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涇

摘 要: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鱒魚》是其眾多藝術歌曲中較為著名的一首,深受演唱者喜愛。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也是其眾多改編曲中較有意義的一首。通過兩類《鱒魚》作品中音樂符號的比較研究,探索分析其存在的共性和差異性,由此引申出優秀作品的音樂符號隨著西方音樂史的演變所產生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關鍵詞: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舒伯特;李斯特;音樂符號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9-00-03
在舒伯特眾多的藝術歌曲中,《鱒魚》是流傳至今為演唱者所喜愛的作品之一。舒伯特的后輩李斯特,是19世紀以來偉大的鋼琴改編曲作曲家之一,其中包括了大量舒伯特聲樂作品。同樣是《鱒魚》,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和舒伯特藝術歌曲在創作的思想和方式上會有怎樣的聯系,又有怎樣的不同?李斯特又是怎樣將《鱒魚》這首藝術歌曲改編成鋼琴作品的呢?在這種改編的方式上,二者之間的音樂符號又有怎樣的聯系和變化?這種聯系和變化體現出19世紀怎樣的一種意義呢?通過對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音樂符號的角度進行比較,從而體現出同樣題材的作品經過不同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在音樂符號發展中形成的意義所在,為鋼琴合作藝術和鋼琴演奏該作品提供了參考依據。
一、兩類《鱒魚》樂譜版本選擇
(一)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樂譜版本選擇
舒伯特的《鱒魚》作為一首藝術歌曲,其聲樂部分的歌詞是帶有寓意性和社會矛盾性質的,歌詞的原作者“對當時的現實極度的不滿……常常帶有辛辣、諷刺的意味”[1],而鋼琴伴奏織體的創作又為聲樂部分增加了藝術上的靈感,如其中的帶休止符六連音的“模仿湍急的水流聲”[2],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是詩歌、聲樂旋律、鋼琴伴奏織體三者的藝術性結合。對此,選擇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由彼得斯音樂出版社出版授權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集》[3]作為本文的樂譜研究版本,原因有三:第一,彼得斯音樂出版社是國外較為權威,且使用較為普遍的版本,使用其版本就世界來看具有一定權威性;第二,編者為著名歌唱家費舍爾-迪斯考,使用其編訂的版本從聲樂角度來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第三,這也是國內引進且使用較普遍版本之一,在國內具有較大的權威性。
(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樂譜版本選擇
根據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出版社授權的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李斯特鋼琴全集·改編曲Ⅲ》可知,李斯特一共改編出了兩個版本,“第一版出現的最早日期可能是1844年,這首改編曲(指第二版)最遲完成于1846年”[4]。而兩種不同的版本的出現說明了李斯特將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改編為鋼琴作品時也是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對此,選擇布達佩斯出版社授權的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李斯特鋼琴全集》[4]中的《鱒魚》作為樂譜研究版本,原因有三:匈牙利是李斯特的故鄉,也是研究李斯特音樂作品較權威之地;兩個版本的改編曲《鱒魚》都在同一分冊中,為分析研究帶來方便;這也是國內少數權威引進,并且包含鋼琴改編曲的版本,在國內具有較強的權威性。
二、兩類《鱒魚》音樂符號比較分析
雖然兩類《鱒魚》在體裁上是不同的(舒伯特的是藝術歌曲,而李斯特的是鋼琴改編曲),但是就音樂符號的比較中,它們之間卻又密切聯系。這種聯系體現在對它的共性比較和差異性比較上,具體如下。
(一)共性比較
有兩種共性比較,一是同一個作者所寫的作品的情況下,即兩個同一體裁的作品之間的鋼琴演奏符號共性比較;二是不同作者所寫的作品的情況下,即不同體裁作品之間的音樂符號共性比較。
1.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兩個版本共性比較
作為同一個作曲者,同一個體裁的作品,由于創作年份的先后,必然導致兩個作品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些聯系在樂譜中的表現如下。
(1)引子連接主題時音樂符號的共性
