法上的指導和技術上的支撐。另外,化學是一門內容豐富、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它和勞動教育有著許多的相融點,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勞動的魅力。由此可見,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化學課堂具有可行性和具體性,其優點也是十分明顯的。
四、初中化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通過學習化學歷史,讓學生對勞動教育有新認識
化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一段漫長的歷史,是無數個科學家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一位科學家都要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失敗,才能找到真相。所以,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勞動資源,通過學習化學歷史,讓學生對(科學家)勞動的價值有一個真實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解釋周期律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一講門捷列夫周期律的由來,讓學生明白門捷列夫是如何將63種元素的原子量和它們的本質聯系在一起的,然后通過一遍又一遍地整理,終于找到了它們的周期性規律。透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既能理解到知識的意義,又能培養出良好的勞動觀念。
(二)將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勞動相銜接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例如:服裝,主要是由聚酯等聚合物組成的;人類食用的谷物、蔬菜,都要使用生長肥料等。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把知識的講授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勞動教育內容和化學課堂相結合,從而提高課堂的質量。
例如:當教師在解釋有關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知識時,可以給學生布置家庭實踐任務。又如:學生在完成做菜的時候,要想一想這個過程中有什么物理和化學的變化。在學習燃燒和滅火的情況時,可以引導他們自行設計簡易滅火器,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火災發生的原因和變化。在學習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酸堿鹽知識時,可以讓學生使用小蘇打粉蒸包子,也可以自制洗滌液來清洗衣物。一般來說,雖然化學知識比較單調,但是如果能夠把化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相融合,讓他們在工作中獲得了一些知識,那么他們就能夠在體驗到化學快樂的同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正確的勞動理念。
(三)利用化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化學是一種研究以物質為中心的自然科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身邊就會接觸許多物質,如水、鹽、鐵,應有盡有。生活中的大部分物質都和我們的日常起居和勞動生產息息相關。例如:在學習關于水的認識時,我們對日常使用的自來水的凈化過程進行了研究;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鹽》時,我們將學習如何從海洋中獲取每天三餐所需的食鹽;在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時,我們要研究把鐵礦石煉成鋼;在研究礦物能源時,我們談到了煤和原油的綜合利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使用的一切都來自于人們的勞動。
(四)利用作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新時期教育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更加側重聯系生活實際、關注社會發展,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以家庭勞動實踐作業為情境內容。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是勞動教育的表現。如在學習第四單元“水的凈化”這一內容時,教師布置自制凈水器的作業時,需要學生準備紗布、活性炭、鵝卵石、石英砂、棉花、礦泉水瓶等,通過合作完成自制凈水器作業,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勞動意識,逐漸形成勞動觀念。
在初中化學課堂上,多種提高學生勞動意識的方式和策略,都是融合勞動教育的“落腳點”。要使新一代的學生真正成為熱愛勞動、對社會、對祖國有貢獻的人才,僅僅依靠教育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部門、更多的人去關心和重視這個問題,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氛圍,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