李斯特在創作鋼琴改編曲《鱒魚》時無論哪個版本都在引子上進行了改編,尤其是引子連接主題的部分,都用的是一段華彩段,而且這種華彩段又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二者幾乎是先以下行的方式過渡到主題的,這種主題過渡都是先以三連音的形式進行。說明兩個版本雖然在引子華彩過渡主題時有著音符上的差異,但是在連接主題的形式上卻有著較大的共性,這種共性并不是指音符上100%的對應,而是一種形式上較高的相似性。
(2)創作結構上的音樂符號共性
兩個版本的鋼琴改編曲《鱒魚》中,雖然二者的創作內容有著一定的差異性(第一版114個小節,第二版115個小節),但是在結構布局上卻又是十分相似的。基本上都可以看成以引子、三段A段主題旋律、B段主題旋律、再現部分A段的主題旋律、尾聲五個部分組成。在結構上不同的是,其中的一些華彩變化的加入,這種結構上較大的類似性可以看出李斯特在創作兩個不同版本時對音樂結構的布局在總體上是不變的,由此產生了結構創作上的音樂符號共性。
2.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與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共性比較
雖然二者之間的作品體裁是不同的,但是從改編曲的角度來說,其存在的共性問題顯然是存在的。經過分析比較,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旋律的音樂符號共性
由于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素材來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因此李斯特在創作這首作品時保留了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中的主題旋律。經過對三個作品的觀察分析,藝術歌曲《鱒魚》中的歌唱旋律和鋼琴改編曲《鱒魚》中的主題旋律走向和發展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具體音高和音符節奏上的區別。所以,李斯特在創作其改編曲《鱒魚》時可以看出有遵照原藝術歌曲創作意圖而寫的。
(2)鋼琴伴奏織體符號的沿用
從李斯特的改編曲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很多的音樂符號旋律音型來自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鋼琴伴奏織體中的音樂符號,如各個樂譜中帶休止符的六連音音型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這種音樂符號音型實際上是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鋼琴伴奏織體的主要音型,李斯特將其沿用到自己的改編曲中作為其中的一種素材,說明在其改編時對舒伯特藝術歌曲中的音樂符號沿用是有自己的意圖的。
(二)差異性比較
根據研究,兩類《鱒魚》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性問題必然也是十分突出的,主要差異具體如下。
1.速度與表情符號
先說一下李斯特的兩個版本的速度與表情記號,第一版所寫的相關記號是“Allegretto scherzando con capriccio”,意為“小快板,詼諧地卻帶有隨想性質的”。而第二版所標注的相關記號卻是“poco vivace”,意為“稍活潑的”,由此可以體現出兩個版本在速度表情上與演奏時表情基調上的明顯不同。那么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速度和表情記號是怎樣的呢?事實上,這首藝術歌曲曾出現過五版,五版在速度和表情記號的標注都大不相同。而大眾所熟知的,也是筆者所遵照的版本為第四版,其相關記號為“Etwas lebhaft”,意為“有些明快的、有些活潑的”。
由此可以看出,三部作品之間在速度和表情記號方面有著一定的區別,李斯特在改編了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鱒魚》作為自己的鋼琴作品時,有自己的創作意圖以及創作思考存在。
2.力度符號
這里所說的力度記號差異,主要是在其力度記號的類型以及整體創作的力度范圍方面。有關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的力度記號除了在第60小節有個短暫的f記號,以及第65—66小節有個漸強和漸弱記號外,其余都是以“p”和“pp”記號為主的。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第一版《鱒魚》開頭是以“p”記號開始的,然后從第54小節起變為“f”記號,又從第63小節起變為“ff”記號,最后在第104小節中我們又看到了“pp”記號,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力度布局。第二版《鱒魚》在力度的總體趨勢上是平穩的,即使是“ff”記號也是比較短暫的,但是在這版中李斯特較多地使用了“ppp”記號,在這點上突出了與第一版之間的力度記號差異性。
3.織體符號
由于李斯特鋼琴曲《鱒魚》是一種改編曲,因此織體記號上的差異便成為其作品改編上的主要差異。比如,主題旋律開始時,這些伴奏織體和原來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中的鋼琴伴奏織體上就有著很明顯的不同。另外,由于改編曲自身所具有的炫技性特性,在一些伴奏性質的織體上又有著改編曲中獨特的織體音型,如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第一版中第63小節和第64小節的音型。
諸如這種織體記號的差異性還有不少,但是無論織體記號的改動形式如何,這正好體現出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并不是“照搬照抄”式的鋼琴縮譜,而是由其針對鋼琴本身的特性專門創作的一種獨奏作品。
綜上所述,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即使是兩個不同體裁的作品,但是在音樂符號的比較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其中的共性所在,但是李斯特畢竟不是舒伯特,他有他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創作思想,因此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鱒魚》顯然不是將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直接混縮成鋼琴縮譜進行呈現的,它是一種帶有創作炫技內容和藝術思想內容的鋼琴作品。
三、兩類《鱒魚》作品音樂符號表現的傳統繼承與時代內涵
根據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與李斯特兩首鋼琴改編曲《鱒魚》中音樂符號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性比較,可以看出這種音樂符號的改編正好是體現出一種傳統繼承性,同時作為一個作品個體,又能體現出當時的時代特性。在此論述一下其中音樂符號所帶來的傳統繼承與時代內涵。
(一)傳統繼承
舒伯特在這首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織體記號也在鋼琴改編曲中被繼承下來,形成了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中的創作元素之一,即使這種創作元素可能只是借用了織體上的節奏型,但也能體現出李斯特在創作作品時的這種創作思考上的選擇性。除了主題旋律和鋼琴伴奏織體的繼承,其他一些細微的音樂符號,如調式調性、節奏等,都可以體現出同題材作品音樂符號演變下的傳統繼承性所在。李斯特創作這樣的改編作品中所利用的繼承性既是對前人作品的一種尊重,又是向大眾介紹前人作品的一種推廣方式。
(二)時代內涵
首先,體裁的變化。李斯特在鋼琴作品創作中對西方音樂史有著十分大的貢獻,因此,藝術歌曲體裁變成了鋼琴獨奏作品題材,正好體現了作者作品創作的個性,同時也體現出作者作品創作中的一種時代內涵所在,李斯特將其改編成鋼琴作品是符合當時浪漫主義時期的情況的。其次,織體個性。由于將合作音樂類型的音樂符號組合成鋼琴獨奏音樂符號,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必然在其創作織體上體現出十分復雜的一面——既有不亞于藝術歌曲與鋼琴伴奏結合的層次性,又體現出李斯特鋼琴作品本身炫技的一面,使之變成了體現李斯特“時代內涵”的鋼琴作品。
因此,我們很容易地看出,同樣是《鱒魚》作品,其音樂符號經過創作者的改編,既是對前人的傳統旋律的繼承和發揚,又是將自己創作個性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合乎時代的創新精神,“充分顯示出他作為鋼琴大師即興演奏的高超技巧,同時體現出他所持的浪漫派觀念”[5],體現出優秀作品中的音樂符號隨著西方音樂史的演變而形成的繼承性和創新性展現。
四、結束語
將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音樂符號比較研究做如下總結。
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音樂符號的共性和差異性比較是本文的主要內容,共性特征分兩類:在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有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在引子連接主題的華彩、結構上的音樂符號中有著較大的共性特征。而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鱒魚》之間又有著主題旋律和鋼琴伴奏織體上的共性特征。差異性特征中,體現在速度與表情記號、力度記號、織體記號、結構記號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出李斯特在創作《鱒魚》作品時的時代個性。
兩類《鱒魚》作品音樂符號中呈現出的共性和差異性問題,使得我們可以看出優秀的作品在音樂符號中隨著西方音樂史的發展會有一定的演變,并經過作曲家之手,體現出了音樂符號的傳統繼承與時代內涵,即傳承與創新。這種音樂符號的演變是一種延續,一種發展,一種合乎時代的個性。
參考文獻:
[1]沈峻弘.舒伯特藝術歌曲演唱風格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車陽.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特點分析[D].天津音樂學院,2018.
[3]周正.舒伯特藝術歌曲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4]尹爾·蘇約克.李斯特鋼琴全集·改編曲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5]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